9月30日 渭南——韓城(黨家村、司馬遷祠)(宿韓城)沒去司馬遷祠,我們直接去黨家村。黨家村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東北方向,距韓城城區九公裡,始建於元至順二年(即公元 1331 年),在解放前,村中只居住著黨、賈兩姓。
這裡不是想像中黃土高坡上的窯洞村落,反而是形似北京的四合院式的。比起江南的古鎮的小橋流水的精細,黨家村更顯得凝重,全是青磚灰瓦的大房子。

(黨家村)
比起以前去過的江南、湘西和重慶的一些古鎮,黨家村還算干淨,也許是因為它遠離城鎮、游人較少因而免受了許多污染。一進村,便看見一個磚制的小閣,上面刻著“惜字”二字——原來是焚燒廢止的地方,相當於如今的碎紙機。更有意思的是,許多古宅的雕刻、題字和擺設都透露出對富裕生活的向往,而那些富裕的商人的豪宅裡,又處處透露出對功名利祿的渴望。在古代的社會裡,生意人是沒有地位的,即使家財萬貫也不如加官進爵來的榮耀。
村子一角的有一座聳立的塔一樣的建築,導游說,那時文星閣,據傳始建於光緒27年,歷時8年而成,是供奉孔孟牌位、祭祀文曲星的地方,把他造在村子的那一角,還有擋住才氣(或是財氣?)使其不外流的作用。

(黨家村)這樣的“福”在村子裡四處可見,據說曾是慈禧太後賜的字,一邊是“衣食無憂”的“衣”,一邊是肥沃、豐收的“田”野。

(福)
然而中國的古鎮似乎多多少少有些大同小異的嫌疑,不論是江南還是陝北,湘西還是徽州,那些歷經滄桑的老房子總是飾以磚雕木刻,絮叨著功名利祿或才子佳人的傳奇,我倒並沒有找到特別引人入勝的地方。也許是我缺乏耐心去細細品味,也許需要一段悠閑的時光,小住幾日,才能真的體會這古老的韻味。
而我顯然沒有進入這種悠閑的境界。還要趕路呢。前面的路還很長,還有許多的期待中的風景。從黨家村出來,回到韓城城區,時間尚早,我們便去了韓城黃河邊。在母親河邊陡峭的河岸上眺望,她寬闊而寧靜。
返回韓城城區的途中,當我們的面包車在泥濘的土路上顛簸時,我看到了路邊的大禹廟,在沉沉暮色中離我遠去。
夜晚,在公安局對面的夜市,我吃到了陝北的肉夾饃,還有爽口的涼菜,卻沒有想像中的那股激起豪情的爽辣勁兒。倒上啤酒,幾個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在異鄉舉杯共飲。酒足飯飽之後,漫步在街上,看到小販賣的饅頭可愛的讓人垂涎三尺――陝北的饅頭啊!可是肚皮再也撐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