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廟的歷史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中國古代人民祭海的場所,坐落在廣州黃埔區廟頭村,是我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築遺物,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的一處重要史跡。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中國古代人民祭海的場所。它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 南海神廟總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廟宇宏偉深廣,是中國著名的海神廟。在“海不揚波”石牌坊內, 廟橫闊22丈,縱深32丈, 主體建築五進, 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和後殿。儀門兩側有復廊,大殿前有東西兩廊,均為清代以來重建的。南海神廟被認為是嶺南百越的祖先,一直受歷代皇帝尊崇。
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碑刻,故神廟又有“南方碑林”之稱。南海神廟內留存的文物除石刻外,還有銅鼓、南海神玉璽、鐵鐘等。此外廟內,波羅樹、紅豆樹、木棉樹等古樹名木參天,廣州編號第一至第十的古樹就在廟內。
廟內浴日亭是自古以來旅游者觀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千百年來,雖海岸線逐漸地南移,浴日亭周圍也變成了一片灘岸,但登亭遠眺,仍可一覽山海勝景。現在的浴日亭為1953年重建。亭呈八角形,兩級飛檐,翼然如雄鷹展翅。亭內有詩人蘇軾《浴日亭》詩碑和明代廣東名學者陳白沙步東坡原韻題詩的石刻,全碑以茅龍筆草書,極盡豪雄灑脫而自然的氣派。其實它是一個不高的人照小山坡,我們拾級而上,走入浴日亭俯視整個神廟。
神廟內最有特色的是,廟裡有座外國人的神像,因為過去來中國的外國商船要先到廣州,到廣州要先到黃埔,然後到黃埔的南海神廟祈求平安,而南海神廟中的達奚司空像,就是一位因被這裡的海面日出之壯美吸引而忘記離去的印度古菠蘿國人。
南海神廟的廟會
南海神廟每年都會舉行廟會。它是珠三角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之一。明代以後,南海神廟成為廟會勝地。這裡每年都有“波羅誕”盛事,至今已維持了上千年,這是一個很有地域特色的節日。
南海神廟的廟會又叫菠蘿誕,菠蘿誕即南海神誕,時間為每年農歷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十三為正誕。逢節,也就是廣州民間傳統的菠蘿廟會,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到黃埔的南海神廟,或祈福,或觀光,或購物。
我們特地在菠蘿誕那天去了南海神廟,那天慕名去南海神廟的人很多,公交車上很多人都是特地去南海神廟的,坐在我身邊的一個男生身體比較虛弱,由他媽媽帶著也去南海神廟祈福,希望身體健康。
希望南海神廟內的神靈能聽到每個人心中的祈願,能保佑大家平安健康,實現心中的願望。
廟會裡有好多有特色的小玩意,比如菠蘿雞,菠蘿魚,轉運風車。。。。菠蘿雞不是吃的東西,是民間純手工制品,有平安順風之意,以前在上下九也不時看到民間藝人在賣菠蘿雞,而轉運風車也是有祈求好運之意,在廟會裡可以看到滿滿一面牆高的轉運風車迎風飄舞。不知道這些金色紙片做的還有神靈頭像的轉運風車是否是廣東特有的呢?以前在湖南沒看到過賣這種風車的啊。
南海神廟旁的古運河
南海神廟附近有一條古運河。現在京杭大運河和連接汀江與珠江的靈渠已是人盡皆知,但對南粵之濱,扶胥之江有條古運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時候,珠江水面遼闊,浩似大海,故廣州人往往稱輪渡過江為過海(怪不得我經常聽穗石村的村民說船去新造是過海呢,原來是他們的習慣用法),又稱江邊長堤為海(邊)。而位於廣州東面南海神廟前的珠江口,更被稱為大海了。這裡海面風浪較大,如果遇著惡劣天氣,更是白浪排空,洶濤浪湧,情景嚇人。來往於東江與珠江的小船,只有風平浪靜的日子才能平安無事。
為了解決小船不經珠江口水域便可來往於東江和珠江之間,唐代時,有人在神廟不遠的地方,即現在黃埔發電廠東側開鑿了一條古扶胥運河。運河寬10丈多,經志成圍、穗東聯圍到東江橫瀝出東江,全程10多公裡長。古扶胥運河把黃木灣與東江連接起來,縮短了珠江到東江的航程,百噸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來往於兩江之間,而不再受珠江風浪之苦了。
運河開鑿後,大船小船都喜歡選擇這一航道。因此,運河河道熱鬧非凡,長年不衰。運河功能一直延續至今,它也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美好的插曲。
南海神廟的歷史價值
南海神廟親眼見證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歷史,神廟不愧是廣州對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繁榮的一個縮影。它集我國的宗教、古建築、書法、雕刻、諸種文學藝術於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旅游價值。

(廣州南海神廟的菠蘿雞)

(南海神廟內的浮雕)

(南海神廟內的木棉古樹)

(南海神廟內人頭攢動)

(廟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