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是中國清代宗祠建築。覺得廣州這邊祠堂挺多的。陳家祠原稱陳氏書院。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葉以後,廣東各縣多在廣州建書院,以供同宗子弟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又是祭祖的宗祠。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堂的俗稱為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挑了一個周末去陳家祠游覽, 入門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壽"、"踐士會盟"等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其中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台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台上觀看校場各員大獎比武的場面,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後為了錦袍而爭奪難解難分的情景,人物生動傳神,引人入勝。,這些雕塑色彩繁多又不覺雜亂。
另外各座廳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長達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種瓜果、花紋圖案、人物、動物。。。。。
走在其中,真是很佩服古代建築工作者的巧手和用心,屋檐上,回廊中,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建築裝飾以及鐵鑄工藝, 琳琅滿目。一個個立體的雕塑非常精致漂亮。陳家祠裡不單有水泥雕塑還有還有木雕、石雕。。。。它們精致而又有歷史,作品中包含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羊城名勝等,融合了廣州地域特色,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
為什麼陳家祠歷經文革仍保存如此完好呢?在許多參觀者心中是個謎。聽導游解釋,我才知道其中奧妙。原來陳家祠在文革期間祠中駐進了印刷廠,負責印制毛主席語錄的任務,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破“四舊”的隊伍未進行大規模的破壞。雖然小部分作品未能保全,更有數千牌位付之一炬,但祠堂內比較完好地保留了建築主體和大部分雕塑,後經整修,面貌煥然一新。在古建築越來越鮮見的今天,藝術價值不言而喻。
提示: 去陳家祠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坐地鐵了,一出陳家祠地鐵站經過一個綠化休閑廣場,就到了陳家祠正門了。
陳家祠的門票十元,如果要購買一個充當有小導游功能的小耳機還要另外付費,陳家祠的對面馬路有一個家樂福超市,可以在超市裡買點干糧和水。

(陳家祠)

(陳家祠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