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廣州

作者: 極速飛車

導讀在中國,廣州或許是所有大城市中口碑最差的一座:難懂的方言,復雜的人口環境,還有另人惶惶的治安。 可她畢竟是有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古都,南越國在這裡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五羊的傳說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游人來到這裡。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廣州美食、老火靚湯、西關大屋裡發生的故事,都像是一把鑰匙,讓你能打開廣州的魅力之門。或許正如巴金所說:“南國的 ...

在中國,廣州或許是所有大城市中口碑最差的一座:難懂的方言,復雜的人口環境,還有另人惶惶的治安。

可她畢竟是有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古都,南越國在這裡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五羊的傳說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游人來到這裡。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廣州美食、老火靚湯、西關大屋裡發生的故事,都像是一把鑰匙,讓你能打開廣州的魅力之門。或許正如巴金所說:“南國的風物有一種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裡,也顯得夢境般的美。

不管你是不是去過那兒,把下一站作為廣州,那是不會讓人失望的。

非去不可陳家祠

要在廣州城中找一個非去不可的精彩之地,我想,那一定是陳家祠。

陳家祠之於廣州或許相當於豫園之於上海,但兩者似乎又從來不能相等,因為它永遠是喧囂廣州中一片安寧靜謐的港灣。

外面是密密麻麻的街道,而這裡卻有寬敞的院落;平日能讓你眼前一亮的事物少之又少,而這裡卻紛繁堆砌著,讓你目不暇接。見了這裡精致典雅的屋舍,你會覺得那些所謂的超現代建築也不過是粗陋雜亂的。或許每天的心情是浮躁的,可是一來到這裡,就如同走入了一片廣闊的田野,寧靜開闊,不由得讓自己慢慢沉靜下來,漸漸地,仿佛自己也溶化在這裡。

一直對嶺南的祠堂有一種莫名的向往,迫不及待得在庭院裡東穿西走,想看個究竟。陳家祠的每個角落竟是藝術珍品,從進了大門的木雕屏風到屋脊上的灰塑,再到廂房的鏤空窗戶,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給人無限浮想的空間。這樣的珍品,只有親眼所見,才能對得起它的珍貴,那比任何的道聽途說都來得直觀,真切。藝術裝飾中所表現的內容也更讓人回味,竹林七賢、八仙賀壽、火燒赤壁……如同廈門集美鰲園中的石雕一樣,上至神話,下達歷史典故,構成了一部國學百科全書。

陳家祠據說是由百余年前廣東72縣陳姓家族所建的合族祠和書院。陳姓在廣東算是大姓,想來陳家祠在建築藝術上集大成也不足為奇了。中國人果然有書院情結,即使是陳氏祖先的牌位被砸了,書院也能保留至今,而且還成為了外地游客到廣州不得不去的美景,前人應當是始料未及的。

現如今,陳家祠只是作為一個載體,還在流連它本身所表現的藝術,卻又被其所承載的民間工藝品所吸引。無論是牙雕還是陶瓷,都能留住你的腳步。苦了的是眼睛,貪婪地想把所有一切都裝入眼球,而心情卻是舒適的,奇功技巧,目不暇接,給人以美的享受。

這個地方是需要慢慢品味,仔細消磨的。那些來去匆匆的旅行團,僅僅聽了導游一陳不變的解說詞,還沒仔細看過周遭的一切,便又迫不及待地被趕上車,前往下個景點。

我倚靠在廊下的立柱,那些從天而降的淅瀝雨點在我身邊擦過,仿佛帶我回到了一百多年前,過往的一切似乎就在眼前,變得清晰可見。

書院大門外則是一大片綠化廣場,據說是拆了舊房和小工廠而建的,開闊的廣場上時不時有當地的居民來散步,背後的陳家祠更顯得優雅、恬靜了。

六榕無樹留花塔

“未有廣州城,先有光孝寺”,它的地位或許和譚柘寺在北京差不多。可是我卻對離它不遠的六榕寺情有獨鐘,或許就是因為蘇東坡所提“六榕”二字。

也許是杭州西湖蘇堤的名氣太大,蘇東坡在杭州留下了太多佳句,以至於後人對他與廣州的淵源知之甚少。想當年蘇東坡謫居嶺南,來寺游覽,見到其中的六棵老榕樹,便欣然提寫“六榕”二子。歲月流逝,六棵古榕樹自然早已不見了蹤影,“六榕無樹記東坡”,兩個字卻永久地保存了下來。

寺內的六榕花塔自古便是羊城登高望遠的名勝。如今雖然高樓大廈多了,但沿著塔內階梯盤旋而上,一直到達最高的第九層,憑欄而望,也能感受到它的巍峨。再加上塔內的壁畫和所供奉的佛像,不難想像當年的輝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東坡在惠州寫下的這千古名句,或許正是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五羊石像載傳說

傳說中的五羊早已名揚四海,那是廣州的像征。五位仙人,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騎著不同顏色的羊,帶著谷粒飽滿的禾穗,他們給廣州人民帶來了豐收。越秀公園裡的五羊石像,依山傍水,儼然已成為了廣州的標志。

那是著名雕塑家嚴積昌等人根據五羊傳說而設計的:站在高處的老羊嘴裡叼著稻穗,顯得雄勁有力,而它腳下是兩只緊緊相偎的小羊,旁邊還有一對母子羊,母羊回首望著身邊的幼羊,眼神中流露出了母愛的溫情。五只羊神態各異,如同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從它們的身上,你能感受到的是一種溫暖的力量,和諧的力量,或許這種力量正是南國迷人力量的原動力。

遠處有人在唱粵劇,絲竹管弦之音不絕於耳,伴隨著雨點的聲音,一直傳到很遠……

景行仰止紀念堂

離越秀公園南門不遠就是中山紀念堂,我想,它應當和中山陵一樣,是讓全球華人都景行仰止的地方,“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南國的東雨如同牛毛一般,密密的,打在我的身上,讓我的脈搏似乎也有了異常的跳動。望著紀念堂,驚訝於它的沉穩,驚訝於它的大氣,也驚訝於呂彥直的才華。背靠著越秀山,於青山翠攏間更掩映出它的雄姿。

我應當倚靠著紅柱,抬頭仰望堂闕一角,那些過往便會如同膠片般在我的腦海中一一放映,而這雨,也應當是洗去了一百多年來所受到的恥辱。庭院內的一對華表會顯得更高大,參天的古木也會顯得更挺拔。

堂前是孫中山先生的全身銅像,手拄著拐杖,眼睛凝視著前方。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看到歷史的背影,能看清現實並且改變環境的,那應當是偉人。

沙面之歐陸風情

朋友推薦我去沙面,他說那是一個洋氣十足的地方,置身其中,能讓你有一種錯覺,仿佛是在歐洲的某個小鎮。而它,也擁有沉澱了百年的氣質。

雨中的沙面是寧靜的,間或有一兩個行人,也只是舉著雨傘,匆匆走過那一幢又一幢歐式的建築。倘若沒有下雨,應當坐在花壇旁,看著五彩的建築和滿島的綠色相得益彰。而此時,我情願扔掉雨傘,讓雨點隨意打在身上,我也肆意走在街上,享受這裡的幽靜。

每幢老房子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故事,或許它們的內部遠沒有外表來得富麗堂皇,但我仍然羨慕住在這裡的人,如同住在花園之中,推開窗便是綠色。偶有一兩間新的建築,與周遭的環境也總算相配,但總覺得缺少了那一種獨特的氣質。

沿江的南岸一段是更美的,開放式的沙面公園,歷史悠久的沙面網球場,還有場邊出土的兩尊古炮,將過往的租界故事展現在眼前。還有畫廊,酒吧,那是充滿藝術氣息的,到晚上,這裡也應當回展現出更迷人的一面。

遙想西關當年美

西關,在老廣州的眼裡應當是繁榮的像征。舊時商賈雲集,便成了荔灣地區最繁盛的地帶。如今雖然新城發展迅速,搶了這裡的風頭,但來此一游,撫今追昔,透過那一幢幢騎樓,那一棟棟西關大屋,仍能尋找到舊時的韻美。

上下九、第十甫路自然是人聲鼎沸的,各色人群聚集在一起,將本不寬敞的馬路擠得水泄不通。或是大眾化的消費價格是這裡擁有如此多人流的首要原因,再加上滿街的美食,怎能不讓人流連。去陶陶居喝早茶那也應當是心情舒暢的,“樂也陶陶”,據說店名是康有為題寫的。廣州人喝早茶也是很講究的,早早的去排隊,就是為了坐在每天都坐的那個位子。喝早茶就像是談場戀愛,每天都去趕赴一場約會。

上下九路的傳統騎樓被整飾一新,塗上了鮮艷的油彩,讓我很難尋到一絲舊時的痕跡,而西關大屋卻是容貌依舊。耀華大街上古老的麻石路,大屋傳統的“趟攏門”的門面,還有在門前坐著的老人,似乎都記錄下了從大戶人家到“七十二家房客”的轉變。也許歲月的流逝早已將大屋的內部變得面目全非,也許“外來媳婦本地郎”又喚起了人們尋找西關大屋的記憶,或許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幢西關大屋,那是美好的願望,是理想的彼岸。雨水浸濕的麻石路上傳來鞋跟與路面相撞發出的聲音,抬頭一看,是明眸皓齒的靚女,興許就是“西關小姐”的後代。

醉美夜色何處尋

當落日收走了最後一縷余輝,夜幕也在城市的天空上拉開了,來來往往的人群投入了它的懷抱。北京路的霓紅已被點亮,沿江路上的建築也被景觀燈照射得五光十色,還有珠江上經過的游船,一切都浪漫得讓人陶醉。

北京路自古便是廣州的繁華中心地帶。政府將考古出土的古代沙礫路面用玻璃罩殼直接保留下來,它沉澱著廣州的歷史、廣州的王氣。游人經過,腳下踩著的是新鋪設的彩磚路面,再看看一旁的古代道路,自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精明的商家把廣告打在燈籠上,成片得掛在樹上,讓人看得心裡暖暖的。路旁古老的騎樓已被無數林立的商業符號裝扮成了前所未有的面貌。那一塊塊碩大的廣告招牌,一間間亮麗的櫥窗,還有一盞盞五彩斑斕的霓虹燈,交織在一起,美得動人心魄,幻彩得讓眼睛迷離。

逛得累了,或是去食街嘗一下美味的蘿蔔牛雜、魚蛋,或是隨便找家檔口,雙皮奶、肉丸,那也是很好的選擇。

沿著北京路往南走便直抵珠江,這裡像是濃縮了的上海外灘。江邊的天字碼頭曾經迎來載著明朝前來上任官員的輕舟,現在作為珠江夜游游船停靠的碼頭。或許正是當年無數達官貴人在這條美麗的河道上穿行,才照舊了沿襲至今的繁華。順著沿江路往海珠廣場走走,柔和的江風不時拂過臉龐,路上如織的車流,路旁西式的建築都在夜色的映照下展現出動人的美。還有被燈光裝飾了的海珠橋,如同珠江上的一串珍珠,亮麗迷人。

游走在這個城市,搭地鐵是讓人感受愜意的。在一、二號線交彙的公園前站,隨意得乘上一列列車,聽著中粵英三遍報站音,有了衝動就下車,下一站廣州就能乘著這趟列車到達。



(陳家祠)



(紀念堂)



(六榕花塔)



(沙面)



(珠江)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