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 布達拉宮、小昭寺、八廓街、東措、朝拜者和轉經者
布達拉宮
每當黎明,太陽從東面升起時,拉薩城內最先亮起的是布達拉宮。這個偉大的宮殿在大地上的位置非同凡響,從一開始就注定它要被萬人所景仰。布達拉宮,對於藏民來講,它是一個崇高的宗教像征,來自它的偉大、莊嚴和震撼;但不僅於此,它代表的是希望,是千裡迢迢來朝拜的教徒心中不滅的明火,照亮未來的火種。
早上十點半就進了布宮大門,可這個門只驗購票證,購票在半山腰。因此和大隊人馬一到,拾階而上。天很藍,白雲朵朵,抬頭看天,望望台階,有點在吳哥寺登廟上塔時的感覺。佛和他們的化身,總是高高在上的,凡人信徒想參見,需證明自己的誠心,因此通常都會先爬高高的台階。當到達白色“之”字形台階的盡頭時,布宮才剛剛展現在面前,等待我們的是更多曲折上升的樓梯。
布宮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白宮和紅宮。白宮是後建的,主要參觀的殿閣都在紅宮。一進宮門,拍照就不允許了,再美好的景,再精美的建築,都只能用“照相機般的眼睛來記錄”。布宮初建是松贊干布,在土蕃王朝結束後,布宮被毀滅,只剩下法王洞和帕巴拉康(即聖觀音殿,裡面有一尊檀香木觀音像,據說觀音像是在檀香木中自然生成的,不是後來人為雕刻的)。漫長的歲月過去了,五世達賴成為復活這座建築的傑出人物。在他的帶領下,布宮開始重建。
布宮是一座活著的聖殿,原因是它承載著眾多信徒的精神寄托,轉世靈童將普照眾生的理念已成為布宮的精神動力。香客們每天的撫摸,讓樓梯扶手、地面早已光滑如鏡。無數寶石在日以繼夜的香火中,在酥油的熏陶中,都已得道成仙。
在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殿閣,一位藏族小妹妹邀請我用她的酥油向殿裡的香爐內加酥油,她說雖然酥油不是你買的,只要你是誠心誠意的,為什麼不試試向佛殿加點酥油呢!在她的勸說下,我試著用她的勺子向爐內加了一塊酥油,頓時心中充滿快樂。的確,資助寺院也是消除功利、解脫自己的一種方式。
從五世達賴開始,都在布宮設有靈塔(六世達賴除外)。“外面看是險峻山崖,裡面看是金銀珠寶”,布宮內有無數文物和寶藏。從游客的角度看,布宮內最好的東西都在歷代達賴的靈塔上。無論是綠松石、琥珀、天珠、紅寶石、還是金剛鑽、藍寶石、貓眼石,那絕對是世上罕見的真品。此外,布宮裡黃金是非常多的,每個靈塔都是由上萬兩黃金構成的。五世達賴作為布宮的重建人,其靈塔也是最高的,據說靈塔內有極其珍貴的稀世珍寶。
關於布宮的門票(100元/張,每天限2400人),我在拉薩的時候還比較好買。因為當時處在八月份雪頓節之後,十一假期之間的小淡季(當然這個時節仍為旺季)。早上七點左右去排隊,肯定能買到第二天上午的票;如果八點多去,也能買到第二天下午的票。不過我也聽說,八月份時那是一票難求,一張票最多時加價800元!臨走的那天,在布宮門前廣場上碰到幾個青海海東的藏民,我對他們不用買票就可以進布宮表示羨慕,因為他們會說藏語。誰知他們說,我也可以不買票。因為布宮看門人聽不懂他們說的藏語,但他們手捧哈達,說是去布宮朝聖的,就進去了,也不再排隊買票而且票價只花一元。我覺得這也是一招,只可惜知道的太晚了。如果再去拉薩,我一定先去買個哈達,再手捧一袋酥油,拿個勺子,也去布宮當做回朝聖者。希望這個方法有效,願意試試的朋友可以考慮一下。
(特別提示:一進白宮,有一個衛生間,最好利用一下,因為再找到衛生間時,是在紅宮的出口外面。)
小昭寺
從布宮出來已近中午,於是乘三輪車去小昭寺。其實小昭寺離東措特別近,只是昨天沒有注意罷了!到達小昭寺時人非常少,買了門票(20元)後喇嘛幫我推開廟門,我才發現我是殿閣內唯一的游客。依然是順時針參觀,看了諸多佛龕後,來到主供的七歲釋加牟尼等身像前。殿內很清靜,我靜靜地站在釋加牟尼像前,注視著仁慈祥和的佛祖,不需要一句話,用目光進行交流。佛祖的眼睛隨人而動,無論我是站還是坐,他的目光都在跟隨我,溫暖地注視著我。此時此刻,真是“無聲勝有聲”。如果每天呆在這兒,即使聞著酥油味,我也願意。
與大昭寺相比,小昭寺冷清很多,規模也小不少。
東措
從小昭寺出來,不一會兒就走到東措。今天是幸福的一天,在東措大有收獲,終於看到有去日喀則羊湖江孜的貼子。當前流行的線路是日喀則羊湖江孜,外加珠峰。我一是沒有這麼時間,二是沒准備去珠峰的衣物,因此一直不想去珠峰,也因此找不到伴。今天終於雲開霧散,見到希望了。聯系人是個浙江來的小伙張健,但他說這條行程是三天。三天就三天吧,當下我就把納木錯的兩日游計劃改成一日游。接下來找了個司機,確定明天納木錯的一日游計劃。半小時內全部搞定,心情很是愉快。
在與張健溝通的過程中,還結識了一伙杭州來的越野車愛好者。他們中有的人每年來一次西藏。問其原因,他們的回答是“如果知道原因,就不來了”!非常地有哲理呀!在東措院內叫了一杯甜茶,大家一邊喝一邊聊,聊他們走的路線,以後打算去哪兒。聊著聊著,又來了兩個宜興的驢友。其中一個還帶有套茶具,於是話題轉向茶和紫砂壺。宜興老兄親自泡茶並暢談如何鑒別紫砂壺,還介紹最好的壺應該是光壺(壺四周沒有圖案,僅在壺底有個印章)。今天下午過得特別開心,認識這麼多人,而且還把後續四天的行程給解決了。
東措下午的光線很好,陽光透過經幡後落到地上的影子,幻彩般的,如同人進了天堂。五顏六色的經幡隨風飄動,默默地誦讀著經文,替青年旅社和我們祝福。
朝拜者和轉經者(八廓街和布宮)
聊了兩個小時後去八廓街,一是購物兩是感受轉經者。對於朝拜者我的確很是佩服和景仰。每天,無數朝拜者穿過蒼茫大地向布達拉宮走來,有川西的、有海東海西的、有玉樹的,還有西藏各地的,經久不息。有乘坐火車、汽車來的,還有原始的步行、騎馬來的,更有最虔誠的朝拜者,繼續著古老的、最艱苦的方式,忍受磨難,每一步都以磕等身長頭的方式走來。他們一步一磕頭,用身體丈量大地,撫摩路上的每一塊石頭和路基,高山、河流、沼澤、柏油馬路、草地。他們不會因四處無人就偷工減料,每一步都不會馬虎大意。他們帶著自己的信仰,或背負全村人的囑托,胸系皮裙,手持木套,專心致志的一步一磕,磕頭時絕不是蜻蜒點水,而是帶著誠心的重重地磕下去。所以磕長頭的人的額頭上一般都是青的,有些額頭正中還長出瘤子。對於漢人來說,可能他們的行為不可思議,但站在佛教徒角度看,這代表誠心、渴望、向往和執著。曾遇到一家人磕長頭去拉薩,帶著一輛板車。大家每磕一段路,放塊石頭做個記號,然後回去推車,等車推到記號處,又繼續接著磕頭向前。
沿著布達拉宮,有一圈經筒。每天在布達拉宮旁,八廓街上,轉經的隊伍浩浩蕩蕩,熙熙攘攘,絡絡不絕。清晨和傍晚時人最多,經筒像金色的河流嘩啦響著,一道金光在朝拜者手中流淌。只要在拉薩,每天傍晚,我都去八廓街,跟著香客轉。轉經路上有本地人,帶著孩子一起轉;當然更多的是朝拜者。老阿媽在路上是最搶眼的,歲月的滄桑留在她們面頰上的皺紋,摸著轉經筒時的虔誠,看到我們時友善的笑容,還有口中念念有詞的認真態度,以及手中小轉經筒忽快忽慢的轉動,是轉經路上標志性的風景。走了一圈後,我有些累了,跟本地人一樣做在路邊的台階上。看到轉經者如流水般從身邊經過,個個表情認真嚴肅,偶有幾個小孩子,拉著大人的手,回頭衝我做個鬼臉,頑皮地笑一笑。轉經路上同樣不會缺少磕等身長頭的朝拜者。口中念著六字真言,對著布達拉宮牆上的佛像,一步一磕。朝拜者特別是磕長頭的人,是非常受藏民崇拜的。他們不會伸手化緣,但轉經路上,很多人都會主動地給磕長頭的人一點心情、一份支持。藏民一般一次給一角,但每收到一次援助,他們會對資助者念上一、兩句。我被一個磕長頭的男子所感動,捐給他五元錢,他很誠懇地為我念了一段經,雖然我聽不懂,但也知道他是在謝謝我對他、對佛教的支持。據說,資助了磕長頭的朝拜者,他們在念經時會替所有資助者祈福。很少有磕長頭的人因缺少食物和御寒衣物還倒在路上的,他們對食物要求很低,只要有吃的糌粑就行,加上藏民對這類朝拜者的敬佩和資助,基本上不會發生餓死凍死的情況。但疾病對於朝拜者來講,是最大的困難。可是朝拜者認為,倒在朝聖路上,是人生最榮幸的事,死後自然進入輪回之道,是一個信徒莫大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