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成都行——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一)

作者: renaskyfly

導讀07年的夏天,我參加了由天馬旅行社組織的為期8天(從8月4號到11號)的都江堰-青城山、九寨-黃龍、樂山-峨嵋成都浪漫假期之旅。這期間的行程見聞我將分六個版塊和大家一一道來。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7:50從西安鹹陽國際機場乘MU2344飛成都,歷時1個小時,於8:50降落成都雙流機場。當我們坐上旅行社接機的大巴車後,我們的旅行就此拉開了帷幕,整個成都平原的獨特風 ...

07年的夏天,我參加了由天馬旅行社組織的為期8天(從8月4號到11號)的都江堰-青城山、九寨-黃龍、樂山-峨嵋成都浪漫假期之旅。這期間的行程見聞我將分六個版塊和大家一一道來。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7:50從西安鹹陽國際機場乘MU2344飛成都,歷時1個小時,於8:50降落成都雙流機場。當我們坐上旅行社接機的大巴車後,我們的旅行就此拉開了帷幕,整個成都平原的獨特風貌也緩緩地呈現在我面前。首先我們從成都機場直接前往今天的第一個景點——都江堰。都江堰市距成都市區有55公裡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行程,路上導游就先和我們介紹了一些都江堰的概況。由於成都平原地形整個呈西北高東南低,頂端在灌縣(後改名為都江堰市),發源於千裡雪山的岷江,便順地勢從灌縣城西的關口傾瀉而出,沿著坡度直奔南部的崇慶、溫江、新津一帶。於是在那江河橫溢的年代,百姓深受其害。自李冰主持修築了都江堰,滔滔岷江被一分為二,部份江水改流東向,實現了興利除害:川西平原的南半壁不再成為汪洋澤國,北半壁則免除了長年干旱之苦,川西十縣遂成沃野千裡,“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然而都江堰最初的修建原因卻不是為了解決這個我們看來最根本的問題,而是秦國為了戰勝當時唯一可與其抗衡的楚國所制定的戰略中需要的。我們把時間的年輪轉回到公元前4世紀。當時中國北方的秦國實力強大,一心想統一中國。大將司馬錯 向秦惠文王提出建議:要伐楚,必先伐蜀。也就是說要先攻占南面毗鄰的蜀國(注:大致是今天的四川和重慶一帶),利用蜀南占據長江上游的優勢,順江而下,吞並當時唯一能和秦國相抗衡的楚國。公元前316年,秦國利用巴國和蜀國的內亂,發兵攻打蜀國。李冰上任蜀郡守(注:相當於今天的省長)一職後,立即投入以治水為中心工作,全面發展巴蜀經濟,發展江河航運,使蜀地成都成為秦王朝統一中國的戰略基地。為以後伐楚提供糧源、兵源和戰船打下基礎。李冰經過三年多的實地考察,於公元前270年提出方案:必須在岷江在山地與平原的交界處建成一個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於是這才有了都江堰的修建。同年,李冰帶領數萬百姓開始修建都江堰,首先花了8年時間建成寶瓶口,然後又花了4年時間建成魚嘴分水堤。前後歷時14年,終於建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的建成對發展蜀國經濟和秦國統一中國都是功不可沒的!俗話說:“天府美自古堰來”,沒有都江堰,就沒有“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平原,也就沒有 “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幸福生活。李冰也許想不到,這個當時用來引水防洪的宏大水利工程,在經歷了2200多年的歲月滄桑後,仍然發揮著它的巨大作用。我們於11:00到達都江堰景區,整個行程為從二王廟進,過安瀾橋,至魚嘴,經飛沙堰、寶瓶口,從離堆公園出。首先一進門不久我們就看見了一個涼亭,這本沒有什麼特色,但是令我們好奇的是涼亭中所擺放的物件,看似很像一堆造型獨特的石頭,其實不然,導游告訴我們這個是殷商時期的古樹,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樹木。學名叫“烏木”,又稱“陰沉木”,古人稱它為“萬木之靈、萬木之尊”。它一般是遇山崩地裂,參天大樹被沉埋於古河床、沼澤中,在特定的環境中自然變異,歷經上千年甚至是上萬年之久炭化成的,故又叫“炭化木”。由於形成的條件特殊故而十分珍貴。



(殷商古樹)

隨後我們來到二王廟前,二王廟在都江堰岷江東側,是古代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而建,初建於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後歷朝都封李冰父子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宏偉秀麗,環境幽美。大殿及後殿內有李冰及其子李二郎塑像。這裡有兩個事件需要解釋一下,其一,都江堰到底是李冰修建的還是李冰父子呢?其實是李冰是沒有兒子的,都江堰是只有李冰一人帶領大家修建的,那為啥多出個兒子呢?這是由於李冰夫婦只有兩個女兒而沒有兒子,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是李冰一生的憾事,故而後來的百姓為了這個緣故就虛構出了一個李冰的兒子來為他圓場。其二,在大殿中細心的人就會發現這裡供奉的李冰的兒子和我們平時所見的二郎神的相貌如出一轍,而且名字也取自二郎神,這裡有個傳說,相傳當年李冰修建都江堰為老百姓除去水害的誠心和壯舉感動了上天,於是玉皇大帝派二郎神來幫助李冰完成這個工程,後人便將二郎神作為李冰兒子的化身。為了紀念李冰為百姓所做的偉大功績,每年在此都有兩次紀念活動,一個是清明節,另一個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李冰的生日)。 二王廟前岷江上有一座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的古老竹索橋,名叫安瀾橋,俗名索橋,古名珠浦橋,它是一座我國西南山區常見的傳統懸型橋。舊時以木樁拄石為墩,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遠眺索橋,宛若跨江蛟龍。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清嘉慶年間重修。民間傳說是清塾師何先德夫婦倡議並募捐修復,因地方官吏吞沒橋款而未果。何急起揭露而慘遭殺害。此事激起民憤,復推舉何妻續修,索橋乃成,後人名之曰夫妻橋。今川劇猶有此劇目,民間也有故事流傳。1974年修外江水閘時,因工程需要,橋址下移100多米,並將竹索改為鋼纜,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別致。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 安瀾橋)

走過安瀾橋,我們就看到了被稱為都江堰工程三大部分之首的魚嘴。 魚嘴分水堤位於岷江出山口1950m處岷江江心,形如彎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魚的嘴巴,故名“魚嘴”。站在魚嘴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嘴一隔分為兩股,即外江和內江。外江為自然河道,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內江是李冰率眾開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斷的送往成都平原進行灌溉。由於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嘴分水後,當春耕季節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床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於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一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於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說的 "分四六、平潦旱"。除此之外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之一,它發源於我省松潘縣境內,全長700公裡,源頭至此約340公裡,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 石順流而下,根據彎道環流原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游流,會將下層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一邊而不進內江。魚嘴正處於“正面取水”、 “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從這裡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



(魚嘴)

從魚嘴前往飛沙堰途中,我們沿外江看到在分流後的外江口還有一座大壩,共有五道閘門,這裡主要起調節水量的作用,當總體水量偏小時,關閉所有閘門使得所有水都流向內江,保證田地的灌溉,當水量過於充沛時,適當開放閘門幫助泄洪,避免形成洪水危害。



(外江大壩)

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飛沙堰溢洪道位於魚嘴分水堤尾部與人字堤間,堰口寬240米,順溢方向長120米,堰頂距河床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節導水入堰,保證灌區用水需要。二是豐水季節排泄進入內江的多余水量。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於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泄出,內江流量越大,飛沙堰的泄洪作用就越大。特大洪水時,從魚嘴分進內江總干渠的流量可達寶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內江水可從這裡泄出。當枯水季節,水位低於飛沙堰時,它便成了一道天然節制閘,自動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三是排沙。經魚嘴分水後,岷江夾帶的一部分沙石排入內江,在飛沙堰對面風棲窩彎道處,用彎道環流引水的方法便將多余沙石經飛沙堰排出,在飛沙堰第二次利用彎道流體力學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約 15%。魚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飛沙”二字的意思就在於不僅溢洪,還能排沙。 然而這樣做法去導致每年會有大量的泥沙淤積在內江河床裡,所以要對其進行淘挖。那麼內江的河床要淘多深才合適呢?修都江堰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便指明了其中的奧妙。“低作堰”是說飛沙堰不能加高,這“深淘灘”的“灘”指的是風棲窩(也就是飛沙堰對面淤起的淺灘)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節清淤時,要深淘。深到什麼程度呢?原來最初李冰在此處的河床上放置了石馬,以此作為淘灘深度的標准,後被打撈上來,放置了臥鐵四根(現有的四根臥鐵分別是明朝萬歷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三年和1994年埋下的),淘灘只要看見這四根臥鐵就可以停止了,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水量不足,難以灌溉!



(飛沙堰)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