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擔心雨會越下越大,那樣會讓我今天的旅行增加不少麻煩。說也幸運,車子剛出沱川,走出山區,雨就停了,越走越亮,中間一段時間甚至還出了太陽。中午12點半的樣子回到了清華鎮,表明婺源北線的旅程結束了。真是餓了,別看摩的師父個小,卻連吃了三大碗米飯,我也干了滿滿一大碗,這幾乎是平時我一天的飯量。水足飯飽後,小憩一會後又上路了,開始了東線的征程。 李坑,可謂是婺源旅游的一張名片,凡是來婺源旅游的,尤其是旅行社****的,都會到這個號稱“小橋、流水、人家”的村落。還沒進入景區範圍,就看見一輛輛的豪華大巴來來往往在通往李坑的路上。有了些心裡准備,因為當天是周六肯定會有不少人,可我還是吃了一驚。離大門還有幾百米的停車場,已經是密密麻麻地停滿了一片。這與上午在理坑村口門可羅雀的情形簡直是天壤之別。越靠近村口,人就越多,等走進村裡,裡面狹窄的石板路上已滿是人群,幾座石橋上更是人滿為患,站滿了面帶微笑正在照相的游人,可是等照完了像,看著擁擠的人群同樣皺起眉來。“苕貨,莫笑得那岔撒”,一聽就是漢話,自打進這個村,我就沒覺得是到了外地,感覺就像在逛解放公園,到處都是武漢來的游客。溪邊石路旁的住戶都開成了商鋪,賣著良莠不齊,不知真假的古玩字畫和還算精美的當地手工藝品,勸客光顧、討價還價之聲不絕於耳。可是聽我的摩的師父說,現在根本不算人多,要是到了黃金周,人多的都得在曬谷場等候排隊,一個挨一個的踱行進村,那才叫一個壯觀。
牌坊、祠堂、亭閣、石橋、民居、稻田、小溪、紅鯉、古樟、三雕…..徽派建築和徽式風光的所有元素在這裡都一一具備,也有著文昌閣、申明亭、李知誠故居等許多文化遺產。如果少些游人,少些過於矯揉造作的裝飾,李坑還真的是一個不錯的去處。能夠被選為婺源旅游的代表之地,肯定有他的獨到和優勢之處。可不知怎的,來到李坑我卻感受不到一份厚重的歷史文化對我的熏染,遠沒有理坑、思溪帶來的那麼強烈。難道是我過於挑剔?難道是我審美疲勞?我不知這些興高采烈、興致勃勃的游客們若是和把李坑和理坑、思溪做個比較會作出什麼樣的評判和選擇。李坑就像是濃縮了含有多種維生素的膠囊,而思溪、理坑則是富含某種營養物質的蔬菜或水果,快節奏的現代人應該選擇多維膠囊還是不嫌麻煩多吃幾種蔬菜、水果呢以求營養均衡呢?我想,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答案吧。
一路東行,十幾公裡的一級公路車開得很快,汪口就在腳下。村子地處丘陵地區,整個村子順著坡勢,沿河而建。看來徽州的鄉村少不了山和水,尤其是這水。古徽州正是借助域內縱橫交錯的水系,大大小小的河流,增強了與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之前在各村鎮見過水都是些用來洗衣飲用的小溪,可這汪口邊上的水就大氣多了——那是一條可以通航的河——雙溪。汪口始建於南宋,距今有1100多年的歷史,村裡多俞姓,因這村前碧水汪汪,故名“汪口”,徽州古村名大多都不以居民的主要姓氏為名,而多有思想文化、自然環境的成分在裡面。汪口為古徽州府陸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系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之碼頭。明清時期,這裡店鋪林立,商賈雲集,景像繁華。六百年間,一代代徽商就是從像汪口這樣的河邊村鎮的小碼頭上船,把山裡的竹、木、茶、麻、漆、果、桑農林產品帶到了山外,也從山外把山裡需要的貨品帶入了家鄉。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發達的水系,徽州是否還會成為以前那個曾經富甲一方的徽州。
一條長長的千年老街縱穿整座小村,抬眼看青天一線,高低錯落的馬頭牆,一齊竦身擁向天空。以老街為主干道,一邊是通向小村深處的阡陌小徑,一邊則是一條條可以拾階而下,通往雙溪河的小道。老街街邊和小村深處的宅屋也是典型的徽派風格,沒有特別之處,只不過不同的宅屋有著各自不同的主人、流傳著不同的故事。我沒有一一造訪他們,甚至還沒有打聽完這些宅屋的名字,而是沿著老街走到盡頭,因為那裡有聲名顯赫的俞氏宗祠,它的木雕堪稱徽州之寶。
宗祠,是一姓的族人為了祭司祖先或舉行盛大儀式的正式活動場所。建於乾隆年間俞氏宗祠,是徽州保存最為完好的大型宗族祠堂。宗祠大門緊閉,只有在舉行祭司時才能打開,門檻有半人高,共有5節,這是我見過的真正的高門檻了,依次為秀才、進士、探花、榜眼、狀元而設,每升高一個層次,門檻就減去一節,而其他沒有考取功名的則只能走側門而入了。“功名仕途”還是為徽州人所推崇、首選,其次才是“入賈經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步入祠堂側院,門口是兩株高大的桂樹,正是八月丹桂飄香的時節,花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進入祠堂,光陰瞬間輪回。門外是秋意昂然、鳥語花香,充滿生機靈動的田園山色,堂內卻是古樸凝重,悠悠數百年的歷史滄桑。撫摸著祠堂的一根根楹柱,凝視高高在上的鬥拱、脊吻、檐櫞、雀替、柱礎,觀賞雕刻在房頂木梁、窗欞和門楣之上細膩纖巧、精美絕倫的鳥獸花草、典故傳說、漁樵耕讀的圖案,懷古之情油然而生。祠堂的正廳早已不見供桌和祖像,早已不聞祭祖的古樂,留下來的石墩、木梁、堂門、側廊卻仿佛依舊在訴說著這戶人家的百年故事。
天色漸晚,我卻要趕往最後一站——曉起村。這裡幾乎已經是婺源東線最東端的一個點了,距縣城將近50公裡。有曉起分為上曉起和下曉起,時間有限,這次只能光顧下曉起了。老遠處就見到一個很大的石牌坊,上書“曉起村”,好大的氣魄。曉起號稱是“古文化生態村”,他之所以聞名,不在於徽派的建築,因為婺源的各村鎮都是如此,而是在於他令人叫絕、遮天蔽地的古樹。曉起薈萃了千余株古樟群、罕見的大葉紅楠樹和江南紅豆杉。那棵一千八百年樹齡的樟樹王,五個成年人也合抱不住。走在石板小道上,穿行於古樟樹群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到清心爽肺。沿街住戶多為前店後房的布局。曉起因盛產樟樹和茶葉,村中工匠主要以制作樟木工藝品和炒制茶葉為主。徽派的木雕舉世聞名,與其他地方不同,曉起的木雕主要以樟木為原料,因此可以歷經千年而不朽!下曉起最有特色的景觀便是村中心的“雙井印月”古井了,據說,建於唐代末年,古井清幽深邃,四季不涸,井水清冽甘甜,而磨得發亮的井石,無言地印證著悠悠歲月。村民講衛生,一口井是用於洗打水的桶,還有是夏天浸西瓜,另一口就供全村600多口人飲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村裡的排水系統,雖然我沒有仔細研究曉起村裡的排水網絡,但很容易發現,每家每戶門前都有被青石板蓋住的石渠。無論是雨水還是生活用水都順著石渠流汪村外,村裡的石板路面、房前屋後不會有一攤攤的積水。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築師的獨具匠心。
沒有再多的時間瀏覽這如詩如畫的勝景了。當我步出曉起村時表示著婺源的徽州古韻之旅劃上句號了,雖然仍有許多地方我沒去,雖然我駐留游覽的時間很短,但我真的很滿足了。留在我記憶中的不僅僅是一幅幅如畫的美景還有那一份古樸深厚的文化淵源和歷史沉澱。
別了,婺源;再見,徽州。

(李坑1)

(李坑2)

(汪口俞氏宗祠)

(遠眺汪口)

(曉起雙井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