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公裡的一級柏油馬路摩托開的很快。鎮口掛著“思溪延村向前800米”的導向牌子,可摩托飛奔了好幾分鐘才到,起碼有3公裡的路程,真是會忽悠。算了,不去計較這些細節,匆匆買票又跨上摩的奔村口去了。 延村始建於北宋,算來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不過保存下來的基本都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了。聰聽堂、余慶堂、訓經堂、篤經堂、明訓書堂是村裡最為氣派華貴、細致精美的建築作品,從名字也可看出來這都是古時學童上學讀書的學堂。雖然延村的主人大多是販運茶葉和木材的生意人,但重教尊儒的傳統卻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了。“十家之村,不廢誦讀”,難怪婺源出了一代理學大師——朱熹。來到村邊,黃綠交錯的稻田旁蜿蜒著青石板路,幾幢白牆黑瓦的民宅點綴在樹木蓯蓉的山前,雖然牆面有些斑駁,但在藍天薄雲和夕陽余暉的映襯下,整體色調確是顯得那麼協調,一幅唯美的田園風光圖。延村不大,為了節約時間,趕在天黑之前結束思溪的行程,我匆匆離開了。
思溪就在延村不遠的附近,一到村口,就看見一座晚明風格的廊橋橫跨於一條小河上。橋下河邊,蹲著幾個還在用棒槌敲打洗衣的婦女和一幫弄水嬉戲的孩童,我急不可待地用相機記錄下來了這鋼筋水泥的都市裡見不到的鄉村生活畫面。這橋是村子通向外界的通濟橋,這水是繞村逶迤的泗水河。橋上部木椽青瓦結頂,廊內兩側設有橋欄靠凳,使這裡自然而然成為全村的公共交誼中心,傍晚時分,茶余飯後,圍坐著抱著嬰孩和打毛線的婦女在談論著家長裡短,老人們則下著棋、叼著煙,好不悠閑自在。現在不是婺源的旅游旺季,而且已經是暮色垂垂,這時絕少還有游客光臨於此,所以看不見熙熙攘攘的人群、聽不見喧囂塵上的吵鬧,古村返璞歸真、恢復原貌,安詳靜逸。我改變了原打算下午結束思溪的行程並趕往清華鎮住宿的計劃,而決定就在思溪住下,准備好好體味一番山野田園的“夜生活”。
真是緣分,在思溪又碰見了同來婺源的小夫妻,本來說他們下午就在婺源縣城玩並住下的,沒想我前腳剛走,他們就臨時改了主意,後腳也租了輛小車直奔思溪了。三人一起搭伙湊份子吃了頓晚餐,感覺江西的飯菜口味和湖北的差不多,也是以湯水和蒸菜出名,但卻沒有湖北的辣。也不知是當地人的口味重,還是老板娘的飲食習慣,反正一頓飯下來,感覺就是一個“鹹”字,估計他們家是販鹽的,吃鹽不要錢,害得我連連灌水,後果就是半夜如廁。坐了一天的長途,有些乏了,但真正的辛苦將是明天,因為我要在一天的時間內走遍一般至少需要2天才能玩遍的北線和東線的主要景點。估算了距離正好200公裡。坐班車,時間根本來不及,雇小車,費用高舍不得,於是一咬牙一跺腳,決定繼續租用今天的摩的,騎摩托跑一天!後來想起,那一整天的顛簸狂奔,甚至還有小半天的細雨山間路,可真是讓我難以忘懷、印像深刻。
本打算夜游思溪村,感受一下鄉村“夜生活”的,結果失望地發現即便是旅游勝地的農村也沒有“夜生活”,家家都關門閉戶,早早休息了。當然,村裡的阿黃、小黑們夜晚確沒閑著,到處亂竄,只不過見著我不是友好的打招呼,而是“汪、汪”亂叫。狗子們,你們就是這麼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除了狗叫、蟲鳴,村裡太靜了,當夜無月,又想起這裡曾經拍過《聊齋》,實在是沒膽量走進村裡小巷,再加上真的很疲憊,要養足明天的體力,還要早起游覽思溪村,於是,趕緊洗完澡,攤在還算是比較干淨的床上,呼呼大睡了。
睡得很好,六點多鐘就醒了。走過通濟橋就進入思溪村的主體部分了,村巷的小路橫橫豎豎,剛一扎進來感覺有點像進了迷宮,雖然有游覽指示牌的指引,可是對於我而言似乎已經沒有多大的含義。所以順其自然穿行在高聳的馬頭牆之間,也順起自然去感受清代莊園的魅力古風。
和延村一樣,思溪村的建築也是清代的徽商宅群。“敬序堂”、“振源堂”、“承裕堂”等商宅,在內部建築上與普通的民宅不同的是,房屋牆體在臨街的那一面不是像平常的民居用泥磚,而是要麼厚厚的青石板作為牆體,小偷鑿不開;要麼就用木板在屋裡沿牆體再立一道護牆,為的是小偷在砸牆的時候聲音會傳出來。其中。“ 敬序堂”是思溪村最大的古民居,而且是保存最完美的商宅。廳堂寬敞,天井開闊,正中間是一口大銅缸,據說是接雨盛水,消防救火用。廳堂及其陳設,是典型的清代模式,門頭高懸“敬序堂”匾,下掛中堂畫,兩邊楹聯。條桌上擺放著西洋鐘,花瓶,鏡子,這叫“東瓶西鏡”,諧音“東平西靖”,就是說,不管你走東闖西,都能平安寧靖,加上西洋鐘,寓意“終身平靖”,充分體現了家人對經商在外的主人的祈禱和祝福。
思溪最精美的建築當屬乾隆年間建成“俞氏客館”裡的“百壽花廳”,在花廳外的12面隔扇門上所刻的人物花鳥栩栩如生,更讓人稱絕的是門面鐫刻著由楷、行、草、隸、篆等字體的96個“壽”字,組成了一幅精妙絕倫的“百壽圖”,堪稱是木雕藝術中的極品。據說很多年前有位收藏家曾經出過10萬美金買那12扇門,房主根本沒有同意,不是嫌價錢低,而是說這是屬於整個思溪、整個徽州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不能賣。大義之心讓我肅然起敬。有人會問,怎麼還差4個。房屋的主人看著我的疑惑道出了其中的奧妙。原來有3個“壽”需要到屋內尋跡,而這第100個“壽”最絕,竟然就是整座宅堂的布局而組成,需要登高俯瞰才能一覽全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奇思妙想。
也不知東南西北,拐了好幾道彎,來到了一幢保存比較完好的古木建築前,當地人叫她小姐樓。小姐樓建在深宅後花園裡。在花園的天井裡抬頭仰望,繡樓猶在,佳人難尋。
快到了和摩的師父約定的出發時間了,回旅店的路上在泗水邊無意間發現了座從字木橋,簡簡單單,安安靜靜地臥在那裡,橋邊是三兩個早起洗衣的村婦,一輛獨輪車剛剛打橋上推過,“哢嘰哢嘰”的聲音伴著推車老漢的背影漸漸遠去。回到旅店,早點完畢,整理行裝,正好摩的也到了。背上背包,戴上頭盔,跨坐車後,說聲“師父咱們走吧”,回望了一眼思溪村,此時天光已大亮。突然覺得自己就像是唐吉柯德,騎著破驢上路了。

(思溪通濟橋)

(思溪敬序堂)

(思溪無名小橋)

(百壽花廳木雕)

(延村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