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黃山、宏村行06年12月28日晚10點,我們一行三人(王兄、小余和我)登上了由上海發往屯溪的N518次列車。車廂裡坐滿了人,沸沸揚揚。過了宣城站,整節車廂裡就變得空蕩蕩的了。我們躺在一長排的座位上大約睡了三小時,列車到達黃山站。時正上午九點。因為原預訂過雲海樓的房間,出站後就看到有人舉著寫有我名字的牌子來接客。於是乘中巴,直奔黃山腳下的湯口鎮。我們住的旅館是雲海樓,據網友推薦,那裡口碑不錯,標間僅收80元,雖然條件一般,但性價比頗高。接待我們的是一個姓謝的中年人,態度友好,服務熱情,還幫我們預定了山上的住宿和出租車。中國畫裡的鄉村――宏村因第一天不打算登山,吃過午飯後便包車游覽宏村。宏村是有名的徽州古村落,素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美譽。說起國畫,讓人聯想到小橋流水、炊煙裊裊的田園風光。走近宏村,偌大一個南湖池塘環繞在村頭的入口,池水清澈見底,斜陽映照之下,微波粼粼,與房屋和池旁樹木的倒影融為一體,加上白磚黑瓦的古式建築群作為背景,好一幅靜謐祥和的風景圖畫。南湖中間有一座石拱橋,從這裡可以直接進入村落。藍天、碧水、石橋、古屋、垂柳,還有幾位游客,共同構成一幅和諧畫面,而小橋恰是畫中的點睛之筆。走進宏村,便踏入了古代徽州的民居。沿著小巷,走在青石板鋪就的路上,視野豁然開朗,前面就是宏村有名的半月塘,又稱“月沼”,位於宏村中心,是牛形村落的“牛胃”。月沼是宏村的標志性景觀。一灣平靜的湖水,湖中兩岸房屋的倒影清晰可見,棱角分明。當地居民在半月塘邊的青石板上搓洗衣服,滿池碧波蕩漾,仿佛把白牆黑瓦都浮了起來。佇立在池塘邊,恍若置身於夢幻中的仙境。沿著石階逐一走訪了街巷中的承志堂、敬修堂、敬德堂等徽州古民居,這些宅子的設計和裝飾大都經過精雕細琢、飛金重彩,很多民居有近200年的歷史。宏村的特色工藝為竹木雕刻,許多小弄堂裡都有當地居民的雕刻工藝品,做工十分精致,體現了深厚的民間藝術功底。在一戶人家裡看到有王羲之《蘭亭序》的竹簡陽刻本,摸上去凹凸有致,與碑文臨摹的原本十分相似,反復揣摩,愛不釋手。以70元/卷的價格與王兄每人買下一卷。另一戶人家天井裡養了紅鯉魚,煞是好看。魚兒安詳地聚集在天井的一個角落,悠然而愜意。拐過村口老楊樹,我們又回到了南湖邊,如詩如畫般的古村落在視野中漸漸遠去,讓人戀戀不舍。從宏村回到湯口,約下午五點鐘左右,天色已入黃昏。有人提議去吃火鍋,於是四個人(在雲海樓新結識了一位廈門的驢友小池)決定到天橋下晚餐。淡季的黃山游客不多,餐館生意較冷淡,一位好客的中年婦女主動過來跟我們打招呼,並介紹到她的店裡品嘗野味。我們隨之入座,點了份麂肉,裡面加了些凍豆腐和蘿蔔條,味道確實不錯,很快就被一掃而光。晚飯後到小鎮上散步,在超市買了些水果糕點和茶葉後,回旅館休息。一品黃山,天高雲淡凌晨七點,伙計們准時起床。由於是第一次登黃山,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動,很想盡睹這座被徐霞客譽為“觀止”的名山。
早飯後,謝老板為我們叫了輛出租車,直駛後山雲谷寺。
天氣格外晴朗,陽光透過車窗暖暖地灑在每個人身上,十分舒暢,也讓人精神振奮。
八時一刻,汽車抵達雲谷寺。見一路綿延向上的石級台階,遠處被叢林掩映,一望無際。大門附近,許多游客在那排隊等候纜車。我們因很久沒爬過山了,何況是馳名中外的黃山,斷然不能放過這次難得的登山機會。大家都精神抖擻地上路了。
才走幾十步,小腿就有點脹,平時缺少鍛煉的我,開始感覺乏力,王兄似乎也頗費力氣,只有小余,仍然若無其事地大步領先,讓我們不由得心頭吃緊。
爬了一刻鐘左右,我就累得氣喘吁吁了,只好停下來歇息,額頭汗珠直冒,前面小余已不見蹤影。不由想到了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級,一級又一級,是樂趣也是苦趣,好像從我有生命以來就在登山似的”。
漸漸地前方陸續出現了許多身著青衣的挑夫,原來山上所需的生活物資,施工用的水泥材料等,都得這些人一擔一擔地挑上去,真是佩服他們的吃苦精神和頑強毅力,相形之下,令我汗顏。
好不容易爬到半山寺,已是汗流浹背,一看周圍很多人坐在石凳上休息。我們也稍作休整,繼續往前進發,這時大致能看清山峰的輪廓了。
十點半我們到達白鵝嶺,是雲谷索道的終點站,大批游客正從纜車裡走出來。我們花了兩個多小時爬山,可人家卻只需8分鐘就到了。
從白鵝嶺出發,朝始信峰方向前進。一路較為平坦,但兩側盡是奇松怪石,黃山的十大名松黑虎松、龍爪松、連理松等,千姿百態,各具特色。黃山松素以堅韌挺拔、傲然屹立的風格著稱,所見松樹多生長於土壤貧瘠的亂石之中,或懸崖峭壁之上,忽懸、忽橫、忽臥、忽起,正所謂“無樹非松,無石不松,無松不奇”,蔚為大觀。
於奇松怪石之間穿行,不經意間來到了觀音峰。其在北海散花塢中,為36小峰之一,海拔1686米。山峰體形較小,狀若神話傳說中的觀音大師,故名。
觀音峰景區又有“小夢幻”之稱。由於天氣晴朗,我們沒有看到雲海,只見遠方天際一抹亮白色的雲層條帶。
在觀音峰我們遇上了不少中外游客,許多人站在婀娜多姿的奇峰異石之前,久久不願離去,一旁的外國游客不停地驚嘆“Wonderful!”還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干脆一屁股坐在石階上:“我不想回家了!”
游覽觀音峰之後,我們感覺這次黃山沒有白跑,一想到後面將有更精彩的節目上演,越發激動不已。我從一處石階上跳下來時由於用力過猛,突然出現小腿痙攣,站立不穩,差點摔倒,感謝兩位兄弟幫我捶腿按摩,肌肉總算不鬧騰了,於是又乖乖地上路。
下一站是北海的清涼台和獅子峰。從清涼台上極目遠眺,對面獅子峰北一座平頂的山峰上,有一巧石,如猴蹲坐,靜觀雲海起伏,人稱“猴子觀海”。有詩曰:“靈猴觀海不知年,萬頃紅雲鑲碧天。坐看人間興廢事,幾經滄海變桑田。”
獅子峰海拔1690米,因峰形似臥地雄獅,故得名。其周圍群山秀麗多姿,獅首有丹霞峰,腰有清涼台,尾有曙光亭,獅子張口處有獅林精舍、獅子林等廟宇,近有寶塔、麒麋等奇松,薄團、鳳凰等古柏,臨近諸峰均交相錯開,宛如一幕幕天然屏風,有層巒疊嶂之氣勢。
從清涼台下來,經北海前往丹霞峰,是看黃山晚霞的最佳景點。我們沒有在那裡等晚霞,僅到峰頂逛了一圈,便奔西海大峽谷。走到峽谷北入口時,見洞口鐵將軍守門,無計可循,只好悻悻而歸,原路返回排雲亭。
由排雲亭南行一小段山路,抬頭見一塊高12米、寬約8米的巨石,一峰突兀,底下是一塊長約12~15米、寬8~10米的平坦岩石,底部和山峰豁然分開,似天外飛來,讓人驚嘆。從僅容一人通過的石階通路來到石下的平台,深感大自然的造化神工。站在飛來石附近憑欄瞭望,對面山頭群峰迭起,尤以雙剪峰、雙筍峰引人注目。忽然想起唐代詩人程賀為君山寫的一首詩:“曾游方外見麻姑,說道君山此本無。雲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此黃山之上的飛來石,又該是出自何方天外高人的手筆呢?
從飛來石往東,繼續爬山路,便到了黃山第二高峰光明頂。該峰海拔1860米,峰頂平坦高曠,是觀日出的理想場所。
由於第一天行程非常緊湊,我們沒有在光明頂多逗留,便去住宿地點安放行李。天海招待所是雲海樓預定的住宿地,我們住的是6人間的高低鋪,80元/人,房間略顯擁擠,但供應暖氣。對學生來說,算是比較經濟實惠了。
同宿舍還有三位來自南京的小伙,也是第一次游黃山,大家一起聊了一陣天,便洗澡入睡。爬山實在太累了,很快酣然入夢。
醒來一看表,正好凌晨六點,大家立刻行動,准備去光明頂看日出。氣像台提供的日出時間是早上7:03,於是我們都用房間裡的軍大衣把自己裹成大粽子,像個企鵝一樣開始登光明頂。
6:50我慢吞吞地爬上光明頂,這時山頭上已經聚集了不少人,四周一片混沌。寒風呼呼地抹過臉頰,刺骨疼痛,我連忙把頭縮進軍大衣裡。
大家靜靜守候在光明頂上,很多人支起了三腳架,還有人舉著長槍大炮,准備在黃山之顛隆重迎接2006年最後一天裡曙光的到來。
7點鐘,東方天際開始出現魚肚白,遠處峰巒之間夾著密布的雲層,而且越積越重,似乎想要遮住游人的視線。約兩三分鐘,尚無動靜,有人開始搖頭,雲層這麼厚,恐怕很難看到日出了。
漸漸地,山峰附近的雲層開始發亮,烏黑的雲層剎那間被染成了灰白、橙、紫、金黃色彩,突然聽到有人歡呼:出來了!驀然間,雲層中跳出一個細小的紅點,很快化為一條金黃色的弧線,接著冉冉升起一個半圓盤,一輪紅日吞雲撥霧,將整個雲層拉開一道殷紅的水平線,顏色越來越鮮艷。
由於雲層不斷翻滾而出,剛剛露出頭的那一彎紅日很快又被遮蓋了,如深閨中的少女,一見到陌生人便害羞地躲進屋裡。幾分鐘後,雲海茫茫之中已難覓其蹤跡,只是天色已經大白,人們只好紛紛離去。
回到招待所時,已七點半鐘。吃完早餐,直接趕往西海大峽谷南入口――步仙橋。
步仙橋是黃山景觀中較為奇特的一座橋。兩岸峭壁,一道石拱橋相鉤連,望去如“H”形。從天海到步仙橋直至西海大峽谷這一段路,松濤陣陣,溪水潺潺,奇峰異石層出不窮,更有凌空棧道走行於懸崖絕壁之上,驚險之中更添幾分新奇刺激。
到達步仙橋後,因時尚早,決定繼續入谷覓仙蹤。入谷之前,我們先在步仙橋合影。
“有二士游黃山,留連松石,日暮忘歸。夜色蒼茫,草深苔滑,乃共坐於懸崖之下,仰視峭壁,猿鳥路窮,中間片石斜欹,如雲出岫。缺月微升,見有二人坐其上,知非仙即鬼,屏息靜聽……”這段話出自清代大才子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短短六十八字,便將黃山“西海大峽谷”刻畫得神出鬼沒,不可捉摸。倘若於萬籟俱寂的峽谷棧道之中,忽遇兩人對弈,倒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電影《大話西游》中關於“神仙”、“妖怪”的對白。西海給人的感覺恰是迂回曲折、變化無窮,懸崖刻削,深淵幽壑,雲蒸霧繞,虛幻莫測。
西海大峽谷是黃山最美麗的風景,花了整整三年時間,修建出一條全長3.8公裡的凌空棧道。行走其上,但見對面群峰屹立,郁郁青松點綴其間;仰視懸崖,山峰陡削筆立,高聳入雲;俯瞰谷底,萬丈溝壑,亂石嶙峋,深不可測。整個大峽谷中只有我們三人屏息穿行,宛若步入神秘縹緲之夢幻仙境。
沿棧道下到谷底之後,考慮北入口已經封閉,無法走通全程,只好原路返回,走近步仙橋時,回頭再看峽谷之中綿延起伏的棧道,仍余悸未定。
從步仙橋一路折回海心亭,改道往鰲魚峰方向前進。登鰲魚峰頂有兩條路可選:一條是走鰲魚洞,登山較為平緩;另一條是走一線天,險峻陡峭,石縫中僅容一人通行。相傳欲升官發財可走鰲魚洞,想交桃花運則走一線天,大家認為走第一條道比較有意思,一線天人太多了很擁擠,於是也不管什麼桃花運了。
從鰲魚洞出來,感覺景致一般,但又不想回頭再走一線天,干脆留給下次吧。
從鰲魚峰下來到蓮花峰,需要再爬一段較陡的山路,上去全是很窄的石階,稱為“百步雲梯”。遠遠望去,的確十分形像。
從“百步雲梯”上去,就是通往蓮花峰的山路了,蓮花峰海拔1864米,為黃山最高峰,峻峭高聳,氣勢雄偉,主峰突出,小峰簇擁,宛如初綻蓮花,被徐霞客譽為“獨出諸峰上”、“即天都亦俯首矣”,可惜這次恰逢景點輪休,我們無緣一見,甚為遺憾。
在蓮花峰下休息片刻,步入玉屏樓。該樓地處天都峰與蓮花峰之間,地理位置獨特,周邊景點眾多。左有獅石,右有像石,兩石如門衛;前有迎客松,後有送客松,迎來送往,姿態喜人。玉屏樓後是玉屏峰,摩崖巨石聳立,如一天然屏風,上面刻有不少題詞,毛主席的“江山如此多嬌”居然也被人搬了上來,網友戲稱為“灌水帖”,呵呵。
玉屏樓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山迎客松了,這顆古松從樹干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正揮展雙臂迎接遠道而來的人們。千百年來,它不知迎來了多少中外游客,成為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友誼的化身。現在幾乎所有到過黃山的游客都要在迎客松前攝影留念,引以為幸,因此旁邊還專門設立了一塊“照相請排隊”的指示牌。迎客松作為黃山之像征、中華之瑰寶,當之無愧。
我們在迎客松前合影。這張照片應該作為黃山之行相冊的封面了。
從迎客松旁下山,穿過小“一線天”的石縫,正對面就是天都峰了。可惜,我們看到的又是木柵欄,大家站在下面嘆息良久,只好轉身離去。
前山的路顯然比後山陡峭,怪不得那麼多挑夫都選擇從雲谷寺上山。前山幾乎沒什麼景致,一路都在茂密的叢林之中走行,我的步伐開始變得輕快而靈活,幾乎一口氣從玉屏樓跑到了半山寺。路上遇到許多拄杖登山的游客,背了個大包袱,走兩三步就停下來歇息,累得夠嗆。
約一個半小時我們就從玉屏樓走到了黃山前大門――慈光閣。慈光閣始建於明代,曾是徽、宣兩州禪林之首,現已改建為黃山博物館,匾額為董必武所書。旁邊石壁上還刻有許多名人題詞。我們沒進裡面參觀,在石碑前合影之後,便迫不及待地乘車經湯口回屯溪,等待我們的將是屯溪老街上一頓豐盛的FB大餐了。

(宏村風光)

(層巒疊嶂)

(百步雲梯)

(飛來石)

(西海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