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曦師兄提醒,再酌一杯Raki,便可以找回土耳其的感覺,於是開封斟酌,將冰水注入澄清的瓊漿,瞬間成就那迷幻般的乳液,淺飲輕啜間,又是那樣一種甘冽清純而又不溫不火的回味了。。。當人們因為種種原因越來越關注阿拉伯國家時,我也發現了在那其中特立獨行的土耳其和在小亞細亞——那片令土耳其人最終駐足、繁盛的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顛覆、毀滅、征服!——亞歷山大、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鄂圖曼帝國……這片強者游弋的土地上遺留的羅馬式的輝宏壯麗,希腊式的美輪美奐,突厥式的返璞歸真,以及於時間的長河中潛移默化的自然寫真都無不深深地吸引著我;而如今的土耳其橫跨歐亞大陸又縱貫東西方歷史,堅守那一種團結、堅韌、強悍宗教的同時又不失溫和與謙遜,微妙的混合正悄然孕育著不確定的變化,尖銳的衝突也總有意想不到的結局——土耳其或許不是最新奇有趣的去處,但是還非去不可! 土耳其魔力?土耳其的大不是抽像的,而是可以清晰地體驗。從黑海性氣候的黑海沿岸、大陸性氣候的內陸高原到地中海性氣候的愛琴海和地中海沿岸,我們的著裝是秋裝轉了夏裝,夏裝又轉回了秋裝;前日還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山谷間徒步,忽而已然到了地中海邊,可以躍身而入游泳潛水了。。。這前後半月的旅行雖說遠不能夠深入土耳其,卻也由此呈現出驚人快速的“步移景異”式的時空轉換。雖然也走多過一些地方,難得大驚小怪,土耳其的魔力倒底不容抵擋。。。每一個初到土耳其的旅者首先都會致力於搜索歷史的痕跡,發生在兩河流域小亞細亞的故事實在太多了,來自真實記載的,神話傳說的,甚至詩歌的為我們編織著或神秘或浪漫的印像,讓我們面對那一處處石砌的廢墟時竟也能還原一幅幅昔日宏大繁華的盛景。Efes——昔日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算是此行中羅馬帝國時期城市脈絡保留最清晰完整的一處,而那經過一千七百年仍然幸存的圖書館立面精美得令人窒息。。。或許興趣使然,並沒有出現很多人提到的廢墟審美疲勞,每一處似乎雷同的遺跡其實都隱含著不同的背景和細節,只是能夠停留的時間太短暫了,不能細細品味,特別是由於一時的慵懶,已行至安塔亞卻放棄了Side,Aspendos,Perge,現在想起來還有些遺憾。Capadosia,特別是Goreme 一帶延綿不斷的火山岩群歷經漫長的風化過程呈現出奇特的形態和迷離的色彩,於是引發人們諸如精靈煙囪,玫瑰山谷一系列的美麗想像——眼見為實;更有拜占庭帝國末期基督徒為躲避伊斯蘭占領者的殺戮而開鑿的山中洞穴和地下城市隱於崇山峻嶺或者鬧市,雖然曾是傷心之地,而鼴鼠之家式的架構充滿了智慧;鴿子因為其便便對高原農業舉足輕重的滋潤作用也有了岩壁上人類為他們特別建造的家園;棉堡——雪山一般聖潔的石灰岩地貌猶如天外來客突現在Pamucale,雖然溫泉水日漸枯竭,現在也還不失為一處夢幻之地;不同的海域也有不同的性格,這是我在開始水肺潛水之後感受更加深切的,土耳其沿地中海沒有東南亞熱帶海島上細膩的白沙灘,小小礫石踩上去大有按摩功效,海水清澈,但湛藍的顏色令其看上去並不十分透明因而也顯得更加凝重。考慮時間和同伴們的興趣,並沒有潛水的安排,游泳時只偶見一些銀黑相間的小魚群,不過能見度尚好,據說海底沉船和洞穴才是這一帶水域潛水的重點所在。要是喜歡航海、潛水、帆板、滑翔傘、熱氣球、徒步一類戶外運動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土耳其。。。“美食大國”土耳其?土耳其被Discovery評為全球三大美食國家之一卻不令所有人信服,包括我自己在內。想來恰恰是土耳其人引以為豪的招牌Kebap不能合了中國人的口味,主要問題如果不是出在我的個人品味上大概就是出在“牛”身上了。無論如何烹調,土耳其的牛肉膻味很重,各種形式的Doner(轉爐肉片) 和 Sis(串) Kebap都試了一個遍,差不多都是就著多半的洋蔥和味道也很重的酸奶油才能消滅掉的,過程當然談不上享受了。另外Kebap過的肉食實在太干了,像“外焦裡嫩”這樣的詞根本就省了。或許時值Ramazan齋月,相對於牛和雞,羊肉並不常見,但是Goreme的陶罐羊肉,Bursa的蕃茄羊肉片還是留下了很好的印像,再看看精心搜集的土菜單上,有名的羊雜湯還是沒能喝到,就不能和北京牛街上的做比較啦:@) 。有機會還真想看看穆斯林Ramazan之後殺牛宰羊.大宴三天的盛大場面。。。客觀一點就不能說土耳其的肉食不好吃,因為走到哪裡,最先被土耳其人誠心推薦的一定是Kebap, 特別是Istender Kebap ,自然是土耳其人認為最隆重最好吃的待客之禮,只可惜大家的飲食習慣不同而已。。。如果再去土耳其我想肉食大概還是可以省了,但是土耳其的蔬菜瓜果要多多笑納,歐盟標准的綠色天然食品的確值得稱道,比如小洋蔥、馬鈴薯、番茄、橄欖個頭不大但味道濃郁,做沙拉或者配菜都恰到好處;水果中葡萄、黃桃、梨、無花果,還有一種表面皺巴巴的甜瓜更是美味;榛子、核桃一類的堅果也是好吃得沒的說,另外土耳其人也和中國人一樣愛嗑瓜子,在這一點上肯定不好歸歐洲幫了。既然土耳其三面臨海,海鮮就不能不提。原料自是一個 “鮮”字,魚的種類也比較多,但是烹調上的境界大概在中國人看來還是有點可惜了材料,價格又直往歐洲那邊靠,專程去伊斯坦布的Kumkapi地區吃海鮮,也難得盡興,倒是兩道街邊小吃可以嘗嘗——貽貝鋦飯(Midye dolmasi)和Eminino橋下的烤魚堡,那份隨意或許更有樂趣。土耳其的主食是面食,最常見的大致分為各種形式和內容的餅類(Pide)和面包類(Simit,Borek。。。) ,飯桌上永遠是不限量的供給;米顯得更珍貴些,除了少量地配配肉食的主菜也還有很多種的炒飯味道還不錯,但要專門點來吃。我不常喝酒,所以喝酒對我就是個再單純不過的事——好喝就喝,不好喝就不喝。土耳其的EFES啤酒略苦而有濃重麥香;本地產的葡萄酒口味醇厚,和著肉食和Cheese品就更好,配海鮮時則用當地的Raki取代了干白。喜歡Raki多半因為那序幕時的小小魔幻,兌了水的清冽白酒瞬間凝結成乳液狀,讓我突然覺得它是有生命的,雖然一個簡簡單單的化學反應卻真的令我有些著迷。。。原本自以為不怎麼嗜甜的,卻偏偏喜歡上了土耳其的各種甜品,夾著各種堅果的飴糖,米布丁,各種蛋糕,冰淇淋。。。要不是同伴的遏制,是要吃到牙齒倒掉的。但是喜歡自有喜歡的道理,尼泊爾、印度的甜食嘗過,都吃不消,第一口牙已經倒了哪裡還能繼續。土耳其的甜是更加柔和的,伴隨著淡淡的香味。。。土耳其飲食中一定要說還有茶和咖啡。茶是紅茶,磨成粉末,以我們茶之大國的角度看並無特異,然而當茶更充分地成為土耳其人的生活內容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涵義。午後的小茶館裡土耳其的男人們玩著紙牌、西洋陸戰棋和一種類似中國麻將的游戲,悠閑地聊天、看報或者只是發發呆,你會覺得這時的土耳其很東方。煮土耳其茶也是一種樂趣,兩個一組的套壺,上層是濃茶,下層是沸水,飲茶時用的是專門的郁金香形的小透明玻璃杯,左右開弓於杯中混合濃茶和沸水,接下來我會如土耳其人一樣放入兩三顆的糖粒,用銀匙輕輕攪拌,呷一口混合著青澀與甘甜的熱茶,感受那一份土耳其式的怡然自得。Turkish Espresso 是這一路上唯一幾天不見我就會想念的東西,濃濃的甘苦能化解一切寒冷和疲憊,不知是否特意不去濾淨細細的殘渣,翻轉扣在托盤上,土耳其人說,流動的軌跡隱含著飲者的命運,你想試試嗎?只是別太認真。。。Ramazan是穆斯林每年一度的重要的齋月儀式,涉及到日間的禁食,也扯到有關吃這一段裡來說說。如今土耳其的Ramazan對於游客的餐食並無太大影響,而據一位7年前去過土耳其的朋友說,當時游客也是不能當眾進食的,餐館差不多都關門。現在土耳其伊斯蘭的齋月在我看來還是很人性化的,年老、體弱、傷病、孕婦、兒童、哺乳期的媽媽和嬰兒都不需要戒食。每日傍晚六七點鐘太陽落山之時是每日五次祈禱的最後一次,擴音器中阿訇悠揚的召喚聲也同時通知了開飯時間,而這至關重要的一餐是主婦們從下午已經開始准備的了,最先煮的就是土耳其有名的“新娘湯”。。。你還會發現這一時期土耳其人飯桌上某些特殊的補充熱量的食物,比如一種由葡萄和芝麻等堅果制成的果醬。順便說到果醬,土耳其幾乎每家都有自制果醬的技藝,品種也很豐富,葡萄的,櫻桃的,無花果的,蘋果的,玫瑰的。。。非常非常地好吃、好看,好手藝有機會一定要學。晚餐之後,大家都有了力氣和更好的心情,各地就組織各種自娛自樂的慶祝活動,在Safranbolu 就因此免費看了在伊斯坦布錯過的Sema旋轉舞,到場比較晚,位子卻被好客的鎮民不斷升級,終於最後挨著Safranbolu市長坐在第一排的貴賓席,充當了一次友善大使。另外參加的一次慶典在Feitye,演出民族歌舞的想必是當地的民間團體,姑娘小伙們高矮胖瘦不一,但是表演很用心,一陣高頻率的民族舞蹈之後都已是大汗淋漓,觀眾們也看的起勁,中間一段全體起立唱國歌,弄的我們也心潮澎湃的,土耳其的國歌還真的是雄壯激昂。只是後來一段土文的有關某位Konya先知的搞笑劇上演,熱情土人的英文又不足以給我們講解清楚,令我們終不明所以,只好離場了。。。例說了這有關土耳其飲食的林林總總,連我自己都不再懷疑土耳其“美食大國”的聲譽,只是沒必要再去搞什麼世界排名罷了。。。土耳其浴是一種享受?在Bursa——一個遠在羅馬帝國時期就以溫泉洗浴而聞名的小鎮,終於得閑嘗試傳統的土耳其浴。Cakir Aga Turkish Bath是一家有著五百多年歷史的老浴室,高高的穹頂開著花瓣樣的天窗,牆壁鋪貼著灰白色的大理石,四周分布著一個個落地的大理石小洗盆,中間是八角形的大理石台面,摸上去是溫熱的。由於大理石總要被濕熱的蒸汽侵蝕,這一類浴室時隔數年總是要重新裝修的,就像我們在蕃紅花城見到的那座美麗的土耳其浴室就正在施工當中,無法享用。雖然看過很多人關於土耳其浴的描述了,還是不免好奇,等待土耳其大嬸操作之前先把自己淋濕蒸熱,發現大理石的小盆邊緣竟然有兩只米老鼠式的耳朵,暗自發笑,猜想很久很久以前應該是某個神話中的浮雕像做裝飾的吧,又去別的小室逛逛,幾個洗浴中的土耳其女子並無想像中的羞澀,大家相視一笑,算是坦誠相見啦。大嬸的出現先聲奪人,虎虎生風,一個人就連續收拾了我們三個女生。比起東南亞式SPA和按摩百轉千回般的細膩,土耳其浴的手法是相當粗曠而強悍的,擦身,打泡泡同時按摩,然後洗頭,整個過程更像是媽媽在給小孩子洗澡,舒服是很舒服,但是按摩的時間太短了也過於簡單,想是不會出現傳說中的神奇功效了。回到旅館又特意補泡了下溫泉水,仍然意猶未盡。想想相對於30TL(180RMB)的價格,土耳其浴說不上性價比很高,但是土耳其人將浴室變成了社交場所確是意義重大,毫無疑問,要享受土耳其浴這碼事就先要習慣公開洗澡,且相互對視著邊洗邊聊,當然男女是分開的。。。。。。土耳其會跳舞?在以建築及工藝聞名塞爾柱人中,還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梅烏拉那開創了Sema旋轉舞,並成為伊斯蘭蘇菲教派的經典儀式——在Safranbolu的慶典中意外邂逅時,我為這種漫舞式的冥想或者冥想中的漫舞著迷,雖然無從感受舞者的靈魂是否在旋轉中升騰,並受到阿拉的接見與撫慰,我亦在樂聲中沉靜,思想隨舞者在旋轉中洗滌,上升,擴大,融入安那托利亞高原深邃的夜空——一個無限寬廣的未知的世界——我希望這樣的探索永不停息。原汁原味的土耳其“肚皮舞”或許會讓期許“妖艷挑逗”的人們失望了,雖然經常在“Turkish night”中助興,亦登大雅之堂——算是令土耳其人驕傲的國粹藝術,正如中國人捧著京戲一樣。不是不解風情,“肚皮舞”很多的編排其實起源於土耳其民族的日常生活,風俗儀式,或者正在講述著某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亦步亦趨,一顰一笑展現的是土耳其人快樂抑或多愁,熱烈抑或柔情的豐富情感;至於穿著,其實至美的恰恰是精致而朦朧的那種,表達的是和國標拉丁舞一樣的人體於力與柔中的顯見之美——賞鑒而不可褻玩呀。土耳其人能歌善舞,而“肚皮舞”和“旋轉舞”升華體現到了土耳其的人性和神性,而更令人欣慰的發現是——人和神原來始終在一起,從未分離。Can you speak English?這是我在土耳其經歷的一個小笑話——一日在一個車站快餐廳候車時聽到正在播放一首非常美的土耳其歌曲,很想知道歌手的名字,以便過後尋找他的CD,於是叫住一個剛剛招待過我們的侍者(想必英語不錯),指著電視上的MV問道“Excuse me, do you know who is the singer?”侍者疑惑地看著我,於是換一種說法“What’s the name of the singer?”侍者依然很無辜的表情,“so,who is singing the song now?”,終於侍者沉吟一下說,“Can you speak English?”——幾乎暈倒!難道是我等夜車太困了,說了外星的什麼語言。。。說到語言,其實指的就是交流——顯然國與國以及人與人的交流都受到了語言的局限,國際化與民族性之間未免遭遇尷尬。土耳其雖然身在東西方的門檻兒上,在這方面的問題卻與中國一樣突出——外語的普及率低,包括英語在內。此行未能盡情地與當地人海闊天空地聊天或者深入探討一些問題不免遺憾,但還是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人,有趣的事。Adnan是我們訪問Yoruk Koyu時的臨時導游,性情開朗,體格健壯,和大多數土耳其人一樣具有漂亮迷人的眼睛,最難得的還是健談,直言不諱地講“我們土耳其男人喜歡胸大的女人,因為胸大意味著聰明”——這是多大的文化差異呀!對於我們的“嗤之以鼻”Adnan也似乎習以為常,“不只你們中國人不同意,韓國日本人也都不同意呢…”,然後又不無驕傲地提到“愛情沒有性別的禁忌,土耳其同性戀者要占到35%”,對於土耳其愛情觀的開明早有耳聞,讀《我的名字叫紅》時還頗為想像了一下細密畫大師對俊俏學徒的心猿意馬,不過對這個比例數字我還是不由得吃了一驚…再說下去似乎有些八卦了,其實我們也談了諸如人性、民族主義與世界和平等等一類的正經事—— Adnan也還是很有人生見地的土耳其青年吶。另外一次難得的深入交流發生在CanakKale 的Yali Cammi,一位後來證實非常博學的信徒禮拜之後走出清真寺時正好與我們相遇,於是返身領我們進寺,不辭辛苦為我們逐字逐句翻譯了已經無數次回響在耳畔的阿訇召集禮拜時的唱經,講解禮拜的程序和含義以及清真寺建築的特點,真是受益匪淺。。。臨別時還是一個大大的穆斯林兄弟姐妹式的擁抱,那一刻他臉上浮現出的寬宏的笑容竟讓我一時間覺得眼前這位不同凡響,猶如親善大使般轉達了安拉的博愛。。。相處雖然短暫,所到之處的土耳其人民還是讓我清晰地感受到其強壯外表下的熱情有度與平和周到,更可貴的是總能於細微之處幫助別人,譬如每當我因為搜羅紀念品而日益沉重的背包上肩時,總會有土耳其人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而類似很多很小的細節根本就不需要語言。偶爾也有不和諧的動靜,一次是一位朋友的相機曾在伊堡的埃及市場被盜,追索無果;一次是Izmir的市集爆炸,據說是庫爾德分裂組織所為,當時我們正從Selcuk趕往Troy,臨時決定空過了Izmir這個大城市。古蘭經教導信徒們以德報德,以怨報怨,說法很公平,但是這德與怨的界定和寬容程度終究還是人定的。。。土耳其何以憂傷?精神世界裡,今天絕大多數的土耳其人心無旁屬歸依安拉;行政區劃上,土耳其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歐洲,多多少少又疏離了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兄弟;而在現實生活中,土耳其一小部分在歐洲,大部分在亞洲,土耳其人中混合著毆羅巴與突厥人的後裔,說著自家源自突厥語的阿爾泰語系的土耳其語。。。歸屬何處呢?這始終困擾著現在的土耳其共和國,也令我們這些偶爾的過路人困惑不已,但是卻突然能夠理解——如此的飄忽不定,若即若離,便難免生出那樣一種詩意的“憂傷”,而伊斯坦布爾正在這樣一個歐亞的交點上,無論如何也不能忽略一位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土耳其本土作家的聲音,奧爾汗 .帕幕克在這樣一個城市的記憶中就稱之為“呼愁”?歷史上的輝煌或許是一種財富,卻更容易帶來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神傷,何況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也罷 ,鄂圖曼帝國也好,存在過的痕跡在一天天地被侵蝕,割斷直至消逝。走在伊斯坦布貝由魯的街區上,曾經精致多變而美輪美奐的羅馬式連街立面被設計粗糙的現代建築逐一取代,僅存的片斷也日漸灰暗而破敗,鄂圖曼時期的木造建築更是少見蹤影;博斯普魯斯海峽岸邊現存不多的小雅麗住屋卻很容易地於遍地新近興建的物業中脫穎而出;托普卡普皇宮的議事廳立柱被刷了一層白漿加以修護,柱頭的雕刻也被覆蓋得面目不清。。。不禁疑惑歷史是在某一刻突然停滯過的,也就在哪一刻人們一起服用了忘記過去的猛藥,從此眾多的技藝失傳了,連同發現、感受和創造美的靈感也帶走了。這樣的事似乎在任何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地域、國家或早或晚,或快或慢地發生著,一些人努力地回憶著並做著什麼,試圖延續甚而重現往日盛景,力不從心時有是一番無奈的憂傷。。。盡管原由各異,這種懷舊的情傷顯然是很有感染力的,這裡有同行的曦師兄的三首詩詞為證:9月25日《Safranbolu中秋》月近中秋風微涼,苦旅天涯應神傷,幸有香茶盈手暖,欲把他鄉作故鄉。9月30日《Sabah客棧》幾簇香花庭中開,陣陣清風海上來,此間不覺光陰轉,似水流年最傷懷。10月3日《如夢令.Selcuk.Raki飲》異鄉秋深日暮,執盞夕陽落處,醉眼見迷離,淚入杯中酒苦,難訴,難訴,荏苒光陰虛度。。。後記:由於之前機票簽證的周折幾易行程,所幸最終成行——阿拉保佑!很高興有好朋友/老搭檔——瀅,不是同年但同月同日生的有緣女孩——岩,還有極富詩人氣質的曦師兄相伴而行,完成了快樂的土耳其之旅。還有駐扎在伊堡的遠兄,一路上忽來忽去的,很忙到。。。感謝你對我們這幾個背著大包小包的“鄉下親戚”的熱情接待和陪伴。。。期待下一次的相聚——在世界的某一處!

(Pamu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