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素有“山清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都、名人薈萃之地”的盛名,來此一游是我心中早有的向往,車停靠在紹興客運總站,一出車站便有很多頭戴烏氈帽的三輪車夫圍上來拉客,90元繞新城、舊城一圈,由於時間很緊,又不可能逐一游覽,遂拒絕了車夫,買份地圖打車直奔紹興老城。
由魯迅文化廣場向東直行大約 300米即見一紅色大旗矗立路邊,上書四個大字“鹹亨酒店”,黑瓦白牆的鹹亨酒店看上去依然古樸純雅,門口立有那衣衫襤褸,頹唐瘦削的孔乙已雕像,只見他一手罩著碟子,一手捏著一粒茴香豆,似乎是怕碟中本就不多的下酒食被游客們搶了去。進得店來便聞到陣陣酒香,雖無短衣幫,也不見長衫客,但堂內早已門庭若市,食客們坐在的長木凳上,面前的黑漆木桌上必擺著一碟茴香豆、一碗酒,品酒吃豆,睹物思人,仿佛又回到了百年之前。如今的鹹亨不再是那狹小簡陋的小酒寮,精明的紹興人在酒館外面另開了家售賣紹興花雕的土特產店和一家星級賓館,看來魯迅的筆下風情不僅使鹹亨這塊金字招牌聲名遠揚,還為那紹興黃酒和茴香豆做了千古不衰的廣告。
拍過照片後匆匆前行,魯迅故居、祖居、百草園、三味書屋位於一條傍河而建的叫魯迅中路的巷子裡,兩邊是鬥拱飛檐,雕梁畫棟的江南老房,現在的小巷已經相當商業化,街道兩旁商賈林立,熱鬧非常,多為酒肆飯館和土產貨店。一路走來不多時便到了魯迅故居門前,這是一所建於清代乾嘉年間的紹興傳統“台門”建築,魯迅1881年出生後至18歲去南京求學以及回鄉任教期間,基本居於此處。裡面的廳堂廊廡是典型的紹興大戶人家模樣,陳設展品也大多是主人原物,再現了當年周家鮮活質樸的生活場景。隨著人流踏著窄窄的石板路,從黑漆厚重的石庫門到無限趣味的泥牆,從七彩多姿的百草園到枯燥古板的三味書屋。伴隨文學巨匠的腳步一同走過那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和勤奮成長的青春歲月。
一條清澈的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名字未曾得知,也不知通往那裡,河中漂聚著葉葉扁舟,游人上船,頭戴烏氈帽,身穿短馬褂的船夫們便搖櫓劃槳,順著水道,慢慢蕩去。此情此景,像極了一幅悠然飄逸的水墨淡彩,當真是那種“白玉長堤路、烏蓬小畫船;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的絕好意境。
一陣刺鼻的味道將我從沉醉中喚醒,扭頭望去,原來是紹興的油炸臭豆腐,衝將過去,舉起一串放入口中細細品味,臭中有奇香,外脆而裡嫩,比在西塘吃過的還要美味。臭豆腐下肚,饞癮卻被勾起,忙招呼同伴沿著小巷順原路西行,在巷口看到一家名為魯園的飯店,二層木制小樓,古樸典雅,就是這裡了,上到二樓,倚窗落座。服務員的吳儂軟語倒也頗為動聽,點了幾個特色家常小菜。
醬豆腐干選用越中風味之一的柯橋豆腐干,這柯橋豆腐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做工精細,輔料獨特,從黃豆浸泡、磨豆、濾漿、衝漿、點花到攪勻,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再加以五香鹵汁滲透其中,經過12個小時的文火焐制,甘香滑韌,回味悠長,為一般酒店常備的佐酒佳品。將其放在霉莧菜梗水中浸一至二天,便成了紹興一絕的臭豆腐干。
魯園小炒是道新菜,將腐竹、胡蘿蔔、竹筍、綠椒洗淨後切成細絲,輕火煸炒而成,在滿是霉糟臭殊醬腌干的紹興菜中,這樣顏色鮮艷、清淡爽口的小菜反而令人回味無窮。霉干菜燒肉可是紹興當地最有名的家常菜,據傳系明代才子徐文長所首創,徐文長年輕時雖才華橫溢,但晚年卻潦倒不堪,一日,山陰城內大乘弄口新開一肉鋪,請徐文長書寫招牌,招牌寫好後,店主便以一方五花豬肉相酬。徐文長正數月不知肉味,十分高興,急忙回家燒煮,可惜身無分文,無法買鹽購醬。想起床頭甏內尚存一些干菜,便用干菜蒸煮,不料其味甚佳,從此,便在民間傳了開來。此菜色澤棗紅、馨香鮮嫩,肉嫩菜韌,油潤不膩,頗有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味,同行伙伴嘖嘖稱贊。
不知不覺日頭偏西,竟已到了掌燈時分。家門巷口紛紛掛上了串串紅燈籠,我們也要離古鎮而去。紹興之景,雖不乏江南水鄉的獨特魅力,但更在於那層醇厚的人文風情。
謝謝觀賞...更多文字美圖請見http://***/daguai125

(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