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城特色之品嘗寧波湯圓有名堂

作者: 掛在樹上

導讀提起寧波風味,很多人腦海裡便會浮現那白如羊脂,滑軟香糯的糯米湯圓。雖然此時早已非寒冬腊月,但漫步在寧波街上,到處都可見到售賣湯圓的大小食攤,湯圓早已成為甬城男女老少喜愛的家常小食,不再是只有節令才能嘗到的口福了。 相傳湯圓成形於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為犒勞兵部大將郭子儀得勝歸朝,命御膳房將糯米做成實心的圓子,在加糖的水中煮熟,沒想到這種 ...

提起寧波風味,很多人腦海裡便會浮現那白如羊脂,滑軟香糯的糯米湯圓。雖然此時早已非寒冬腊月,但漫步在寧波街上,到處都可見到售賣湯圓的大小食攤,湯圓早已成為甬城男女老少喜愛的家常小食,不再是只有節令才能嘗到的口福了。

相傳湯圓成形於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為犒勞兵部大將郭子儀得勝歸朝,命御膳房將糯米做成實心的圓子,在加糖的水中煮熟,沒想到這種白團子香滑可口,李世民與群臣品嘗後贊不絕口,遂將此物命名為“唐圓”,因這一天恰好是元宵夜,故名“元宵”。後來,這種為人們喜愛的食品傳至寧波,經過長期發展,逐步改進,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寧波湯圓。“湯圓”,實為取其團圓之意,借以表達了對離鄉故人的期盼和老百姓對美好和睦生活的向往。

久負盛名的寧波黑芝麻豬板油湯圓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其中以百年老店“缸鴨狗”湯圓店的名氣最大。此店始建於二十年代初,店主原名江定發,小名阿狗,年青時在海外跑船,後在寧波府城隍廟一帶做湯圓生意,因為生意越做越大,他索性在附近城隍廟的開明街內開了一家三間門面的豬油湯團店,可取何店名卻讓沒進過私塾的江定發犯了難,一日江定發與朋友吃酒後,不知不覺走到山下的梁山伯廟前,又累又困的他就倚著廟牆角睡著了,夢中梁山伯托夢於他,叫他在招牌上畫一口水缸、一只肥鴨和一條土狗,這“缸鴨狗”正是取寧波話“江阿狗”的諧音,江定發第二日回到家中,當即立下這一新奇的招牌,過路行人無不駐足觀望,引得大批食客慕名而來,加上店主在湯圓的口味上苦下功夫,終使得小店遠近聞名,生意興隆。舊時候還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三點四點餓過頭,豬油湯團缸鴨狗;吃了銅鈿還不夠,脫落衣衫當押頭”。這值得以衣衫相換的湯圓究竟有何奧秘?當下忍不住向店家討教,原來根本在於選料和制作,貴在“精細”二字,用上等的糯米浸泡三天後,加水揉勻磨成細細的粉漿,盛入布袋吊起,瀝至不干不粘時待用,將黑芝麻炒出香味,加入面粉揉搓壓緊,配以桂花、白糖、去皮去筋的優質肉豬板油包入糯米粉中封口搓圓,待水沸滾即可下鍋,見湯圓浮起,需加入適量冷水輕輕攪動,入沸湯煮至上浮,再加入少許冷水煮沸反復兩次後,即可出鍋盛碗,由於寧波湯圓系用水磨方法手工磨漿制作,故又被叫作“吊漿湯團”。依照此法煮出的湯圓粒粒晶瑩,質軟不硬,無不透出寧波細致、溫和的人文氣息。很多來到寧波的外國友人品嘗寧波豬油湯團後,在大為感嘆之余,總對這湯圓餡子是如何嵌進去的大惑不解,經當地人點撥其中玄機,紛紛拜服於堪稱藝術的中華美食之下。隨著越來越多的寧波人走出國門,甬商們將這堪稱華夏一絕的家鄉風味傳到異域,寧波湯團已成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個點心品種。

聽到此處,饞蟲早被勾起,撈起一只送入口中,細膩潤滑,糯而不粘,芝麻的酥香與桂花的幽甜融為一體,輪番衝擊著味蕾,當真是回味悠長,如正值盛夏,請店家用冷水激過再食,清爽滋潤,消暑祛火,更添一分愜意。

謝謝觀賞...更多文字美圖請見http://***/daguai125


(寧波湯圓)


精選遊記: 寧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