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起源於中國,據史料記載,在北魏時期,人們以小米和黍制成面團,再將其擀薄後切成細條,這便是最初的面條,掐指算來,中國人吃面條的歷史已有上千年了,面條早已成為群眾最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不僅品種豐富,而且風味各異,北方講究面的筋感,南方偏重面的湯味,吃慣了北方粗獷豪放的大片寬面,來一碗清鮮精致的江南扣湯面倒也頗合胃口。
要論南方的面食不能不提被譽為“江南面王”的百年老號奎元館,奎元館始自清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9年的歷史,起初是由安徽人在杭州官蒼口四拐角處開設的一家名不經傳的徽州面食店,後到了民國初年,奎元館幾易其主,最終由寧波人接手,專營汁濃面鮮、柔韌爽口的“寧式大面”。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奎元館得以繼承和發展,煥發出百年老店的勃勃生機。
說起店名奎元館,還有一段知恩圖報的歷史故事,小店開業起初並無名號,恰逢當年浙江舉行鄉試,各府考生齊赴杭城,店主為了招徠這些讀書人,特地在所燒的面中放入三只雞蛋,稱做“三元面”,討個“三元及第”的口彩。一日,有位秀才來此就餐,因囊中羞澀,只點了一碗清湯面,店主見其眉清目秀,氣質不凡,頓生好感,便吩咐後廚在面裡加了三只茶葉蛋,望秀才能夠連中三元。後來秀才果然高中進士,他為報“三只雞蛋”之恩,衣錦還鄉後專程前來道謝,並應店主之邀親筆題下“奎元館”的匾額。小店高懸起這塊金子招牌後,名氣越來越大,凡到杭州應試的考生紛紛慕名前來品嘗,以圖個吉利。很快奎元館便蜚聲杭城,譽滿江南,游客中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口頭禪:“到杭州不吃奎元館的面,等於沒有游過杭州”。
今日的奎元館位於解放路上一座古樸典雅的小樓內,門口一副對聯上書“三碗二碗碗碗如意,千條萬條條條順心”,道出了食客的饕餮之願。推門入堂,一樓簡潔明快,清雅通亮,沿著木梯上至二層,只見木桌木椅、紅燈高挑,一絲清幽雅致的韻味撲面而至,充滿了濃濃的古典氣息。奎元館面食的花色品種現有150余種,尤以蝦爆鱔面久負盛名,在清袁枚之《隨園食單.點心》中就對此面有如此記載:“熬鱔成鹵,加面再滾,此杭州法”。據說在清末杭州一帶水質優良,盛產鱔魚,漁民為了推銷鱔魚就以量稀價貴的河蝦搭配,奎元館便挑選大小勻稱的鮮蝦,洗淨加蛋清、澱粉、拌勻腌透後清炒呈乳色,鱔魚擇取拇指粗細,剔骨切段,先用油爆炒,再以麻油澆淋,反復幾次直至鱔段黃脆,將烹制好的澆頭倒入手工擀制滑順綿細的面條上,鱔段吸透湯水,自身的鮮味又被帶入面中。當這樣一碗熱氣騰騰的蝦爆鱔面端上桌來,齊嶄嶄的面絲如玉帶般旋臥在飄著一圈油花的濃湯中,面身四周擺放著外酥裡嫩的鱔段和渾圓白嫩的蝦仁,面對如此色、香、味俱佳的美肴,眾食家早已低檔不住,挽袖提箸,朵頤為快。北方人口味偏重,往往喜歡自己動手添油加醋,但在這裡卻萬萬不可,江南面食本就以清鮮爽口為主,加了調料反而會喧賓奪主、失了本味。
謝謝觀賞,更多文字美圖請見http://***/daguai125

(蝦爆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