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印像—喀什老城及其它

作者: 和繁華說再見

導讀我的旅程是先北疆後南疆的,可是提筆寫游記的時候我決定還是先寫南疆,這是因為南疆一直以來是我此行的重點,無論是從行程規劃上還是心理期望上。每次的遠行就像是去揭開一個謎底,看看自己猜想的答案和真實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南疆沒讓我失望,她的確是風情的,也是安寧的。我是10月黃金周前抵達喀什的,喀什沒有人聲鼎沸,沒有紅旗飄飄(旅行團的紅旗),我要 ...

我的旅程是先北疆後南疆的,可是提筆寫游記的時候我決定還是先寫南疆,這是因為南疆一直以來是我此行的重點,無論是從行程規劃上還是心理期望上。每次的遠行就像是去揭開一個謎底,看看自己猜想的答案和真實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南疆沒讓我失望,她的確是風情的,也是安寧的。我是10月黃金周前抵達喀什的,喀什沒有人聲鼎沸,沒有紅旗飄飄(旅行團的紅旗),我要感謝上帝,不,應該感謝真主,喀什或者說南疆還原給我一個她本來的面貌,質樸而又純粹,就像我原來想像的那樣。

南疆的旅程開始在巴音布魯克天鵝湖之後,因為從那時起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奔向喀什。我們從巴音布魯克鎮到喀什的路趕了將近36個小時,很有點千裡奔襲的意思。獨庫公路也就是217國道被封,據說在大修,所以我們只能取道和靜走庫爾勒然後喀什,從地圖上看那比直接走217多了2倍的路程。其實,218國道也好不了多少。從巴音布魯克至和靜不到300公裡的路走了8個小時。由於我們正好趕上大雪過後的天氣,路泥濘不堪,有好些地方司機只能讓乘客下車走過去,他則開空車從便道繞行,為此我們下來徒步了兩次。記得抵達和靜是下午5點鐘的光景,我們直接在車站找了輛車去庫爾勒,50分鐘後到達,再接著買了從庫爾勒到喀什的班車票,當天晚上7點半發車。我們馬不停蹄地趕路,為的是能夠早點到達喀什。其實這路上是有風景的,庫爾勒有博斯騰湖,庫車有大峽谷,甚至我還想過可以取道沙漠公路經和田、葉城抵達喀什,時間也是夠的,但我全都放棄了。一來這一路我沒做過攻略,尤其是沙漠公路,二來制定好的路線我不太願去更改,總覺得心理上還沒准備好似的,所以那36個小時我們就一門心思地趕路,不看不聽不聞不問。

長途奔襲是件很辛苦的事兒,尤其當車行的速度比你預計要慢很多的時候,我簡直覺得自己上了賊船,連跳窗的心都有。本來16個小時就能到喀什,結果走了22個小時,這一路其實都是康莊大道,可我們的車卻一直以60碼的速度前進,慢條斯理地有點可恨。我還犯了一個錯誤,我忘記長途車尤其這種臥鋪車都是可以講價的,我們花180從窗口買的票,同車的旅客150就搞定了。

當我在狹小的臥鋪上坐立不安,快要失去耐心的時候,喀什總算到了,那正好是9月25日中秋節的晚上。我們直接打的去了開元賓館。按理說開元的地理位置並不是最好,它在解放南路370號,離市中心還有一段路要走,但網上有很多驢友推薦,說是一條街上的旅館都住了就這家條件最好。住下後覺得果然物有所值,100元雙人標間是我們那個時段的最低價,而且黃金周期間也不漲價,這點比較公道。開元2樓有個很大的露台可以方便驢子們洗曬衣服。我覺得好的另一個理由是開元周圍既有菜市場又有超市還有粥店和漢餐館。我是個不吃羊肉的人,所以在新疆的日子比較難混,手抓飯、拌面等等也不是我心之所愛,於是看到有個粥店在隔壁我簡直樂開了花,混在喀什的日子裡每天的早餐就是它了。在開元我還是住的挺開心的,雖然逛熟了喀什後發現住宿可以有很多選擇,但從來沒動過挪窩的念頭。開元到市中心雖說遠了點,但還算方便,若不想走路可以到馬路對面搭乘8路車到市中心人民廣場,如果想散散步,走過去也就20來分鐘的路程。

旅行得多了就會發現,對於一個地方的好印像有時並不在於這裡的風景有多美妙,而是來自於一些細節與體會。比如我覺得九寨溝很漂亮,但並不等於我對九寨就有好印像,我承認她美可惜並不動人。對喀什的第一印像其實也一般,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喀什拋卻了老城外,其實也就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只不過維族人多一點、烤羊肉香一點,但她無疑是一座令人感到舒心的城市。

混在喀什的日子我們天天都睡到自然醒,十一、二點起床並且還心安理得,因為這裡早上9點過後大家才開始行動,所以我們只不過比別人晚了2個小時罷了。天又黑得晚,晚上9點才真正黑下來,所以總覺得有一把時間抓在手裡,心裡篤定得很。有了時間就想著揮霍,就像有了鈔票就尋思著消費。我們每天的安排大致是這樣的:中午起床吃午飯,出去逛一圈,回賓館休息,然後再出去晃一圈順便解決晚飯,晚飯後有興致有體力的可以繼續散步,沒有的話就直接回賓館洗澡休息。這種日子我們一共過了四天。所以當一座城市被我們這樣逛著晃著觸摸著時,就不由自主地生出了些感情,沒來由地就對喀什很有些親切感。喀什理應說也算是一座旅游城市了,市內有老城、有香妃墓、有艾提尕爾清真寺,出市就可以直接上帕米爾高原,但來這邊旅行的游客人數卻總是剛剛好。她不像拉薩,一出門滿眼便是身穿衝鋒衣的家伙(當然我也穿的),整條北京東路幾乎就是驢子們的天下,還到處遍布酒吧一幅很艷俗的模樣,喀什是本原與質樸的,走在街上看到的都是當地人,有漢族有維族,維族更多些,而我以為唯有在這樣的城市才能看得到生活的本來面目。記得有次在人民廣場等20路去香妃墓,來了輛其它的公車,維族售票姑娘站在窗口招呼,我在底下看著她,她被我看得不好意思笑了起來,燦爛如花。

了解喀什還是從老城開始,在喀什的四天裡我逛了三次老城。從別人的游記裡得知世紀賓館的樓頂可以看到整座老城的樣子,我們實地考察了一下,未果,通往樓頂的門被鎖了。不過世紀賓館旁就有一條路可以直接進入老城。那天下午的老城是我們逛得最舒服的一次,因為沒有碰到任何查票的工作人員,可能我們逛的那部分不屬於買票的範圍。後來路過高台民居和喀什葛爾老城,發現其實哪裡的老城都差不多,逛哪裡都是逛,何必要多付30元的門票費呢!

在老城裡最喜歡的還是和善可親的維族老人和漂亮的維族小孩。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喜歡你給他們拍照。老人看到你拍他會有點不好意思,但依然會理理衣服,坐正身子,露出羞澀又靦腆的笑容。我總覺得這樣的笑容包含了很多內容,一時半會兒是無法看透的,有種意猶未盡的滋味。所以在老城裡隨便拍拍也許就能拍出一張好照片,不過藝術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老人的這張臉。小孩子就大膽得多,會一路追著你跟著你,用不怎麼好的漢語和你打招呼,相比較英語倒是說得很溜,一口一句“Hello”。只要看到你掏出相機,他們就會自覺在你面前排好一排,任你拍,有時幾個相機一起瞄准,他們就不知道看哪邊了。拍完了就聚過來看一眼相機裡的照片,找到自己了就咯咯笑著,仿佛有點不相信自己是這個模樣的。不過老城裡的小孩有點被帶壞了,有些會追著你要錢,不多,1毛罷了,還有的會追著你要吃的。朋友小蔣給老城孩子拍照,拍完了孩子向她要3毛錢,她沒給,給買了包方便面,5毛。呵呵,也許小蔣覺得給吃的好過給錢吧,大家都不願看到那麼純潔可愛的小孩變得越來越市儈!

說到底小孩還是無邪的,他們興致上來了就會跟著你跑很長的路,一邊走一邊和你說話:“你叫什麼名字?”身邊袁軍順口來一句“我叫豬八戒!”這下可好了,半條街都能聽到召喚“豬八戒”的聲音。“豬八戒,過來!”“豬八戒,你從哪來?”“豬八戒!豬八戒!”。。。“豬八戒”無力招架,只能落荒而逃。

逛老城是有些小竅門的,開始時並不知道,後來聽小蔣說再實地印證了一下,果不其然。如果你腳下的小巷是由六角形地磚鋪就的,那這條路就是可以通向其他地方的;但如果你踩的是長方形的地磚,則意味著路的盡頭很可能是一戶人家或是一堵牆,換句話說就是一條死路了。不過這又何妨?死路就死路吧,時間在喀什老城就是拿來揮霍的,所以有時明知是死路,我們也會拐進去看個究竟,看看這裡到底住著一戶怎樣的人家。老城裡奪人眼球的第一個物件要算是那些色彩鮮艷的門了。盡管樓房和院牆都是不怎麼起眼的土色,但是門大都修飾得非常漂亮,有桔黃色、粉紅色、粉藍色,也有白色,門裡通常會有比門的色彩更艷麗的一大塊花布做為門簾,有時會看到花布剛好被微風吹過,不經意地露出庭院裡的一個角落。由於語言不通,我們沒有貿然打攪老城裡的維族人家,最多就在門口張望一下,巴望著主人剛好出來能開恩讓我們進去瞧瞧,可惜每次希望都落空。但如果你去高台民居或喀什葛爾老城,乖乖交了門票,那就會有帶著你參觀維族民居的服務。後來有一次我們在收費區域附近逛,碰上個小孩帶著我們到了一家掛著“XX特色民居”牌子的住宅,不想出來一姑娘,直接問我們有沒有買過門票。看來老城的孩子是受過了教育:看到游客就要主動帶領去售票點買票,而這售票點隱藏得也夠深的!

一天裡老城最美麗的時光要數黃昏。要知道在喀什這樣的西部城市,下午出門是毫無意義的,一來太熱,二來陽光太強烈,拍不出好照片,所以我第二次逛老城就特意選在傍晚6點過後。這時候去的另一個好處是接近工作人員下班時間,所以碰上查票的幾率會比較低。那天的天氣是我們在喀什的四天裡最好的,天藍得純淨,陽光也仿佛比平日裡多了些熱力。最記得的是一抹金色的陽光打在牆上,使得原本黯淡的牆立刻有了生氣,再配襯著頭頂的藍天,色澤飽和得有點不真實!

老城果然是逛不夠的。哪怕我前前後後去了三次,但還是覺得有好些地方沒有窮盡,就是再去第四次也照樣能逛出新意。老城裡的住宅大多是簡陋或者說粗糙的,但就是這種原汁原味才賦予了老城獨特的風貌。居民的生活也相對艱苦一些,我們看到好些住戶的門口都掛著“低保戶”的牌子,但是只要轉幾條巷子或走上三、五分鐘,就會看到一座座建築精美的小禮拜堂,於是你就會由衷地感到在這裡宗教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宗教的氛圍就此彌漫在空氣裡,繁衍生息,所以維族人民蓋自己的小樓時倒可以化繁為簡,可造禮拜堂時卻必定精雕細琢。

老城裡令人著迷的還有馬路上集市中各色各樣的鋪子,糕點鋪、水果鋪、干果鋪、鐵匠鋪、木匠鋪、樂器鋪,以及比這些鋪子更小一些的攤子,酸奶攤、涼粉攤、烤肉烤魚攤、囊攤、咖喱雞翅雞腿攤等等。所以對那些饞嘴的游客來說,逛老城也是可以飽口服的,你大可以一路逛過去一路吃過去,准保吃得肚子滾圓,邁不動道兒。然後碰到查票的,你還可以大言不慚地告訴他們:你不是在逛老城,而是找昨天那個賣雞翅的大叔,因為實在太。。。太。。。太好吃了,查票的就不會管你收錢,但他們會指一條出老城的道看著你走出去,不過你可以再找個入口殺進來,反正這裡四通八達。我們就是這麼干的!

說來說去喜歡的就是老城的市井人生。從生活的角度看,老城多麼像二十年前上海的石庫門,北京的四合院啊,只是石庫門沒了,四合院拆了,所以我們不遠萬裡跑來喀什,在這裡緬懷逝去的弄堂人生。

朋友小蔣一門心思地要在老城裡尋找一千零一夜的感覺,我問她找到了沒,她說沒有,總好像差了一點火候。盡管老城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原來的面貌,但變做旅游區之後還是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些別樣的味道。那些掛著牌子的典型民居是否還是原來的模樣?那些熱情招呼我們進去的維族婦女是否背後會有現實的交易?那些無處不在的收費口、行蹤不定的查票點更是或多或少地敗了我們閑逛的興致。我是堅決反對在老城裡賣門票的。參觀民居或收藏館可以收取門票,可憑什麼我們隨意在大街上走走也要被收費!老城不是動物園,參觀動物我可以掏錢,可是了解當地的民風民情,我拒絕付費!後來我們討論覺得衝鋒衣在老城裡是頂頂沒用的東西,非常容易出賣身份。如果是女生在9月底10月初去喀什,可以帶上條裙子,再花個幾塊錢去市集裡買條大圍巾披掛在頭上,然後就可以大搖大擺地逛去老城,這幅裝扮就和當地人有個六、七分像了,維族婦女都愛穿裙子和帶頭巾,查票的估計也不會盯著你了。至於男生那就有點困難,圍巾是用不上的,我看就只能買頂維族小帽戴戴,混不混得過去就看個人造化了。

七零八碎地寫了這麼多,依然沒有辦法寫出對老城的感覺。每個人都有對老城獨特的理解和記憶,但願我寫的和你心中所想有那麼一點點相似的地方。。。


精選遊記: 喀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