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像西湖

作者: T00825128

導讀(一) 處處是傳奇 “在你來到這個城市之前,你不可能不知道它,在你坐在這裡,面對它之前,你不可能不知道它---西湖.” 隨著這個聲音的響起,印像西湖揭開了序幕.而此刻,我正坐在西湖面前,看那一汪湖水靜靜地在月色下閃動. 重陽夜,我竟在杭州城.桂花的香氣,就彌漫在空氣裡. 千年前的那個書生,撐著油紙傘,逐波而來.傳唱了千年的童話,留住了記憶,卻留不住千年前那回眸的瞬間. ...

(一) 處處是傳奇

“在你來到這個城市之前,你不可能不知道它,在你坐在這裡,面對它之前,你不可能不知道它---西湖.”

隨著這個聲音的響起,印像西湖揭開了序幕.而此刻,我正坐在西湖面前,看那一汪湖水靜靜地在月色下閃動.

重陽夜,我竟在杭州城.桂花的香氣,就彌漫在空氣裡.

千年前的那個書生,撐著油紙傘,逐波而來.傳唱了千年的童話,留住了記憶,卻留不住千年前那回眸的瞬間.

杭州城,處處都是穿越千年的傳說.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多年前,那個叫蘇東坡的人,來到杭州,造了那著名的蘇堤,自此,綠柳搖曳,飛粉流紅時, 蘇堤春曉就是一道著名的風景了.那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名句,更是幻化了所有人的想像.

而白居易最愛在白堤,孤山一帶游賞.淡蕩的煙波,青翠的堤柳.讓他在這裡吟出了那首著名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七月的西湖,荷花處處,而那個叫蘇小小的女子,徜徉在西泠橋畔,望穿秋水,卻無法承載她年輕憧憬的心.”妾乘油壁車,郎騎青璁馬.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這首自六朝就開始流傳的”錢塘蘇小小歌”,說的就是蘇小小的這段愛情了.而梁祝在長橋十八相送的故事,更有化蝶為證.多少故事,在這裡發生.

春曉,夏荷,秋月,冬雪,哪一處沒有戀歌?平湖,孤山,蘇堤,柳浪,哪一處沒有傳說?

正所謂孤山不孤,斷橋不斷,長橋不長.

西湖,處處是傳奇.

(二) 蓴菜湯 & 梅家塢

杭州的飲食文化,自然也是悠久的,先不說樓外樓的西湖醋魚,叫花童雞,龍井蝦仁這些名菜,單是知味觀的小吃,就讓人目不暇接了.餛飩,貓耳朵,小籠,桂花年糕,糖藕,哪樣不讓人垂唌?更有一樣小吃叫雪媚娘,冰皮包了鮮奶,配芒果的夾心.分外的嫵媚.奎元館的面,更是我初到杭州就邂逅了的.

記憶最深的是早上從靈隱回來的路上,街頭轉角處阿婆賣的蔥包檜.一張薄薄的春餅皮包上油條和小蔥,壓扁了再抹上甜面醬和辣醬.那滿江紅般亙古不變的感情,就全都包在這一張薄餅裡了.

傍著吳山廣場的河坊街是清一水兒仿古的建築.那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岩開設的胡慶余堂就坐落在這裡,歷經百年,向人們訴說著前塵往事.這裡有各式的老字號,但最熱鬧的還是各種小吃.炸臭豆腐,麥芽糖,花生酥,芝蔴糊,油茶面.尤其喜歡那裡的花生酥,讓我想起以前住在上海時長陽路上賣的花生酥,也是一樣的好吃.

很愛西湖的蓴菜湯雖然不是那麼有名,但我始終覺得它是最代表了西湖,代表了杭州的.蓴菜只在江浙一帶生長,尤以西湖蓴菜最為美味.初次喝的時候,並沒有太深的印像,次數多了,卻是很禁得起時間的推敲的. 蓴菜看上去綠綠的,小小滑滑的,仔細看上去,甚至每一片卷起的嫩葉都像西湖裡的荷葉的形狀,每一片蓴菜周圍都有白色透明的膠狀物,非常滑嫩,才到湯匙邊就順著邊緣滑溜下去.湯也很清淡,分外符合杭幫菜的特點.

西湖的龍井是出了名的,龍井問茶自然也成了一道景致.然而我卻是第一次去了梅家塢.傳統上,只有獅峰, 梅家塢,雲溪,虎跑產的茶,才可稱為龍井茶.很喜歡梅靈北路到梅靈南路那一段,人很少,一路的青山,綠樹,正是一派江南的景像.穿過梅嶺隧道,清幽的茶香就撲鼻而來.干淨整潔的江南民居,油綠油綠的茶園,小橋流水,伴著桂花的香氣.找了個閑適的農家小院坐下,竟然是滿院的桂花香.那一樹橙色的桂花,就在我的身旁.看旁邊一桌人意興闌珊地在一樹怒放的金桂下搓麻,好不愜意.人生不過如此啊.沏一杯碧綠碧綠的新茶,清冽甘甜,不緊不慢地品夠了再嘗嘗天目筍干煲的土雞湯,金華火腿蒸的白魚,涼拌馬蘭頭,江浙的淳樸風情一攬無余.後記:

這些年,與LG去杭州大概有十次了.初次去的時候,不以為然,去的多了,這個城市的變化卻每次都讓我欣喜.杭州的美,是靜的,需要你用時間,用心去體會.當你坐在春天的蘇堤上,坐在夏天的玉皇山頂,坐在秋天的平湖秋月,坐在冬天的湖濱茶室裡,沒有浮躁,沒有喧囂,你才能體會到她婉約的美麗.這次到杭州來,滿城盡是桂花香.一片片桂樹,枝頭掛滿金黃色的小花,芬芳馥郁,香飄十裡.,據西湖上劃船的船夫說,九月的時候桂花已經開過一次了,這怕是我與晚桂的緣分吧.於是決定寫些什麼,留做我們此次杭州行的紀念.



(西湖,岳湖)



(長橋)



(秋色中的飛來峰)



(張藝謀印像西湖劇照)



(桂花)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