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外國作家曾說道:“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麗江去,去了就不想回來;如果你愛他,把他送到麗江去,那裡是人間天堂”。
這個地方叫麗江,她一半古樸,一半清雅;一半秀麗,一半悠遠。每一個人來到這裡都會情不自禁地的被她的高貴、溫柔、雅致所征服。
也許在一般人的眼裡,8月並不是合適下雲南的時節,8月是雲南的雨季集中的月份,但我還是去了,對她太渴望、朝思暮想,便顧不了那麼多,帶著對麗江古鎮的情感便匆忙踏上了旅途。
麗江古城是一座規模較大的高原集鎮。由於古城處於滇川康藏交通要衝,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重鎮。大研鎮在土府時代不築圍牆,四周的高山可以作為天然屏障。
發源於城北的玉泉河南流至城頭雙大石橋下,分為西河,中河,東河三條岔河穿城而過。每條小河又分成若干支流,穿街繞巷,入院過牆,流遍全城。條條街道見流水,戶戶門前有清溪。清澈的溪流,為居民用水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增加了空氣的濕度,調節了古城的氣候,還有利於防止古城的火災。建於明清時代的300多座大小石拱橋,石板橋跨於清溪之上,顯得古樸而恬靜。
古城中心,由整齊繁華的鋪面圍成一塊方形街,稱四方街,街道寬廣,主街有4條,向四周輻射。每條街道又分出許多小街小巷,街巷相連,四通八達。每條巷道均由五彩花石鋪就,雨季不泥濘,夏季無塵土,顯得光滑平整。四方街上,仍保留著古代清洗街道的裝置,可以定期衝刷街道,保持古城潔淨,十分省力。
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民居建築,均為土木結構瓦屋樓房,多數為三坊一照壁,也有為不少四合院,融會了納西,白,漢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民居布局靈活,注重裝飾,精雕細刻,門窗多雕飾花圖案,色調濃烈。庭院內喜種植花木,擺設盆景,無戶不養花。形成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小橋,流水,人家”的高原水鄉風貌。
由於我到達麗江時正趕上“火把節”,麗江的夜晚雖然美麗、迷人,但熱鬧和喧囂的讓我有些無法忍受,古城的氣質已經被這“瘋狂”的游客和麗江的商業化、唯利是圖的商人所破壞掉了,麗江雖然美,但也掩飾不住我對它的失望,原本以為會在一個浸潤著東巴文化的古城裡找到古樸、粗拙、原生態的感覺,一概沒有。我不是不喜歡這個古城,我也徜徉其中,也臨水而坐,喝茶泡吧,舉著相機不停地拍照,我面對它的時候,更多懷有的是一種“遺憾”、“可惜”。商鋪的老板很多是外地人,問他們關於納西或者麗江的歷史,他們一概不知。另外一種遺憾是對東巴文化,這種古老、神秘的文化,完全變成了賺錢的手段,它本身的價值已經被忽略,而更多地是被拿來賺暴利……
於是我偏愛麗江的清晨,沒有夜晚那麼喧嘩、酒吧瘋狂的大唱和四方街的瘋狂跳舞。我常常在五六點鐘悄然起身走在麗江安靜的小街上,看著這座古鎮從黑夜慢慢的蘇醒。
在幽靜的深巷裡,不時看到肩披七星披的納西老人,或三五成群,集合在一起歡快的跳起自己民族的舞蹈,或神態悠閑地在古城中漫步……
大水車前的黑白照,小店裡的納西粑粑。麗江的特別和誘人,或許真的是要安靜下來,住上一段時間才可以體會到的。這裡的悠閑步伐,這裡的老太太們,背著籃子,在古道上,映出一道最經典的風景線,仿佛這才是真正的古城的本質,這才是真正的麗江本色。
從清晨一直等到麗江古城郵局營業開門,會記得寄出的一張張明信片,滿心期待將旅程的歡樂傳播到每一個親愛的朋友手上……
在麗江,是完全感覺不到時光流逝的地方,在這裡仿佛腳步和時光都放慢了,生活的節奏在這裡得到了最大的舒緩。在麗江陪伴我旅游的是一位納西小姑娘,她對我說:“我們納西人有句話,人生來就是只有一個目的地,就是死亡。既然是死亡,又何必把自己的腳步放得那麼急呢?!”
回味著麗江,在麗江的深巷中走失,找到出口的時候像是從夢裡走出來,離開麗江之後,麗江似乎又回到了夢裡。
後記:其實麗江有三個存留的古城:束河古建築群、白沙古建築群和大研古城,我去了束河古鎮和大研古城。平時人們所說的麗江古城,其實就是指最大的古城—大研古城,相對於束河古鎮,這裡更體現了古與今,中與外的文化融會。束河古鎮是讓我這次的意外收獲,比麗江古城保留著更原始的風物,水也比麗江古城的要清許多.關於束河我會在後面寫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