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風情
吐魯番古稱高昌,明代始稱吐魯番,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我童年的心靈裡就有一種向往感,因為那是全國著名的“火州”。據說氣溫高達四十度的還不算高,地表溫度常常達到七、八十度。
吐魯番之所以稱為火州,是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整個地區位於海平面以下一百五十五米,是世界罕見的最低盆地之一,每年降水量少於蒸發量,因而全年氣溫高於全國平均溫度。市區東北方有一座山,當地老百姓叫火焰山,山體呈赭紅色,寸草不生,在烈日的照射下熾熱的氣流,滾滾上升,遠看山體似烈火在燃。難怪西行的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才能西行,故此婦孺皆知。可火焰山的山谷裡卻綠蔭蔽日,溪流潺潺,盛產葡萄。聞名全國的葡萄溝距吐魯番市僅十公裡路程,位於南北長七公裡,東西寬二公裡的峽谷裡。兩側的山坡上缺草少樹,全憑終日流淌著天山融化的雪水滋潤著峽谷。谷內綠樹成蔭,葡萄連片,到處郁郁蔥蔥,素有“火州水鄉”之稱。進入葡萄溝農家,家家都有成片的葡萄園。我們參觀時正是葡萄收獲季節,只見葡萄架下掛滿了一串串葡萄,隨著陣陣清風的吹拂在左右晃動,游客看了無不嘖嘖稱奇。
吐魯番種植葡萄歷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史書就有記載。由於受當地高溫、干燥、日照長、晝夜溫差大,以及充沛的地下水等獨特的地形、氣候影響,這裡生產的葡萄皮薄、肉嫩、多汁、核小、口感極好,含糖量高達百分之二十至二十四,因而名冠世界。葡萄品種繁多,果實多呈圓形、橢圓形,晶瑩賽如珍珠,鮮艷好似瑪瑙。顏色各異,有深綠、墨紅、黃白、絳紫等五光十色,翠綠欲滴、垂涎不止。近年,推廣的無核葡萄,更受各地客商的歡迎。每年,農民們將一時運不出的鮮葡萄掛在封干房裡制成葡萄干,運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銷售,是當地人民致富的主要產業。
坎兒井,是古代吐魯番勞動人民,根據地下水資源豐富和地表面水蒸發量大的特點,利用地面坡度的有利地形而創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整個工程分豎井、暗渠、明渠、澇灞四個部分組成。工程開始,先在天山腳下挖一口豎井,井口長一米,寬不足一米。然後在井底沿著坡度挖暗渠,每隔一定距離再挖一口豎井,既是出土口也是通風口。就這樣通過地下暗渠把水引到明渠灌溉農田,用不完的水就流入澇灞儲存。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全憑人工在地下開挖暗渠,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一大奇跡。坎兒井早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雛形,以後傳到中亞各國。當地保留最古老的吐爾坎兒井,具有四百七十年的歷史。吐魯番坎兒井目前共有一千一百多條,長的有二十多公裡,短的只有一百多米,總長達四千四百多公裡。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著名工程之一,與古長城、大運河齊名。
在導游的引領下,我們來到亞八鄉亞八村坎兒井樂園。參觀二百多年前修建的,具有代表性的米依木阿吉坎兒井。該井是當地維吾爾族人米依木阿吉修建的,故名。古井的流水系統保存完好。在豎井井口,矗立著具有伊斯蘭風格的游覽亭,順著亭間小路拾級而下,穿過曲徑回廊,跨過明渠,來到暗渠的出水口。在昏暗的燈光映照下,我們小心翼翼地走進暗渠,一股寒氣迎面撲來,全身立刻覺得涼爽,好不痛快。渠頂部呈弓形,兩側光滑,腳下是嘩嘩地流水聲,清澈的坎兒井水經明渠注入四方農田。聽導游說,坎兒井水是從地下引來的天山雪水,沒有污染,可以直接飲用。游客們個個雙手捧起清涼的水,喝了一個飽。神奇的坎兒井代表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全人類的物質文化遺產,非常寶貴。
安徽蕪湖縣交通局:趙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