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仙境

作者: 民牛

導讀普陀仙境 普陀山位於浙江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素有“海天佛國”、“蓬萊仙境”之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島南北長8.6公裡,東西寬3.5公裡,面積12.76平方公裡,佛頂山海拔291米,為全島最高峰。據佛教{華嚴經}記載,南海觀音曾在普陀山對面的小島洛迦山上講經傳法,超度眾生。兩千年前,也是道家修煉寶地。秦安其生、漢梅馬真、晉葛雅川等都在此修煉得道。 ...

普陀仙境

普陀山位於浙江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素有“海天佛國”、“蓬萊仙境”之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島南北長8.6公裡,東西寬3.5公裡,面積12.76平方公裡,佛頂山海拔291米,為全島最高峰。據佛教{華嚴經}記載,南海觀音曾在普陀山對面的小島洛迦山上講經傳法,超度眾生。兩千年前,也是道家修煉寶地。秦安其生、漢梅馬真、晉葛雅川等都在此修煉得道。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高僧慧鍔自五台山請觀音塑像歸國,舟經普陀山蓮花洋,遇台風觸礁,無法東渡。慧鍔忽然省悟,此來觀音老母不願離開中國故土所致,那就在船到之處建廟供奉吧。便在紫竹林處上岸,結茅留居,遂與當地佛徒建“不肯去觀音院”,此為普陀佛教開山之始。據說觀音在所有菩薩中最為善心,受苦受難眾生,只要念誦觀音法號,立即就會觀其音聲,前去解救。為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菩薩。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朝廷將普陀山佛教各宗統一歸於襌宗。嘉興七年{公元1214年},又規定普陀山只准供奉觀音菩薩。歷朝歷代又相繼建廟興寺,隨成今天規模。自唐宋以來,受五朝恩寵,二十多位帝王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前來朝拜。享盡千年香火,聲播海外。鼎盛時有寺院、庵堂二百一十八座,僧尼四千余人。

普陀山雖為佛國聖地,也是我國海島旅游勝地,文物古跡眾多。宋陸游、元趙孟頫、明董其昌等名人雅士、文人墨客留下大量珍貴詩文碑刻。我們從寧波渡海至沈家門後,普陀山即入眼簾,銀濤金沙護衛青峰翠巒,蒼松古柏環繞巨剎精舍。遂乘艇前往普陀山,途中遇一浪頭,將艇拋一米多高,游伴們無不恐嚇尖叫,我也嚇了一身冷漢。泊岸後,抬頭一看,迎面矗立一彩色牌樓,上樹“普陀山”三字。走不多遠,漸入景區,樹木蔥郁,林幽壑美。路傍古廟邊,一株千年古樟,樹圍六米,蔭蔽數畝,為普陀樹王。導游介紹:普陀山百年以上樹木六十六種,一千多株,還有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列為一級保護植物普陀鵝耳櫪。靈鷲峰下,信步走進普濟寺。該寺為普陀山三大名寺之首,初建於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稱寶陀觀音寺,後幾經興廢。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建大殿,並賜寺額“普濟群靈”。院內有蓮花池、御碑亭等古跡。穿過天王殿,就是圓通寶殿,人稱活大殿,意思是百人進不見寬敞,千人進也不見擁擠。當時正有三個游團進殿,我略數約有二百多人,參觀者確不擁擠。全寺供奉三十二尊不同名稱、造型各異的觀音像。行至西天門處,斜坡上一塊六十平方米的坡石,上刻陰文紅色“心”字,字寬七米,蒼勁有力,咋看特別顯眼,堪稱國內一絕。大家都好奇地爬到“心”字中間,做著各種古怪動作攝影留念。時己中午,還未填肚,都已飢腸咕咕,疲憊不堪。“快看”!人群中一陣騷動,只見眼前突兀巨石的尖頂上,橫躺著另一塊高三米、長六米,上寬下窄,與下石相著處不足一米的巨石,間有余隙,題有“盤陀石”“金鋼寶石”等字刻。遠看似有被大風吹下來的危險。人們一下挀奮起來,跑著前往細看,人人嘖嘖稱奇。站在盤陀石下,眺望碧海,座座小島浮在水面,點點帆影綴在其間,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林深遂見長。登山攬勝,幽幻獨特。

午間,走進一小酒館,服務人員熱情地遞來一杯荼水,忙向我們推薦普陀黃魚名菜。酒足飯飽後,隨眾人急步來到青鼓山下,觀一洞口,兩側峭壁相合如門,險似刀削,峽下有洞,深約百米,曲幽通海,海潮撞入,遠聽似誦經梵歌,當地人稱梵音洞。千步沙在法雨寺至朝陽洞之間,是島上最大的沙灘。沙質為花崗岩風化後的石英沙,潔浄細膩,色澤金黃,足入沙中不沾沙粒。灘前碧波萬頃,天水一色,海水臨灘,奔騰呼嘯,頓起百滔。普陀山的沙、石、洞名勝,各呈奇姿,都與觀音結下不解之緣,千百年來流傳著動人的美妙故事。

蕪湖縣交通局:趙學梅

2007年3月20日


精選遊記: 寧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