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是個多雲的天氣。站在束河康年麗水大酒店外面的停車場上看去,遠方的玉龍雪山冰蓋仍然被厚重的雲層包裹而難現真容。我不知道,當我今天走近它、站在它偉岸身軀之下時,會見到怎樣的風景。

(遠望玉龍難見真容)
九點左右,在酒店門口登上旅行車,向玉龍雪山駛去。導游是一名納西族年輕女性,一路上按部就班地作著並不精彩的景點介紹,期間還夾雜著一些陳舊的庸俗玩笑,味同嚼蠟。好在車窗外的風景像一頁頁翻動的畫冊,吸引著我的目光和思想。彩雲之南的山、石、樹、澗、雲、花、草、牛、羊、鷹……一一入畫,讓人在感動中又生出幻想。
進玉龍雪山的第一個景點是東巴文化谷。這裡是一條狹長的山谷,居住著納西、傈僳等多個少數民族。很明顯,這裡也是被各種各樣的旅游團踏破鐵鞋之處,村子裡的店鋪、作坊,原住民的迎客歌舞等等,無不烙上了旅游商業的痕跡。我想,他們每天“上班”就是重復著同樣的歌,做著同樣的事,接待不同的旅游團隊。沿旅游路線還設有“黑白道”、“搖錢樹”、“生死門”等人造景觀;吊索橋的一頭,有人不停地為走過橋來的游客拍照,等你走到面前時,就拉著你看電腦裡的圖像,還一個勁兒地誇你照得好,讓你掏10元錢買一張貼膜相片。

(木樓上撫琴歡歌的納西族婦女)
看文化是不能走馬觀花的,但是隨著旅游團看文化也只能走馬觀花。尤其是散客拼團,更不容易達成簡單一致。但是盡管如此,我還是在東巴谷看到了一些文化的皮毛,了解到一點點木石結構的民居裡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異族風情。在一個院落裡,我們看到了納西族漢子赤腳踩上刀山;看到一位巫師念過經文之後,用光著的腳掌猛蹬、用舌頭去舔燒得通紅的鐵犁鏵;看到納西族母女在屋內的爐火上用鐵皮鍋烙餅,所用油料取自豬膘;看到橫臥在木架上猶如標本的整只母豬的皮殼,它那一米多長的軀干內腹已經被掏空食用,皮囊已經變得生硬而油亮。屋主人說,放到6年以後,它就可以生吃了。

(爐邊烙餅的納西少女)
總體上說,東巴文化谷還是一處充滿了異族風情的地方,即使走馬觀花似的瀏覽,也畢竟是一種近距離體驗。少數民族婦女在織機上靈巧的穿梭、漢子們彈著琴哼唱的酒歌,姑娘的“青春屋”、摩梭小伙兒要翻越的院牆,還有那木屋裡懸掛在火爐上方用來擱置熏肉的草墊、屋外粗大的木架上滿目的紅辣椒、黃玉米,山道林間為瀕絕動物設置的墓地等等,不僅僅成為我照相機裡的場景,還必然積澱成心中永遠的印記。

(年代久遠的獨木舟)
走出村寨,回首望去,東巴谷留贈於我一幅美麗的圖景。我不知道今後還會不會舊地重游,我只知道作為游客的我和作為主人的他們,最終都將回到自己原來的生活。

(東巴谷風情印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