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天福地”等你

作者: 虛雪道人

導讀打小時候就向往道教的"洞天福地".這些年來,一有機會都要去探訪、覓蹤。  事實上,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見識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地”。 在我國的名山大川中,秀蔽著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們以其獨特而豐富的自然風光和文化遺產著稱於世,成為歷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爭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稱之為神仙真 ...

打小時候就向往道教的"洞天福地".這些年來,一有機會都要去探訪、覓蹤。 

事實上,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見識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地”。

在我國的名山大川中,秀蔽著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們以其獨特而豐富的自然風光和文化遺產著稱於世,成為歷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爭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稱之為神仙真人的居住之所。在那裡,飄忽著一個龐雜的“仙真”世界。上至天帝,下到民間俗神,還有歷代帝王加封的真人,無不在“洞天福地”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至今依然流傳著許多寓意深刻、情理曉人的神話傳說。

道教所稱的“洞天”,意指山巒合抱中虛,能兼采陰陽二氣之地,而非通常人們所實指的山洞。正因為這樣,歷代修道名士紛紛擇之建宮修行,使其更具神秘色彩,富有若隱若現的情韻。

無論哪一座“洞天”,它都神奇而俊秀,自然景色十分媚人。那裡遍布著危崖奇峰、青巒異石、嶙岩流澗、飛橋陡壁、玉溪碧潭、流泉迭瀑,加上緋雲霰霧、曉月旭日,就像魔術師一般,不斷為世人變幻出一幕幕璀璨多姿的絢麗景像。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峨眉的青秀、青城的清幽、赤城的威壯、桃源的舒柔、白石的纖細、金華(山)的玲巧~~座座洞天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帶給世人夢幻、怡悅和遐思,也昭示著“道”法自然,萬宗歸一。

當然,“洞天”之神奇,還在於它們擁有許多形態百異的山洞。天然的崖洞,清泉密滲、“仙跡”斑斑,如廬山的“仙人洞”;風化的溶洞,仙河縈繞,景像環生,如金華的“雙龍洞”;人造的石洞,臨崖援壁,“仙氣”襲人,如華山的“賀老洞”~~這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山洞,歷史上都曾被道士占容,或棲身,或修煉,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使意幻的“洞天”成了真正的“洞天”!

除了神奇的“洞天”,道教還擁有另一方清幽的“福地”.不僅蘊涵“洞天”般的神奇,還顯現出獨有的空靈精美。“福地”中山、水、洞俱全,各具特色。山,險峻怪異、石峰爭奇;洞,雄渾軒敞,奇幻迷離;水,屛幔飛舞、璀璨瑰麗。一煙掠水的龍虎山、蜿蜒清澈的若耶溪、深邃幽奧的張公洞~~無不彌漫著一股瀟瀟欲滴的靈氣,使人意飛神馳。

道教的“洞天福地”,是歷代道教活動的中心和聖地,為歷代道士進行文化和藝術創作提供了渾厚的源泉。

自漢代道教興起後,逐步產生了一批奉守道教經典規戒並熟悉各種齋醮祭禱儀式的宗教職業者,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士。在道教興衰演化的過程中,歷代都產生過一批影響力大、建樹頗多的著名道士,如東漢的張道陵、北魏的寇謙之、南朝的陸修靜、唐代的司馬承禎、五代的陳摶、南宋的白玉蟾、金代的王重陽、元代的丘處機、明代的張三豐等。他們借助大自然的靈氣,深居“洞天福地”之中,潛心修煉,著書立說,從而創立起一整套較為系統的道教文化體系。據史書記載,南朝道士陸修靜曾潛居廬山崇虛館編撰了《三洞經書目錄》,唐代道士杜光庭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撰寫了《道門科範大全集》等。正是這眾多的“洞天福地”,造就了一批傑出的道教文化開創者和傳承人,也凝煉出《道藏》這部內容浩瀚而異常珍貴的歷史文庫。

在歷史上,每當道教興盛時,當朝皇帝便詔敕各地,為道士興建了大量的道宮、道觀,尤以“洞天福地”中的最為出色。這些結構各異的宮觀,依山就勢,造型美觀,布局合理。不僅為各種道教活動提供了場所,而且裝綴了“洞天福地”,發展了我國的傳統建築技藝,延續了一種崇尚和諧的審美觀。

道教的全部內容和遺產都集結在“洞天福地”和其它勝境中。願神奇的洞天、清幽的福地,給每個人帶來神奇的享受和清幽的啟迪。

快動身吧,隨我一起去“洞天福地”修心、問道~~


精選遊記: 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