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 面面觀,面面不同,處處看,處處驚艷之一,人居的島如果讓你選擇願意長居的城市,你會選哪裡?從來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也許他們都覺得,一個在中國最熱鬧最繁華的城市上海住過十幾年,現在又住在另一個更加國際化更繁華更熱鬧的大都市香港的人,還能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呢?其實,如果能夠選三個答案,我的城市會是:廈門的鼓浪嶼、廬山的牯嶺鎮與蘇州的老城區。而其中最想久居的,便是鼓浪嶼。這裡面除了有一點家鄉情結之外,主要還是覺得,居住在鼓浪嶼,幾乎是最完美的大隱隱於市的境界——隔著一條鷺江就是繁華熱鬧的廈門市區,而這邊是我美麗的與世隔絕的幽閉之島。這一條江,就是我想與滾滾紅塵保持的最理想的距離:不太遠,也不太近,需要時可以去嘆一口人間煙火,不需要時就回來隔岸作壁上觀。還有什麼比這種生活更完美的呢?而若要島居,再沒有比住在一棟有庭院有露台的舊別墅裡更寫意更風雅更有型的事了。盡管這次看過那些別墅,不得不承認要把它們弄到能舒舒服服的住人,是得付出相當巨大的代價的。但這並不妨礙我繼續發我的小島夢。每看到一棟入眼的別墅就不由自主在心裡浮想聯翩,設想自己住進去後的美妙生活。JAY對島上別墅的評價比較苛刻,總括起來三個字:“不大氣”,非常打擊我在島上置業的決心。不過我們對旗山路5號的“容谷”都給與了一致好評。我在島上的第一天跟著感覺信步亂走,折進了那條小小的不起眼的旗山路。這個路口有一棟非常漂亮但也非常之破敗的空置別墅,外面爬滿了藤蔓,二樓兩扇藍色的百葉窗已經半吊在窗戶上,透過半掩的窗戶可以看見屋裡高深的天花板,偌大一座房子如今淪落成鬼屋一樣,又令我在牆外扼腕嘆息了好一陣子,其間還不幸被淋了一泡鳥屎。這棟鬼屋別墅再往上就是舊時晉江富商李清泉的別墅“容谷”,現在不知住了些什麼雜亂人等,別墅的邊門開著,進得門去,眼前豁然開朗,庭院極闊大,蒼松林立,卵石鋪路,別墅則極堂皇,二層樓高的愛奧尼克式立柱氣派致極,院角高處的兩個風格各異的亭子則是夏夜品茗賞月,或是極目遠眺島上風景的絕佳之處。第二次帶JAY前來,繞院一周,又登庭遠眺,遠處可見海,近處是復興堂的紅色十字架,亭子邊上觸手可及是一株龍眼樹,不時有龍眼劈啪落下來,這番風景,這番設計,另人不禁感嘆,得屋若此,夫復何求。

之二,歷史的島在島上的第三天,我和JAY來到了筆山路。這是條相當驚艷的路。事實上,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對建築感興趣、或者說,只要有那麼點審美情懷,對生活有點熱愛,那麼這座島對你來說將是一座處處驚艷的島嶼。除了上島後三教九流雲集的輪渡碼頭一帶,以及熱鬧非常的龍頭路一帶,還有那些擠滿了游人的常規景點與海濱浴場,這島上其他的地方,都值得細細琢磨,慢慢品味。獨自一人或與志趣相投的二三友人信步漫游,走走、停停、看看,就是最好的游覽方式。山路上行走,可以看路邊的奇異花草,經過坳谷就停下來聽聽風看看海;遇見開著門的老別墅,不妨悄悄進去探看一番;若是門扉緊掩,亦不妨佇立牆外,固然未必能聽到“牆裡佳人笑”,但或許能聽到斷續的鋼琴聲。看看那些生了野草鍍了夕陽卻風骨依舊的門樓,看看那些朱顏退卻的紅磚牆與綠璃瓦,看看那些曾經雕欄畫棟如今卻因年久失修頹垣斷壁枯藤繞牆的房子,看看那些現在擠住了十幾戶人家,外表固然殘破不堪,內部更早已面目全非的歷史建築,又怎能不生出一點遺憾,一點痛惜,和一點人世枯榮盡付滄桑的歷史感懷呢?年年陌上生春草,日日樓中到夕陽。歷史的篇章翻過了一頁又一頁,雲煙過眼,這座島,曾經和風細雨,也曾經驚濤拍岸,曾經江月寂寞,也曾經錦繡繁華,如今又該往何處去,會往何處去?我不是歸人,我只是個過客,我既不播種,亦不在此收割,也許我不應該對這個島的將來指手劃腳議論什麼。但我真不忍見美好的東西慢慢消逝,不忍見喧嘩吞噬寧靜,平庸取代經典,利益戰勝信念與精神。 歷史是努力保留歲月的每一寸肌理清晰可見,為後人評,為後人鑒。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歷史曾被我們像塗水泥一樣層層覆蓋,文化也曾被我們連根摧毀,連帶被摧毀的,還有我們內心的一種精神,一種情懷。 就像鼓浪嶼島上那些破敗空置任其坍塌的別墅一樣,它們太需要被重視、被修葺、被還原,一如我們心中荒蕪已久的精神家園。

之三,審美的島
從筆山路、三明路一路繁花夾道、起起落落地走來,最後來到島東面新修的三丘田旅游碼頭,濱海大道平整開闊視野極佳,路邊還有隱藏在假石頭裡的喇叭播放著輕柔的鋼琴曲。這裡開發了一片別墅住宅區,那些別墅棟棟相同,毫無風格,令人過目即忘,但是據說也得要好幾百萬才能拿下。我對JAY說:唉,為什麼和以前人蓋的別墅比起來,現在的人蓋的別墅看上去就像一坨牛屎一樣不堪呢?JAY說:因為這一代人的審美觀已經在那場運動中被完全摧毀了。我又想起了無緣得見的NIGHT LILY,想起了寫了一本“時間是用來浪費的”的島居人士AIR夫婦,想起了誓要打造成“鼓浪嶼新天地”的舊瓶裝新酒的老別墅“海天堂構”……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有了不同的價值觀念與人生取向,主流不再如過往般強勢,而懷舊也開始成為一種潮流,盡管這種情懷很難拿捏,這種回顧的姿態很難把握,稍一不小心就從對歷史的致意,變成了拙劣的模仿,但是我想,這種種different choices的出現,正說明了我們正在慢慢告別平庸,告別那個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時代。

之四,有故事的島
JAY來的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從酒店走到碼頭去接他。走著走著,在燈光昏暗曲折拐彎的巷弄間竟然有點迷了路。所幸一路上行人紛紛,巷子兩旁的樓中又透出燈光與鋼琴聲,倒也不覺的慌亂。那天正是農歷八月十六,一輪圓月掛在電線杆子上,藍色的天幕下是兩旁樓房的剪影輪廓,清新的空氣中有一種不知名的芬芳,這場景令我想起小時候讀到的一首西班牙詩歌來:“我已不再歸去。晴朗的夜晚溫涼悄然,凄涼的明月清輝下,世界早已入睡。我的軀體已不在那裡,而清涼的微風,從敞開的窗戶吹進來,探問我的魂魄何在。我久已不在此地,不知是否有人還會把我記起,也許在一片柔情和淚水中,有人會親切地回想起我的過去。但是還會有鮮花和星光,嘆息和希望,和那大街上,濃密的樹下情人的笑語。還會響起鋼琴的聲音,就像這寂靜的夜晚常有的情景,可在我住過的窗口,不再會有人默默地傾聽。”這首詩裡的描述以及那種追憶昨日的情懷,對於這座空氣中總是飄著若有若無的音符,一樓一石也帶出無數傳說的島嶼,我覺得應是再貼切不過了吧。那夜之後我發現了鼓浪嶼夜色的美,那是一種神秘的美。我甚至幻想,或許在那些極深沉極靜謐的夜晚,那些無人居住的老房子們,會在某個特定的時辰活了過來,花園裡又開滿了鮮花,樹上結滿了果實,門窗又整舊如新,燈火次第亮起,簾幔復又重重,屋裡又傳來了人聲、鋼琴聲、男女的說笑聲、歌聲、孩童的啼哭聲,此與彼,虛與實,兩個世界,並行著,如星沉海底當窗見,如雨過河源隔座看…呵,別笑我想像力太豐富,也許是宮崎駿的動畫片看多了的緣故吧。 其實我想說的是,鼓浪嶼,是一座有故事的島,它有歷史深遂的一面,也有尋常生活溫馨浪漫的一面,有時候你會感覺它像一個女人,需要你花點時間,花點心思,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欣賞她,了解她。她無疑是美麗的,但她有的不僅是美麗,她還是個有故事的女人,一旦你覺得了解了她一點點,你就會還想了解更多,更多。

當然,現在是講求效率的資訊時代,是速食文化當道的時代。沒有多少人肯花一千零一個夜晚去聽一個女人每夜講一個故事。關於這座島的前世今生,推薦閱讀AIR夫婦的“迷失。鼓浪嶼”,相當易讀好看的一本深度游島指南,更深一層看,也是對他們所選擇的島居生活方式的宣傳與標榜——時間,是用來浪費的。至於時間到底是不是用來浪費的,以及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才算好好的活,這也許是到死才能想明白的問題吧。反正島居四日,我是沒能想明白。賈平凹老先生說,人生就是“舍”、“得”二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但舍的是否值得,得的是否所想,就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