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散記

作者: skyfarness

導讀山,依舊很遠,地理不熟悉的結果也就是這個樣子了,華山華陰,一字之差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火車列列呼嘯而過,在消逝在遠山之中後,留下我們還在故做瀟灑的揮手告別。在離開簡陋的車站後,吳馬上丟去強做的笑容,苦嘆自己為什麼穿著皮鞋,隨著而來的,是“吳瀟灑”的綽號,光榮的落在他的頭上。笑當笑,路還得走下去,問題只在於,還有多遠。紅石堆積的軌道上 ...

山,依舊很遠,地理不熟悉的結果也就是這個樣子了,華山華陰,一字之差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火車列列呼嘯而過,在消逝在遠山之中後,留下我們還在故做瀟灑的揮手告別。在離開簡陋的車站後,吳馬上丟去強做的笑容,苦嘆自己為什麼穿著皮鞋,隨著而來的,是“吳瀟灑”的綽號,光榮的落在他的頭上。笑當笑,路還得走下去,問題只在於,還有多遠。紅石堆積的軌道上,鐵軌蜿蜒著,指向我們本應該到達的地方,或許就藏在那淡淡山嵐中,而現如今,毫無所見,四周不能稱之為山的半陡山崖,在無聲的告訴我們,路還遠。

入山不知山高,九月的陝西,剛剛蛻去了夏的浮燥,時間是早晨五時,天蒙亮,還看不到日出,原來暗淡的瓦蘭天空,這時也有了近乎透明的海藍,雲是沒有的,正所謂秋高氣爽。九月只是初秋,或可稱做晚夏,山區裡少見農田,只是在一些稍平的崖上,種著高粱,還是綠綠的,撲愣著舒長的葉,直刺遠天。山中無日月,怪在很少可以看到蒼天的古木,完全沒有想像中山應有的博大之氣,都是翠色簇簇,如果不是時而走過的小路下,處處可見一二十米深的坡地,幾乎讓人錯認這哪在山中,而應是在平原鄉村的漫步了。鄉民很少,行路走了一個來小時,也只遇到了二三個,他們是行慣了山路的,我們詢問離山門還有多遠時,他們只是簡單的幾個字,像怕我們打擾他們的清靜,於是我們得到的答案總是只有大約一個小時。腳開始有些痛了。

路很遠,氣氛卻很好,我們這些朋友,有的還是第一次認識,原來在火車上的拘謹,在遠足時早就不翼而飛了,路邊的蒼狗子,被調皮的朋友摘下,又悄無聲息的貼在了被襲者的背上,在笑鬧聲中,路漸漸地消逝在腳下,不想再苛刻誠心的游客,轉過一道山彎,仿佛詩仙所說的洞天石扉,訇然中開,華山,毫無預示地出現在眼前了。

望山跑死馬,蒙族的諺語還真是有道理,華山就那樣的臥著,看不出來威武,對剛從山崖石徑走出的我們來說,卻感到了井地之蛙的意味。遠看著,山只是綠堆,看不出風景,看不到人煙,更看不到凌風踏雲的韻律,它只是在那裡臥著,華山,原名為花山,傳聞為天宮蓮花所化,又因山分五瓣,狀如蓮花而名,現在我們什麼也看不到,它,只是一座呆呆靜臥的山,沒有出奇之處,好在我有過雲台山的經歷。山往往是吝嗇於不付辛勞之人的。這次華山又會隱藏怎樣的美景呢?

三個多小時的路程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都市叢林的游人來講,未免有些太遠了,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近九點時候,我們終於到了華山的山門。

山門是座落在山峰之間的,寬敞的石橋,恰恰襯出了橋下淺流小溪的涓涓,橋高,溪邊的白石,如棋子般,想到棋子,不知道當年陳摶老祖和宋太宗一局定華山時,兩個非凡之人可是用的這些白石作子?不禁啞然失笑。賣過門票,門衛告訴我們,最好是乘車上山,此時,山開始變得突兀起來,沒有了剛開始時如同在平原上的感覺,有了前面幾個小時苦征的經歷。本想一氣爬上華山的想法就實際了起來。問門衛方知還得走上半小時以上。當然,是指得汽車,大家為之絕倒,一窩蜂地望著汽車飛奔而去。

上山去也。

華山的汽車也是一絕,坐車的感覺在過山車和瘋狂老鼠之間。路是平的。但彎卻是徒的,放眼車外,岩是一色的鐵青,間或有些黑色,應該是玄武岩吧,而絕少見樹和草,只是在崖上有些綠色的紋路,在我模糊的視線裡,先入為主的把它當做草了。山的生命,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吧。車行山中,只能是欽佩駕駛員的水准已近絕活,眼看就要與山岩相觸之時,一個急轉,前面便是另一片等待接觸的山崖了。就這樣的轉折間,山近了。

九月登華山真是幸事,上得山來,一眼看到錦旗飛揚,正遇到國內的攀岩比賽,選手的年齡不大,多在二十以下。妙在觀看不須買票,可我們志不在此,大喊了幾聲加油,背著背包灑脫而去。

人生總是有許多選擇的,又是一個路口,才是真正到了山下。華山巍然立在面前,是花上五十元錢坐纜車輕松一下,還是慢慢背著沉重的背包向上?很好解決,“大家年青”,一句話,先拍幾張天下第一道的照片,充一下英雄的樣子,再下一個狂言,選點華山第一道,只用此腳量險峰。且讓我來數數登山倒底多少台階。緊了緊背包,拾級而上。

入山才發現,說到華山天下險,我們不再能看出來,危險對於今日的景區來說。要被減少到被投訴的最低限度以下,畢竟在華山不只是有慷曲慨歌,還有過一次悲傷的回憶。一階階斑駁的台階,極少有人問冿了,盤旋而上,絲毫感覺不到身在山中,老蘇說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化廬為華,恰當不過,如果不是山路無盡,真像是在我家前面的城牆上走。華山有一點很是奇怪。就是不像別的山那樣,山水相憐。別的地方,舉凡是郁郁蔥蔥處,必可見水。華山,我早在別人的游記裡,知道是水少的,所以這次上山,分工,就是我背水,行在山上,聽得四處水聲澹澹,望過去,怎麼找也找不到, 入山不久,就看到有人要求買水。這時顧不了紳士風度了,我們八個人,只帶了約二十多斤的水,我只能是勸他們下山了事。

二千多階了。

還不知道離山頂有多遠,只知到了那處上天梯,遇到了華山的第一險,並不太高,只有十幾米吧。路由此斷,據說傳說裡,這就是仙人兩絕之處,上者為仙。路在這裡成直梯了,台階不再是平的。因為依山而雕,加之歷代人由次上攀、拾階而下,不像前面的石階,雨槽歷歷可數,天梯早磨得如同石鏡,同行的女孩膽怯了。又是雙重選擇,此時正好早有期待的男士,則無旁貸的背上背包,攜手引旁邊小徑而上,只有我和其它三人開始試著成仙之程。八十公分寬的石階,兩列磨得锃明的鐵鏈,四個接踵而上的人,十幾分鐘後,大失所望,雖說其中還有一個是女孩子,但不背包的她也在最後輕松爬上,看來如今成仙也非難事了。一時興起,另處兩個護花使者按納不住,轉身跑下,非也體驗一下成仙的感覺。只是另兩個女孩實在是看梯膽怯。要不,說不好天上又要多上八仙了。

仍是無盡的綠,聽著水聲,我查到了約四千多級,太累了,方才為了等陳,沈二人,在綠蔭中小憩時,貪聽鳥語,居然忘記了記下行過的階數,如此,步量華山的願望只留下一個約數了。前面一方水岩,不見水流動,只如一面水鏡,把原來灰暗的山崖平鋪出了絲絲暗華,輪或幾縷陽光突破厚厚的樹冠,一閃中略也可見波光粼粼了。路到此時將盡了。轉彎過去,樹草突然不見,只一條石階在禿岩通天而立,目測去,不足二百階,華山就要真的被踩在腳下了。腿腳早就軟了下來,行至禿岩半途,只用腳,無力上攀了,暗暗笑話自己,爬山,如今,真個真的四足為爬了,華山呀。這時怎麼不由得我們不對你五體投地。

最後一階,腳步蹣跚著邁出了最後一步,笑著說,華山,你在下面了,步上天台而望,目前在北峰之腳,不遠處,就是徐徐而上的纜車,我一直以為纜車這東西是對自然的一大礙眼之物。我們八個,加之途中所見上攀者,不足廿人,喜歡找苦吃的人,多乎哉,不多矣。雖說是自纜車下來者,居高尚閑庭信步,反襯出我們的疲憊不堪席地而坐的狼狽,但山中之景,親近自然的感覺,又怎麼能與我們同日而語。

乘興而游,人卻越來越累。到了日月台時,居然有朋友體力過支,要暈倒了,休息,這時正好可以四處看一下前人的手澤,華山的另一絕就是文人墨客的題字,不管是附庸風雅還是妙手偶得,其文體和用詞措句,要比現代人用小刀刻出XXX到此一游強上百倍,在日月台上,因山勢漸平,山路又是在巨幅山崖下,於是,類於“至浩至大”的譽美之詞隨處可見,日月台的得名,怕不只是因為山上有類於日月的天巧石洞,和一平如削的曬經石得名,與文人墨客的偏愛也有關系吧。聯想在到達前,一處轉彎處見的“民國某某年某師長偕某某至華山雲雲”,也可以稱做現在到此一游的鼻祖了。令人忍俊不禁。

略做休息。繼續前行。眼前,就是蒼龍背了。華山自古一條路,尤為所指的,怕就是這裡,由此至金鎖關,只一條路,兩側是陡峭的山崖,如一龍脊,拱化為梁,下面不知有多深,這天人正多,摩肩擦踵時真令人擔憂如果從這龍背側滾直下,會是怎生的結果。聽說華山有廻心石所在,我們不是從正門進的,不知道在哪裡,幸而現在有鐵鏈護著。不然,只所看不到廻心石,我們在此就膽顫廻心了。華山是有名的的險峰,也是五岳之一,所以慕名而來的游客難以數計,在窄窄的蒼龍背,尤為明顯,幾乎每一階上都要有兩個人並行。怎能不險?

蒼龍背上金鎖關。遠看金鎖關,偶然發現,兩旁的鐵鏈顏色有了不同,走近才發現,是由一根根的紅線纏繞的結果。四周商販們極力叫賣著紅絲線和雖大小各異,卻皆為金黃色的鎖。傳說中,愛侶將自己的愛情用紅線纏在金鎖關鐵鏈上,再加把小小的金鎖,那麼愛情就真的可以相守到海枯石爛了。傳聞自是傳聞,對於孤身者沒有留戀之處。可嘀咕聲中,兩對情侶突然不見了,再看到時,只看到甜蜜蜜的笑容裡,兩把鑰匙隨著弧線閃亮一下,飛入谷底了,自然,勿須問,又有把金鎖,把一個誓言鎖在了華山險關了。

游過中峰,文人雅客之舉,我們是做不來的,此時近黃昏,長河落日圓,久聞未睹,要去看落日了。目標,直指西峰。

沉香劈山救母,是中國集愛情、親情為一體的故事,所劈處,就是西峰,我沒有去過類於這種海撥的山峰,不知道是不是峰頂樹林都是這樣稀少,接近峰頂的時候,居然出現了類於大漠中的風化岩,層層堆疊,像海面,風輕掠,微瀾時凝住,成了天然石階。緩步上去,盡頭,一方巨石如同龜背,危倚在幾卵扁石上,石前,就是沉香劈山的那把斧子,近二米多米,置在鐵架上。傳說是姑妄聽之的,我試著抬了抬那鐵斧,勉強可以推動,不管是後人做作也好,算是無名之碑也置,華山也正是因為這美麗的傳說而更加迷人的。小時看先生的文章後開始看山海經,一發不可收拾,中國的古典民間故事幾乎看了一個通透,至到今天,才真的接觸到了故事中的場景。靜思懷古已畢,爬上西峰最高處,日將落了。

遠方皆是無盡雲。坐看雲起,是雅事之一,可惜現在沒有辦法浮上一白,入秋的季節應該有花的,然在山中無從可見,只有零散雜陳著黃紅的碧林,此刻仍充沛著生命的活力。雲下不知道是什麼河,可憐的地理知識,在這裡完全失去了做用,太陽已經變得溫柔了。慵漫的調弄著雲衣,遠望西南,不知名的山峰頸圍著白雲,無盡的白雲,流動著,似海浪般翻騰,參差的峰頭,高的昂然聳之,矮的時現時隱,恍然間有如仙島羅浮,而在正西,或是昴星的偏愛,更是無窮的變化。西峰是西數諸峰的最高,放眼西望,目光一去萬裡,絕無阻滯,天地交接處分不清哪是雲,哪是影,像一朵盛開的芙蓉,落日就是芙蓉的蕊,只一種亮金,晶瑩間,幻出無盡風情,芙蓉的外沿是一色的暗藍,只是淺淺的數縷,穿插在片片米黃邊緣,愈近花蕊,色彩越是繁重,光澤也愈趨潤澤,落日是慢慢墜下的,雲隨著色彩越重,觀之卻在徐升,淡風,雲只是慢慢的移動,沒有浪擊的洶湧,多了七分溫柔,幾朵襲來,輕碰,攸然抬起,飄乎遠離,又依依不舍,纏綿處,隨風繞出百般盈盈。暮漸重,日光柔和了,雲衣也變得相近起來,一色的金,鍍在天宇之上,而長河也融在了金色的雲翼裡,不見流淌,一處急轉,豁然呈出奇景,由於落差,三個太陽並排在天空裡,一樣的渾圓,一樣的光澤,此時,雲也如點燃般,閃亮起來,如金紅的火焰,彤然躍動著,寂河,遠山,濃雲,長空,瞬時燃燒起來,像要把熱情在一剎時揮現殆盡。看雲的人沉醉於火雲,愕然無語。幾分鐘後,火雲熄雲了。落日牽著雲,悄然淡下。夜,來了。

來華山前就定了一個心願,那就是在山上看一次星空。都市裡是難得有機會看星的。況且在不夜的燈火中,能看到的只能那些0等星。其它的,只能在濃重的模糊夜色裡藏著。說來也是可笑,習慣於在晚上散步,耳聽著周圍順風而去的嘲雜,卻極少抬頭去接觸一下自然。現在是最好的機會了。看落日的人們三五成群的散去,清洌的山風以帶出些許的涼意,早以選好了那方青石,慢慢的躺下,膝上是安全鏈,妙在青石自然下陷,極小的弧度,恰可將腿伸出而無下滑之危,習慣了坐在頂樓樓沿上的感覺,而如今,下面就是千丈深淵,遠方的雲海如同從腳下升起,真應該把我的笛子拿上來,在天風吹拂中,飄飄然應有似仙的感覺了。

山高,仰面望,極少能看到雲,雲在纏著山腰吧。只能覺察出天空的色彩在慢慢地變深。如果說黎明是將一幅黑布慢慢抽絲的話,那麼,晚幕應該喻為結繭。一絲絲的藍,先看去透明,而造化自極有耐心的不停織著夜色,又如一浸藍明鑽,沒有了夕陽的渲染,才能漸漸露出自己的本色。就這樣一點點的藍下去,由銀白,變淡灰,化瓦藍,色彩的漸重沒有讓天光變得混沌,而是喻發清晰了。當天邊第一顆星亮起來時,暮色終成了一泓秋水,藍凌凌的,一眼望去,猶如可以看穿那無垠的蒼天,卻又凝重的將視線牢牢地吸引過去,夜,這時才像海了,將海的生命無間的融入,少了幾分波動,多上一些純真。夜色沒有海的湧動,就大氣地罩在了華山之巔,山之博大,在這晶罩下暗無顏色,唯有那一顆初起之星,赫然而起,沒有閃爍,只是煌煌的,孤傲地懸在那無垠的天際之中,和它的孤清相對的,是那猶豫中的落日,和沒有升起的新月,兩者僅有的是淡淡地影子,若不是旁邊的雲被夜染了一層暗藍,幾乎讓我疑做雲上的一點瑕疵,夜是瞬時到來的,黑夜之翼,急促地抖動了一下,還沒有讓人來及聽到羽毛的顫動,日影便被拍入沉淪之海,月被驚住了,飛也似的躲著夜的侵蝕,遠遠地懸在夜翼的一角,半閉著眼睛,偷窺著夜空,因為跑得急了,抖落了一身的月華,四濺處,星空一剎那中,閃現在我的眼裡,夜開始溫柔了起來,無數的星驚醒了。急切的撲翕著惺松的眼睛,夜海便在這惺松間,波光粼粼了。從沒有這樣的看過星空,如同半透明的水晶罩,嵌滿華鑽,繁雜,無序,你不能從它的明暗,大小辨出距離的遠近,初看上,像在一層中平鋪著,仔細辨別,夜才肯將深邃展現,濃重的漆黑,卻是半透明的。漆黑的足以吸收你的目光,遠眺久了,竟不知望向了何處,可星是眨著眼的。明滅裡細看,可以猜想出運行的痕跡,反復中,夜星便在悄無聲息的移動中,為夜空網出看不盡的深邃。靜以清心,夜給人的感覺,像是你什麼也不用想。因為它漆黑的無所不容,在無盡空曠裡,卻又讓你無法融入,於是很好事情,就在黑色的幕布裡上演開來,似乎從很小的時候就不再看到如此的星空了,都市裡的燈火太明,根本就看不到黑色的夜空,星也只是寥寥的幾顆,倒不如在電視裡看的多。看著星鬥布滿天際,如果從別的星鬥上看,我也是這滿天的星中的一粒芥子,根本就看不到。而看過的片子裡,亙宇裡有燦如恆河之沙的星河盤旋,有韻律的行進著,於是人,就無法用渺小來形容了。

我躺在華山之巔,周圍聳立的山峰,沉默無語著,正如沉默的星,沉默的我,山下燈亮著,也如一枚星,聽不到裡面的喧鬧,忽然想到一句詩,繁星閃爍著,深藍的太空,何曾聽得見他們對語?沉默中,微光裡,他們常常的互相頌贊了。

這星夜,屬於我。

第二天。東峰觀日出,美景看夠了,我們的嗓子也全啞了。華山之美深印心中,而探華山險,首當其衝,是尋幽焦點了。

山路彎彎,剛去了鷂子翻身,根本就沒有想像中那樣的難過,記得老電影《智取華山》中,有一地名叫老虎口,只聞其名,不知其地,反而是鷂子翻身和長空棧道而為聞名了。現在的鷂子翻身,有了三條鐵鏈護身,如果不是翻轉處其下有十幾米的高度,比起體育課的課程,根本就算不上什麼。鷂子翻身下,就是對弈亭,後人的附庸風雅,在簡陋石亭之中,刻出一譜殘局,只是在我的記憶裡,陳摶先生與趙家天子,應弈的是圍棋而非像棋。翻身已過,乘勇自然要到長空棧道,華山分五峰,五峰正如人的手指,既然到了手心裡。手指也遠不了了。彎路是在半腰開出來的,中峰的前人立碑,對我們而言了無興趣,長空棧道才是莫大的魅力。更為重要的,笑傲江湖中令狐衝常居的思過崖,就在長空棧道之後,二者相加,興趣就不能等比於倍增了。

山路是在半山開出來的,從峰腳看,如同長蟒環繞,使我們誤會了長空棧道也不過如此,行上後才知道是錯覺。山路很窄,幾個曲折之後,一座石門閃顯,聽說,過了門就是了。飛也似的跑進山門,第一個感覺。人多,自然分層,年邁些的和抱著孩子的母親們,四散的和賣飲料的商販聚在一起,越近那方鐫著長空棧道的青石,面容越是年青,而言語卻少了。轉過青石,終於看到號稱華山第一險的棧道。很短,只有十幾米長,兩邊不足米五的石板欄,大失所望之際,一聲,“先上後下”挽住了轉身欲走的腳步。

排著隊,因為路窄,走到石路盡頭。下看,不足一平方的小洞。粗笨質地的鐵梯深入山崖,旁邊還有粗過手掌的兩掛鐵鏈環扣而下,山勢平削,徒且直,連生命力頑強的山草也攀爬不上,順梯下瞰,草色由點點、斑斑,而叢叢、片片,最終翠意氈鋪,翻卷而去,連接遠峰。鐵鏈亦順山勢下,終於細細的一線紅木,原來,紅木處才是真的長空棧道。鐵鏈自上而下是內陷的,看起來很是嚇人,下者因而寥寥,我和薛,陳,沈四人結伴而下,鐵鏈由於多少有點的心悸而變得有些冰涼,好在不高,二十多米後就到了紅木處,原本的細細一線,原來是由三四塊木板拼成,每板約三米長,板下每隔米遠,有兩槜鐵钎盛住,外側無物可借力,只有在靠崖處有鐵索可握,在棧道這端看不到遠近,六十多米遠處一個拐角,極目處就只能看到遠山的白雲皚皚了。回頭看,居然少了一個,原來沈有恐高症,在鐵梯腰處就返回了。小心翼翼地抓著鐵索,慢慢前行,木板只是用钎子相扣的,且只有一層,人動,免不了吱吱啞啞起來,輕松的心情早就不知道丟到哪裡去了,下來不返回頭路,這是下梯前大家說好的。現在,虛榮心自然強於膽怯,除了木板的吱啞,棧道自然是安全的。一拐過彎處,前行幾十米,山崖平削處突出一端平台,心,終於可以放下了。沒有機會真實的攀岩,便在這棧道上稍稍體驗一下極限運動時的樂趣吧。緊扣鐵索,身子略左傾,我終於體會到飛鳥在天空翱翔時怎樣的感覺。我與遠山間,沒有任何隔閡,下面,不知多深才到底,拿著一塊碎石,擲下,沒有聽到聲音,碎石如鳥兒歸林般,毫無聲息地就消失了,聽說距離會使眼睛產生假想,也許是真的。在棧道上,竟然感覺不出棧道距底有多遠,唯一能看到的,是濃濃的綠色,如同深海一般,看不出是樹是草,只能從明暗間辨出綠色的淡深,又如海的波瀾了。如果有一雙可以飛的翅膀,真想縱身而下,投身那碧海,再衝霄而起,捕風捉雲,會是何等的自由,何等的逍遙。想歸想,我不是魚兒,也長不出翅膀,理智還是把手粘在了鐵鏈上,縱然手心裡早以汗濕,水打滑的物理現像也不盡然了。

前行,緩步前行,直到踏上那巨岩後,長出了一口氣。方定下心,身後忽地傳來一聲急促地驚呼,回頭才見原來有一大膽的重型男士,跟在陳的後面,陳薛兩人還好,三人立在同一板上時,木板不但打晃,而且下陷起來,陳本就是女孩子,能沿長空棧道本就勇氣可嘉,怎麼會料到有這樣的一幕,一聲驚叫,聲音不大。卻嚇壞了所有在棧道上的游客。好在胖游客後退了幾步,自己站在一段木板上。看著猶在拍著胸口的陳,靦腆的憨笑起來。結果就是因為這驚呼,在我們回去說明情況之前,沒有人再敢下到長空棧道了。

景色很快就把虛驚給拋遠了,崖應該是思過崖,我沒有找到令狐衝的蹤跡,失去了學獨孤九劍,笑傲江湖的機緣。明知是小說虛構,卻也是一大遺憾,而其中的老子藏經洞,絕類於嵩山的達摩面壁石,我不能出塵,體會不到其中之樂。人還是自然裡的人,而造化卻時時出人意料,凌空出世的巨崖上,生長了一顆粗有兩三人之抱的古樹,根在崖下,我極力看,也看不到在那裡,不知是崖困住了樹的盤根錯節,還是樹托起了這方巨崖。樹干凸出石崖後,也許是怕失去重心,便又扭轉過來,我爬了上去,可以盤膝而坐尚有余地,冥目片刻,如有白雲在樹下,古之仙人莫過於此了吧。其上,樹皮鱗綻,猶有一圍之大,華蓋如雲,卻沒有鳥鳴其中。常說山精樹怪,這顆老樹,早就成仙了吧。

景色歷遍,游者當歸。下山時,上攀者如織,確知了我們反游人之道而行的。多付辛勞,卻多看了華山之景,其中滋味難以評說。華山有情,過了迴心石,下起了瀝瀝細雨,半小時又告放晴,快到山門了。八人排在一起,長嘯數聲,為之石,為之雲,為之落日,為之黎明,為之星夜,為之險峻,亦為多情。

別亦,華山。


精選遊記: 華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