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長洲島是位於珠江口的一個小島,這裡四面環水,山丘起伏,塘田相間,蕉林茂密,龍眼飄香。八十多年前它只是珠三角普通的鄉村島,後來因為一間軍校在此創辦,一批在中國現代史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在這裡相聚,頓使該島聲名顯赫起來。那所軍校全名是“陸軍軍官學校”,但後人俗稱其為黃埔軍校。
我初次到黃埔軍校參觀,是在八十年代,當時還是團支部組織的活動,記得是乘小機動輪渡艇上島,步行一段路才進入軍校的範圍,經過一番尋找,好不容易才找到軍校的准確位置,但令人失望的是僅發現門前的牌坊,如果不是牌坊上掛有“陸軍軍官學校”的牌匾,簡直不能相信這裡曾經有過號稱世界四大軍校之一的黃埔軍校,門後面是一片平地,只有散落的樹木,沒有任何建築物,原來軍校是在戰爭期間被日軍飛機轟炸而毀了。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恭敬嚴肅地在校門拍了一張集體照,還請了駐扎軍校旁的一名海軍軍官作介紹,從中了解到一些黃埔軍校的舊聞。可能正值熱血青春期,對“以血灑花,以校為家”的豪邁字句頗為感概,當時不知其出處,以後才知是出自軍校的第一首校歌,由於不久被新校歌取代,所以流傳不廣,這兩句後面還有“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現在再讀也絲毫沒有過時的感覺。
相隔十多年後,當我陪同外地的友人再次來到長洲島時,黃埔軍校己是舊貌換新顏,門前標志性的牌坊依然屹立,門後多了四排整齊的低矮二層樓房,房屋間有三路回廊相通,課室、宿舍、食堂、辦公室等都分布在房屋內,據說是政府斥資在原址復建的。由於軍校被毀時間不算長,加上有不少軍校的照片留存,最重要的是原來軍校舊址的地基完好無缺,而且建築材料都采用當時的磚木結構,連樓梯都采用木板,復建應該是基本還軍校本來面目了。
雖然那次參觀時間匆忙,但一則軼聞使我回味,中國現代史中的國共兩軍對峙,將領大多出自黃埔系,原因是校門的牌匾“陸軍軍官學校”,六個字中竟有兩個“軍”字,這到底是巧合,還是早就隱藏著兩軍兵戎相見的玄機呢?實在遺下極大的猜想空間。
近來因工作緣故,我頻繁進出長洲島,有時還在島上留宿,因而得以抽空第三次參觀了軍校。軍校裡除了多了一些正在軍訓的學生外,環境並無多大的變化,由於時間相當充足,使我能在軍校陳列館細致留覽,那裡的圖片、文字、文物、表格,反映了軍校的歷史以及教職員、學生在校園內外的活動,並著重展現了當年風華正茂的黃埔軍人,在後來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史中叱吒風雲的壯舉。
行走在軍校的回廊,眼前仿佛浮現出軍校學生來來往往的身影,停留在軍校的操場,耳畔好似響起了軍校操練的口令聲。黃埔軍校雖然占地僅一萬多平方,但其影響深遠,共和國的創始人曾在此發表過熱情洋逸的演講,共和國的首任總理曾精心組織過軍校的政治事務,第一任校長雖然後來身居高位,但終身以被稱“校長”為榮。
眾多元帥將軍出自黃埔,當年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懷著一腔救國救民的理想和追求,聚集於這塊小島,共同度過了難忘的青春歲月,結下了親如手足的同學情,後因信仰不同分道揚鑣,甚至決戰於刀光劍影的沙場,誰是誰非歷史自有公論,但黃埔的那段經歷相信令他們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