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陰間小雨一夜無眠,七點就起了床。出去走走,苗寨的清晨靜謐安適。偶而聽到幾聲狗叫,牛哞,還有鳥鳴,這一切是如此久違。清冽的空氣讓精神倍感清爽。小鎮西江只有幾個為數不多的單位,一條不足百米長的街道涵蓋了所有的內容:小學、酒廠、圖書館、敬老院、照相館、中國郵政及中國電信,還有農村信用社以及我們“下榻”的民族旅社。
慢慢走遍了所有,最令人感興趣的便是西江中學門前的小橋流水楊柳和香樟樹,操場與小河相互依偎,莘莘學子可以三三兩兩坐在河邊石階上讀書談天,水流潺潺,情趣盎然。
同行一伙終於全部收拾停當,大家便開始向苗寨腹地進發。
但見整個寨子座落在四面山上,層層疊疊,頗顯奇峻之勢。石板鋪就的羊腸小道從小街上一直蜿蜒著探到了每家每戶的門前。我們順石級而上,將自身也融入了苗寨。兩邊的吊腳樓均依坡勢而建,底部由鵝卵石壘成堅固的房基,這樣做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防潮。貴州大多數山區都是這般,房屋建在山坡上,而山生霧氣將房屋重重包裹。座座苗屋如空中樓閣一般懸在半山及山尖。爬到頂,累得個個出氣不勻,口中直噴白氣。旋而發現,許多房頂由樹皮鋪設,久經雨霧浸潤,遍生青苔。這種房頂下一般是牲畜喂養的地方。人所住的房間屋頂仍由灰瓦鋪設。家家戶戶房子都為木頭所起,都有至少一個陽台,造型非常合理。
進到了位普通的人家,大家伙觀看老奶奶如何把線用專門的器具分成幾股線頭。她背著七個月大的重孫子,坐在飯廳的火爐邊,一心一意地分繡花線。五個小竹棍,一頭拴著線,另一頭是滾軸,一大捆原線則吊在上方,這樣分出來的線是為了刺繡中許多精細圖案的運用,苗繡在少數民族工藝品中屬上乘是不爭的事實。飯廳房梁上掛滿了紅辣椒串、苞谷棒及紅薯。昏黃的燈光下,老奶奶布滿歲月滄桑的臉尤顯慈祥與耐讀。我深陷這屋中的溫暖與神秘不能自拔,好想弄清這皺紋裡深藏的一切,老奶奶是怎樣走過了這歲月的溝壑直到今天?
村長家與老奶奶是親家,他家裡還算殷實。村長家的爺爺有兩杆老獵槍,長長的槍管,沉重無比,他自豪地說:“上邊下來拍電視,專門要我穿上服裝,扛上進林子裡打獵,多哩!”他的小孫子孫女們才四五歲就學會了怎樣捕鳥,真是繼承傳統啊!老爺爺現已不打獵,在家裡鑿刻木梳。那是用各種模具在已經成型的木梳上鑿出各種花紋,多表現自然中的花鳥魚蟲,很是精致。苗族已婚女子日常裝束則為盤頭帶花,在發髻後面插一把木梳,以示年齡身份。梳子多為月牙狀,也有蝴蝶狀、牛角狀、豎琴狀,質樸美麗,非常有特色。
村長老伴找出了一套又一套節日的盛裝以及銀飾給同行的女伴們穿戴,楊靜穿上很是好看,惹得眾人一個個都跟她合影留念。我們打趣說:如果楊靜就這樣在苗族節日上出現,一定半路就讓人搶了去。
吃飯了,我們圍著火爐就坐。在苗家,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內容,酒是自家所釀米酒,酒味清冽爽口,毫不辣口,一碗碗喝下度渾然不覺困難,可是很快就紅暈升起,頭發昏。家裡的大兒媳婦承擔了家長的職責,頻頻招呼大家舉杯,酒量之大,讓我們咋舌。席間爺爺用苗語為大家唱了一首迎賓歌,過後由他侄孫為我們作了翻譯,意為歡迎我們這些遠來的客人,祝我們身體健康,笑口常開。我們雖然聽不懂,但從神態也可看得出來對我們的歡迎和尊敬。
大家歡歡喜喜吃完了這餐飯,酒也過了不止五巡,歪歪倒倒要出門時,大兒媳婦拎著一個大酒壺站在門口,原來還有一道"攔門酒"!這更是非喝不可,說也沒用,喝了吧!喝完了,書記附在我耳邊大聲說道:"我們這裡的酒度數低,不醉人,只有三十八度!"天哪,這還叫度數低,真要拿高度酒來,那還了得?!出得門來,大家一致決定要拍個大團結,於是,鎂光燈便留下了苗人熱情的笑容和我們紅紅的臉上泛著的傻笑。一路唱著歌兒下了山,引得眾鄉親對我們容忍地微笑。
立馬背上行囊再驅車坐回雷山縣,我們下一步就要趕往榕江,那裡是侗族聚居地。
從雷山縣到榕江縣,近五個小時的路程,司機開得好快。這崎嶇的山路上,彎多彎急,更恐怖的是貴州山裡那沒完沒了的霧,從山腳一直升到山頂,三米以外就已經不辨東西,真怕司機一失足成千古恨。也虧得司機藝高人膽大,終於在晚上十一點把我們平安送到了榕江賓館。不過,車上已經有幾位女士受不了暈車而被放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