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沒有課,再加上周末,每周三天的休假常常讓我犯愁去哪裡消磨。偶然在朝鮮日報上看到一篇首爾人如何度假的文章,文中提到沿清溪川步行是家庭娛樂的好方式,於是決定像真正的韓國人一樣度過一個周末。前一天仔細研究了地圖,計劃從起點清溪廣場出發,步行至東大門市場逛街和吃飯,再步行回來,全程往返約十公裡。據書中介紹,清溪川是穿過首爾市中心的一條河流,經過市政府的整治成為一處景點,市民散步的好去處,估計和深圳的紅樹林相類似,權當是一次暴走吧。一覺醒來已是十點,早早出發的計劃泡了湯,來到韓國不知為什麼,生物鐘混亂的不得了,睡懶覺成了習慣。往首爾方向的地鐵裡擠滿了人,雖然車廂裡老人專座還有空位,但沒有一個年輕人去坐,大家都自覺站著。在市廳站下車,先就近到首爾市政府廣場看看,那裡正舉辦活動,有不少的孩子們在玩耍,拍了個可愛的小美女(大美女不敢亂拍)。轉個彎走幾步就看到清溪廣場,一條模擬的涓涓細流從廣場中流過,融入人造瀑布,清溪川就從這裡開始,綿延數公裡,兩邊的高樓林立,形成了一道建築走廊,看起來倒也蔚為壯觀。水池旁邊一個韓國大叔正給一對外國人拍照,我趕快接上去拍一張,一事不煩二主了。清溪川的河道比地面低幾米,從坡道走下去,可以到達水邊的人行步道,河水清澈見底,隨著河道的變化時緩時急。水底是巨大的青石與砂土,間或可見大大小小的游魚出沒。步道的兩邊模擬原始的生態,生長著茂盛的蘆花與雜草,高高的河岸遮擋住了水泥森林,有夾帶著水氣的習習涼風掠過,真是個散步的好地方。有帶著出孩子的年輕父母、有結伴而行的老兩口、有祖孫三代的大家庭、有年輕的情侶、有吵鬧的中學生、也有我這樣的單身行者,游人如織,但並不摩肩接踵。沿著河邊不緊不慢的走,聽嘩嘩的水聲,嗅蘆花的清香,享受秋日的暖陽。清溪川的沿途共有22座大大小小的橋梁,游人幾乎每隔兩三百米就要從橋下穿過。每座橋都沿用歷史上的老名字,其中一座保留了古橋的大石梁結構,巨大的石柱可以看出久遠的歷史,一位講解員大叔正在激情講述,引起游人的熱烈鼓掌。橋洞的下面都充分利用了起來,有的借助橋洞的蔭庇建成了駐足休息的地方,有的在水面上修起踏步,變成了游戲場,最絕的是一座大橋下面布置成了一個展覽廳,橋墩與牆壁上掛著清溪川歷史沿革的圖片,游人走到這裡累了,正好看一下展覽。真是物盡其用啊!水流平緩處時而有幾群鴨子,引得老老少少都駐足圍觀,孩子們則更是叫著笑著拋灑食物,要是女兒在這裡,一定也要裹足不前了。到了計劃中的目的地東大門時,只用了一個小時,意猶未盡,於是決定一鼓作氣走到終點的楊柳濕地,全長也才不到六公裡啊。一路上按圖索驥,看了清溪川八景,最奇怪的是有一景叫做“存置橋腳”,河道中間三個醜陋而巨大的廢棄橋墩,不解何意。步行近三個小時,走完了清溪川,盡頭是一片保留原始風貌的河灘濕地,大片的蘆葦,成群的鴨子,人行步道也改成綠色的自行車騎行道。看地圖,附近有一個清溪川文化館,正好進去休息一下。文化館內十分清靜,並有多種文字的說明書。原來這裡展覽的是清溪川的改造歷史。清溪川,是首爾作為首都時就存在的河流,發源於北岳山,穿過首爾的市中心,數百年來一直與首爾的生活密切相關,曾經是市民休息游玩的地方,後來又成為城市的下水道,承擔著排放垃圾污水的功能,看上世紀初的照片,河道兩邊破敗不堪,污水橫流,時有泛濫,堪比中國的龍須溝。朝鮮戰爭後,經近20年的建設,沿清溪川的河道上方建成橫貫首爾的高架道路,成為交通的主要干道。而清溪川本身也就成了徹底的城市下水道,覆蓋在水泥板下了。橋上車流如織,橋下是雜亂的建築與密集的小商販。一副典型的發展中的都市景像,與廣州的石屎森林相比不遑多讓。2002年,首爾市政府決定恢復清溪川的本來面貌,只用了兩個月就拆毀了高架路,讓清溪川重見天日。工程歷時兩年多基本形成現在的樣子,八景之一的棄橋墩就是拆毀高架橋時特意保留下來的,以讓後人還能想像到清溪川今昔的變遷。仔仔細細地看完了展覽,心中不勝感慨。一條河的變化如此生動的描述了一個城市的成長與發展,由休憩場而排污溝而下水道而高架橋,最後重歸於休憩場,這樣一個輪回是否也驗證了人類發展觀的自然回歸呢?鄰國曾經走過的道路我們正在走,別人已經犯過的錯誤我們還在犯且變本加厲。習慣了仁川清潔的空氣,才感覺到深圳的污染有多嚴重。這個展覽我想對中國人的震撼會尤其巨大。韓國式的周末,暴走清溪川,有美好的印像,也有深刻的反思,確是不虛此行了。

(清溪川)

(清溪川)

(川邊演出)

(頗有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