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前幾周連綿不斷的陰雨下的讓人心煩,這周天氣開始放晴,和煦的微風提醒我,又到了出游的季節了,所以周末我和朋友便迫不待地奔向浙北的幾個江南小鎮-烏鎮、西塘和南潯了。臨行前到驢壇和攜程查閱了相關的帖子,設計了上海-烏鎮-南潯-西塘的線路,周六一早,我帶上我BIGPACK50+10升的10升外掛背包趕到徐家彙汽車站,乘7:40到嘉興的大巴出發了,出了上海進入浙江,便看到路邊滿山遍野的油菜花都開了,濃濃的金黃好像在梵高的畫中一樣。
9:10到了嘉興,正好買上9:50到烏鎮的中巴票,很順利地去往烏鎮,在到嘉興和到烏鎮的車上,我們基本上沒有看到有什麼像我們一樣的游客,心中不禁暗暗竊喜:大概出游大軍還沒有從冬眠中蘇醒吧。
50分鐘到了烏鎮,走不了多遠,穿過一座牌坊,我們便來到烏鎮風景區,眼前的景像讓我大吃一驚。烏鎮裡好像趕集一樣,人潮洶湧如過江之鯽,簡直和周末的淮海路有一比。各路導游提著小喇叭大聲喊著:“蕪湖的朋友請這邊來,”“中山238團到這裡集合”,“哎我說南通團待會再買東西!”看到這番景像,不禁感嘆烏鎮真的成了一個“成熟”的旅游區了,雖然自助來游的不多,但是各旅行社早已把烏鎮宣傳的滿世界都知道了。現在我也得硬著頭皮往裡進了。
因為怕錯過了好景點,我們買了45塊的聯票。看了看烏鎮的介紹,原來烏鎮景區主要集中在一條河岸兩側,河岸上綿延著上百座明清的老宅。一座主橋把老宅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邊的“東柵”主要是名人故居、展覽館;西邊的“西柵”主要是酒肆茶房。
在東柵小巷人潮擁擠的游客中穿梭,我卻在想,若是在無人的煙雨迷蒙時分,這小巷會不會有杏花的叫賣聲呢?然而東柵實在是太擁擠了,我雖然盡量的詩意地幻想,卻也只得匆匆看過茅盾的故居和木雕館、染房館,衝出小巷撤到旁邊的河岸區。走上一座小橋,畫中的烏鎮才向我展開,河的一邊是錯落有致的古宅,河的另一邊,綿延著幾百米長的廊棚,隨著河岸彎曲延伸,若在煙雨迷蒙時,沿河漫步決不會淋濕。河上每隔幾十米便有一座小橋,河中不時搖過古老的烏蓬船,從小橋下輕輕巧巧地劃過。
我的心情不禁也好了起來,離開東柵,向西柵走去,在修貞觀前的大戲台上,正在鑼鼓喧天的上演著烏鎮的地方戲,好像是在演新郎入洞房的滑稽戲。再往前走,又被另外的一陣鑼鼓吸引了,原來是一個宅子裡在上演皮影戲。幾個老人正在努力地敲著鑼鼓,中間有個老人手持皮影舞動著,昏黃的燈影下,幕布上的武松正很努力地打著老虎,燈光映襯著老人,老人神情很專注。我想起“活著”裡葛優演的福貴也是這麼專注地舞動皮影。一場皮影結束,圍觀的人群散去,有些游客和老人聊天,原來老人從16歲學習皮影,現在已是70多歲,他手中的皮影也舞動了50多年了。我忽然想起,余華也是嘉興人啊,他筆下那個命運不幸而堅強“活著”的福貴是不是也有這些老人的影子呢?看著皮影箱裡泛黃的皮影道具,我想到麗江的宣科說過,麗江古樂這種文化瑰寶現在只是在靠著一些7、80的納西老人在支撐,但在這個江南小鎮,這些舞動著皮影的老人何嘗不是在孤獨地努力地支撐著另一項民族瑰寶,即使那部“活著“獲了嘎那大獎也不能改變這項藝術慢慢消亡的命運。
下午2:30離開烏鎮,在烏鎮前的路上搭上從桐鄉去南潯的中巴,1小時後便到了南潯。我第一次聽說南潯還是在“鹿鼎記“的第一回中,莊廷瓏案讓雙兒家敗人亡,才引出陳近南出場。所以知道南潯靠近太湖可以天天捕魚捉蝦,還有好吃的粽子出產。
南潯的景點很分散,大體分為南北兩區。南邊集中有文園、藏書樓、小蓮莊、張石銘古宅和古鎮。北邊集中有張靜江故居和百間樓。我們先坐三輪到了南部景區,買了聯票進了文園,說實話文園就是一個小公園,還不如長風公園好,但是裡面的南潯名人廊讓我知道原來南潯真是臥虎藏龍之地。上到民國元老張靜江,下到現在的科技部長朱麗蘭,還有那個寫報告文學的徐遲、復旦的歷史地理學大師葛劍雄。文園裡竟然有一個仿造的天安門城樓,真是土的可以。
文園旁邊就是藏書樓,裡面兜了一圈,真是沒勁,原不及寧波的天一閣。下一站是張石銘的古宅,到了門口已經4:30了,看門的阿姨說“馬上要關門了,裡面都沒人了,你們還進啊?”我們只得求阿姨讓我們在看看,阿姨倒非常熱情的把一間間關掉的房間又重新打開。古宅很深,院牆特別的高,宅子裡靜悄悄的只有我們3個人,走在古宅深深的夾道裡,腳下的石板路傳出“達達”的回音,在這空宅裡回蕩,我們則聽著阿姨介紹這宅子的歷史,好像又回到百年前。這座宅子的主人曾經留學法國,回國後便在故鄉造了這座宅子。這所宅子中西合璧,前面的廳堂是中式的,大匾額、八仙桌、太師椅。後面的廳堂則是西式的,屋頂上巨大的吊燈、牆上的壁爐和法國的油畫,前後文化反差極大。後面有個很大的舞廳,地上全是法國進口的瓷磚,至今仍然完好。回想百年前主人在此召集南潯的上流人士開舞會,真是好不風光。前廳和後廳的天井四周有雕花的鏤窗,窗上是綠色的芭蕉造型,但是奇怪的是每個芭蕉葉上都有些圓的小洞。阿姨解釋說以前這些小洞裡安的是綠寶石,代表雨點的意思,整幅圖便是“雨打芭蕉”,可惜後來綠寶石都被敲走了。
出來古宅,回到陽光裡,我好像從歷史裡回到了現實。慢慢再往前走,迎面是一條小河,同烏鎮一樣,河兩岸都是一些老宅子,這就是古南潯鎮了,但不同的是這些宅子裡現在還都有住戶,正是太陽落山之時,許多人家在河邊洗著衣服,河岸上的燈籠也開始一盞盞的亮了起來,看完後我們也找地方FB去了。
在南潯住了一晚,第二天8:00就趕到了小蓮莊,看門的剛剛把門打開,又是我們獨自在裡面享受。不過去過蘇州的人肯定對小蓮莊沒什麼很好的評價,就是一個江南園林,還不如去看拙政園。接著我們坐三輪去北區景點,路上經過南潯鎮史館,順便進去瞄了一眼。只對那個莊廷櫳案的介紹比較有興趣。案子的大概和鹿鼎記裡寫的差不多,只不過那個告密的吳之榮的下場卻不是被韋小寶給宰了,相反他吞沒了大部分莊家的財產,後來還當上了相當於最高檢察院副檢察長的官,真是好人沒好報啊!
到了北區的張靜江故居,故居本身並沒有什麼特色,倒是張靜江其人的生平很有意思。這人本是大清朝駐英參贊,在輪船上和孫中山聊了一會,便立即投身革命,而且因為他是個大富翁,所以孫中山經常對他PMP,稱他是“革命聖人”。看看他的生平,好像也沒做過什麼大事,倒是和國民黨的大員經常有書信來往,而且給他寫信的大部分是厚著臉皮來要錢的,比如有馮玉祥、蔣介石等等。此公30年代就移民美國了,不知是不是受不了這些革命同志的白拿白要了:)。
離開張靜江故居時,第一批打小旗的才剛剛到,我們則已經玩完撤退了。南潯沒有直接到西塘的車,我們先坐車1小時到嘉興,10:30到了嘉興,嘉興到西塘的票賣完了,我們只有先買了到嘉善的票,快到嘉善時,我們在路口坐上嘉善到西塘的中巴,順利的到了西塘。到西塘已是12:00,我們趕緊找地方填飽肚子。找到驢壇網友推薦的“錢塘人家“,果然是個好地方,它緊挨著兩座小橋,坐在窗邊就看到脈脈的流水。給我印像最好的菜是它的荷葉粉蒸肉,打開荷葉,肉裡還有荷葉的清香。
吸取了烏鎮和南潯的經驗,我們沒有買聯票,只是隨著河岸隨性的走,西塘的游人倒是比烏鎮少多了,但是來玩的80%都是上海人,聽到的全是滬語,好像是走在上海的小街上一樣。我們順著河岸邊走邊看景,我看到有個小宅子門前寫著“姚宅”,一個中年男子在賣票,看看這房子外觀一般,正准備走,那男子一邊賣票一邊吆喝:“來看看西塘特色古宅啊,攜程網和旅游論壇都有介紹啊”,我聽了差點笑了,不知驢壇哪位DX寫到過這個宅子,也被他拿來做廣告了。但就衝著他還知道驢壇,我也花了3塊錢進去看了一把。宅子還算古老,裡面的女主人熱情的給我們介紹了古代人的生活習慣,古代小姐連樓都不能下,要從2樓窗戶裡用繩子放下一個食盒到廚房,裝好食品後再吊上去,真不知是不是真的。
由於已經看了兩個江南古鎮了,我們對西塘的小橋流水已經沒有太多感覺了,下午2:00結束了這次浙北之行,打道回府去也。
建議:由於本以為南潯沒有到上海的車,我們安排的路線是上海-烏鎮-南潯-西塘-上海。但是到南潯我們發現去上海的中巴很多。所以我建議要周末玩浙北3古鎮,最好是從近到遠安排:上海-西塘-烏鎮-南潯-上海。在烏鎮住一晚上(南潯夜色不怎麼樣)。
3個古鎮中我感覺烏鎮最好,其次南潯,再次西塘。
3個古鎮都有售聯票,但我強烈建議不要買聯票,聯票雖然把景點全包進去,但是實在有些不值一看。所以還是買單票為妙。
烏鎮的景點好的有:茅盾故居,翰林第。(其他什麼錢幣展、木雕展都是騙人)
南潯:張石銘古宅、張靜江故居。(古鎮和百間樓都不要錢,其他就算了吧)
西塘:什麼票都不用買,就沿河欣賞即可。
路線:上海到烏鎮、西塘都要先到嘉興轉。上海-嘉興西站早上7:40徐家彙;7:10恆豐路。晚上最後一班是17:40徐家彙。路上1.5小時。
嘉興西站-烏鎮早上9:50,下午13:40。路上50分鐘。如果趕不上就坐嘉興西站-桐鄉的中巴,15分鐘一班,桐鄉再到烏鎮。
嘉興北站-西塘每60分鐘一班(從上海來要從西站先打的到北站)。如果不想等,可坐嘉興北站-嘉善的中巴,15分鐘一班,路上40分鐘。快到嘉善時在往西塘的路口下車,路口處5分鐘一班嘉善-西塘中巴,路上20分鐘。
烏鎮-南潯需在烏鎮前的大路上攔桐鄉-烏鎮的中巴,如果有交警就往西走些過了大橋再攔。路上1小時。
南潯-嘉興車多的很,路上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