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鄰居多是發達城市,一些往日的小城,現今更是不得了。火車提速,使得上海與它們的交流更方便了。到以對外經濟發達聞名遐邇的昆山,半小時內可以實現,比乘市內公交還快。說真的,當看到昆山火車站滾滾的出站人流時,還真有點吃驚,這場面,大城市也不過如此。昆山一天中到站客列已達到四十余次,你可以想像,一天裡有多少旅客進出昆山站。據說,長途汽車的班次和乘客也非常多。這可以從中體會到昆山的活力。二十年前,昆山可沒這招勢。當時,縣城離火車站好像還間隔著農田,遠遠還能看到城裡那座並不高窕的小山。現在,城市長高了,火車上看去,除了大片高房子,啥也看不到。
昆山火車站廣場並不漂亮,廣場上還搭著臨時候車棚。周圍雜亂地開著商店和飯店,西側是公交車站。由於忙忙碌碌的昆山人只顧經濟活動,一時疏忽,廣場上沒有設置方便外來旅客的市區交通指示圖,讓初來者不得不到處打聽交通地理。還好,我被好心人告知,乘1路可以到亭林公園。啊,亭林公園 ,不就是昆山的主要名勝地嗎?於是,乘1路車開始了昆山之旅。
車票價格與上海一樣,普通車一元,空調車二元。沿人民路向北,過一橋,拐一彎,順亭林路北進,到亭林公園站下。一路上商店林立,我以為這就是昆山的市中心商業區部分了。在街口西點食品店買了些打折糕餅後,信步向馬路對面的亭林公園走去。
公園前是一小廣場,大門古色古香,門前有漂亮的照壁,氣派不凡。滿園蔥翠,那座玉峰似乎就在眼前。花20元購票進園,才知離山尚有一二百米,因為徒崤兀立,給人以近在咫尺的感覺。山腳下,有顧炎武紀念館和昆石館,另有昆曲博物館。離大門不遠有瓊花園,每年5月開花,是昆山一絕,三寶之一。(另二寶是並蒂蓮和昆石。)出乎意料,瓊花竟是喬木,園內估計栽有數十株,枝葉繁茂,常綠闊葉。(有識者謂其並非真正瓊花樹,而是忍冬科的“聚八仙”,每枝四面各生兩朵小花,潔白芬芳,但亦為名貴花木。)旁邊畫廊裡有照片展出,照片上一樹花朵,果然花枝招展!據說鮮花盛開之日,昆山人像過節一樣來此賞花。昆山人還獨出心裁地將廣玉蘭與之種在一起,“取古詩‘玉環飛燕原相敵之意,將飛燕迎春式的玉蘭花比作漢代美女趙飛燕,而將八朵一環、環環相連的瓊花比作唐代美女楊玉環。兩種花幾乎同時盛開,讓人既能欣賞名花風采,又能聯想美女豐姿”。而蓮池中之並蒂蓮,傳是元代詩人顧阿瑛手植,原產陽澄湖正儀鎮東亭,至今6百余年。能保留至今,亦是奇跡。
顧炎武紀念館外形古樸端莊,歇山式,粉牆黛瓦。內陳列著顧的生平事跡和著作,也有古昆山的地圖和模型。顧炎武,號亭林先生,一度化名蔣山佣。明末文學家,昆山的抗清志士。與歸莊並稱“歸奇顧怪”。其著述頗多,地理、歷史、哲學、經學、音韻學都有所成就,名作為《日知錄》、《肇域志》。其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千古錚錚名言。抗清失敗後,顧流亡華北,作地理及經濟探討,暗中為復明鬥爭准備。凡社會風俗、民生利弊,必親歷體察;地理考證,重視實地調查。《天下郡國利弊書》為清初有關經濟、地理的名篇。顧的經世致用,富民為先的學說,比之同時代百無一用的腐酸的八股書生們,確是光彩照人。難怪昆山人以有顧炎武這樣的先輩為榮。
顧公祠,是紀念明朝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元老顧鼎臣而建。其發起建築昆山磚城,昆山人憑城擊退倭寇進犯。受到人民的愛戴。
昆石館展出的是多彩山石,均采自眼前玉峰。據說,白如雪、黃如玉、晶瑩剔透、純潔美麗的山石由於千百年的采掘,已難覓蹤影。不然,游人到此,拾幾顆美石,倒也風雅有趣。可惜,今日連出錢也難買昆石了。除非上山時運氣好,巧遇仙機。公園的東側倒是有兩個亭子,東面亭中展示著名曰“春雲出岫”、西面亭中陳列著號曰“秋水橫波”的兩塊大昆石,供游人贊賞。
昆曲博物館,通過陳列的實物和音像資料,反映古老的昆曲在昆山的誕生和發展史。原來,昆山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產生地!這是夠昆山人驕傲千秋的。京劇和眾多戲曲實際上多是繼承了昆曲而來的,所謂蘇白,最正宗的就該是昆山話。京劇文戲的動作行頭,與古老的昆曲基本無異。昆曲,可稱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湯顯祖的《牡丹亭》是古代戲劇的偉大代表作,也是昆曲的經典劇目。
昆曲博物館北有石牌樓,上書“玉峰”,乃上山之門也。旁有小潭,有龍泉之稱的山溪叮咚流入,聲音悅耳。雀鳥飛,彩蝶舞,山花爛漫,樹木幽深,曲徑拾級而上,美景撲面而來。玉峰不高,僅80米耳,但山不在高,有景則怡人。如此高度,倒成全許多爬不動大山的人士(包括筆者)“登頂”的欲望。山坡很徒,但爬爬歇歇,倒也不消半個時辰,居然上了峰頂。山的東麓又稱文筆峰,為名勝之處。宋代衛涇中狀元後,曾於峰上豎一石筆以資紀念。有妙峰塔,磚石砌成,小巧玲瓏;西面有抱玉古洞,整潔清爽,頗有神仙氣像;山頂中部,巨石之間有玉泉古井,為宋人開鑿,據說有30丈深!真為古人執著的精神嘆息。巨石之上築有“一覽亭”,為閱覽昆山全城之勝地。呵呵!東望鹿城(昆山之別稱),高樓林立,現代化景像一覽無際,是政府所在地和新昆山的經濟文化中心;南面是昆山老城區,熱鬧的商業區;北,是新建連綿不絕的住宅區。昆山現在已不是過去的小縣城,起碼也算得上是個中等工商業城市。就其GDP而言,恐怕有些大城市也難望其項背。難怪眾多台商和許多內地人士紛紛移居昆山創業。覽畢昆山全景,順後山公路下山。山北全是竹林,幽森靜肅。山腳下,是原來城北的護城河。古昆山城居然把玉峰包含在城內。聽游客講,山腳東北部還有一個名為“遂園”的園林。後悔沒好好記住大門口的游覽圖,漏了此景點。
順山腳公路繞向西南湖景區,回頭望山,另有一番景像。原來,此地為觀看玉峰最佳之處。端詳良久,不覺失聲贊嘆:“好一座山!”但見:
峭壁百丈,磷峋怪石露崢嶸;蒼松踡伏,蜿蜒紫藤賽青龍。有衝天氣勢,偏偏位據平川;無玉瑤天池,卻掛瀑布懸崖邊。清晨日出,空山鳥語予過客神清氣爽;黃昏星稀,古剎鐘聲引游子思鄉心緒。平疇一百裡,唯我獨尊; 上下三千年,文澤四方。
有道是玉峰周邊,再無一山。說其是山,小得可以置身公園;說其像假山,卻有容量海納百景。
山南坡有華藏古剎,而園外靠馬路另有新擴建之華藏寺,端的是金碧輝煌,香煙氤氳,梵音繚繞,一派莊嚴佛國世界。據歷史記載,昆山在南梁時有慧聚寺,號稱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可惜古慧聚寺早已不復存在。
出亭林園大門,順亭林路南行裡許,有仿古樓閣,這就是蘇南大名鼎鼎的熝灶館(熝字讀奧,許多人不識熝字,都誤寫為奧灶館,將錯就錯,現在幾乎都公認通用了)。最初,我聽到的是一個童話般的傳說: 過去老店裡的一口大鐵鍋中,保留使用著百年老湯。用這湯煮出的菜殽面點,鮮美無比。所以是獨此一家,再無可比。但在市場經濟發達的昆山,偏偏另有店家不買熝灶館的賬,同樣賣著熝灶面。現今昆山人貨比三家地品味熝灶面,居然認為熝灶館的面點處於下風,比其好吃的熝灶面要到熝灶館南隔壁柴王弄裡的糊塗酒樓去品賞。還說中山路上的天香館、人民路昆山賓館附近的鹿城飯店的面點,都比熝灶館好吃。看來現今的外地客得學學本地人,否則沒吃到第一美味卻對人吹牛,豈不自欺欺人?但正宗經典到底屬誰,卻頗費思量。熝灶面來歷傳說挺多:一曰喜歡到處抖露“文采”的乾隆老兒,下江南冶游時吃了俚稱污糟面的紅油爆魚面,滿頭冒汗、迭打飽嗝之後,嫌“污糟”不雅,欽定“熝灶”為名;一曰從前的顏復興面館又小又舊,生意特好,遭同行妒忌,蔑稱紅油面為齷齪面。一秀才打抱不平,利用諧音定名“熝灶”,不徑而走;一曰有小面館老板娘陳秀英老眼昏花,在黑暗的廚房用錯佐料,看起來污糟不堪,不期恰好配成美味,一舉成名;此外,還有種種傳說五花八門。據食界“老克勒”(上海人對懂經人士的稱呼)之考證,熝灶面事實上遍及蘇南各城鎮,正宗源流卻來自昆山的周市(靠近太倉市)。據為品得熝灶面真味而追尋到周市的饞蟲介紹,該處已在幾年前決然擯棄現今長得太肥的鴨子,熝之以瘦肉居多的白鵝。看來,周市又領先了一步。昆山市面上熝灶面的“澆頭”現有四樣:鴨子、大排骨、爆魚、牛肉。誰熝燒得最“入味”,當然可以攬走顧客。呵呵,客官,你倒是想去哪家?
附帶談談熝灶面的色、香、味。比較老牌傳統的當屬熝鴨面和紅油爆魚面。
正宗熝鴨面,應該是高湯白白淳淳,面上橫臥一只碩大熝鴨腿,為加入中草藥秘方腌制、烹燒。嚼之細嫩香酥,別有熝鴨之風味。鴨肉不得太肥。
紅油爆魚面,必須三熱二重:熱碗、熱魚、熱面。重紅油、重青(青蒜葉)。魚要青魚為最佳。魚塊熝制爆好要保持溫度。碗要浸放在開水裡,撈出,趁熱將湯面盛入,加入青蒜葉,爆魚塊,澆上爆魚的紅油,端上饗客。湯為魚的其它部分與輔料熬成,鮮美無比。
當然,面條必須細、有韌勁,不易漲爛。
由熝灶面不禁使人想到一個特色產業發展的問題。近年來,蘇州的吳鴻興等點心店紛紛在外地開出分號,在上海已頗有市場份額。而像熝灶面、熝鵝、熝鴨等等,不消說,富有創造力的昆山人很容易也能夠打出品牌,形成規模,占有自己的一份江山。但,必須建立自己的標准化概念、商標概念。否則,很可能會遭受太倉肉松和太倉糟油的命運。
亭林路是高級服裝街,一路盡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服裝店。店家裝飾考究,寬敞漂亮,現代氣派十足。而人民路則百貨齊全,集中了大商店、大銀行。人民路兩旁還留著東西走向的昆山的“老街”,飲食店大多在老街上。當然,老街不是古街,你沒必要去“探古”。昆山的新市區及行政中心在城東,高樓多建在那裡,道路寬闊,綠化好,環景優美,人口密度要比老城區低。昆山話與蘇州話接近,但你在市區已難得聽到。二十年來,百萬外地移民和打工者湧入昆山,普通話已成流行語。
近年,昆山的旅游業蓬勃興起,重點卻在郊區的古鎮。 多數外地游客不知昆山有亭林園卻知道有周莊,那是因為陳逸飛的一幅油畫《水鄉》激活了周莊。看著周莊大發旅游財的周圍鎮子哪裡忍耐得住?於是錦溪(過去喚作陳墓)、千燈紛紛跟進,居然個個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江南昆山水鄉的模樣。沒有名山大川的昆山欣然把小橋流水做了商標,倒也搞得轟轟烈烈。關於昆山水鄉,容筆者留待下次再作一游吧。
下午四時過,乘無錫始發的一班火車回滬,車上空位極多。(該車次主要上客站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