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不掛紅燈籠——與設計對話之一
博主:景行枯轉貼自《吟走景行枯》http://***/jingxingku
每次看到祖國大地上幾乎所有古鎮滿掛著義烏市場批發而來的紅燈籠時,眼中卻沒有一絲對比強烈的美感,讀到的只是雷同的媚俗,充斥了廉價的審美。烏鎮西柵緊鄰京杭大運河,往縱深西行,可以看到西柵老街盡頭古老運河幾成直角的大彎,河畔白蓮塔一柱擎天,河面上蜿蜒的隊隊拖船,不時發出漸行漸遠的汽笛聲。登塔遠眺,運河江浙兩岸農田豐茂,垂柳依依,波光漣漪,恰似一條黃金水道。
西柵是中國古鎮中罕有的島式區域,保護區內由十二個小島組成,河道縱橫相圍,七十二座古橋串成澤國水鎮。其中最西端有兩塊最大的島地,即大環湖島和小環湖島,面積分別約1800畝和100畝左右,兩島皆四面環水,大運河就從島北側流過。以前兩島有一簡易公路橫臥,八十年代島間還建了一水泥公路橋。西柵保護後拆除了水泥橋,搬遷了小環湖島上的現代農民建房,整修了島東南側沿街的歷史建築。
規劃中位於西柵老街末端的小環湖島是娛樂餐飲區。
不可否認,從麗江到陽朔,從新天地到南京總統府的1912,大凡到歷史街區的人們,在流連眼前古樸景色的視覺享受後,幾乎都想就地搜尋具現代生活像征的咖啡館、酒吧、茶座,或其它充滿小資浪漫情調的消遣場所,以打發飽覽歷史滄桑後疲憊的心情時光,而紅燈籠逐漸成了其標志性的符號。
我把這類現像稱之為“古鎮的紅燈籠情結”。古鎮本沒有到處掛紅燈籠的傳統風俗,只是有人覺得傳統建築的沉穩和內斂,尚不能滿足現代人目光和鏡頭中獵奇的渴望與衝動,紅燈籠便成為提升感官的興奮的佐料,如同清淡鱸魚上刺激視覺和味覺的剁椒。
大多來古鎮休閑和觀光的人們,內心總隱約著反差對比的期待。一方面期望看到古樸原始的景色乃至早已去逝去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內心卻希冀在傳統的農耕一元生活方式中,享受咖啡飄香,軟樂綿綿的工業文明現代生活。
撩開我們的內心,發現生活在風景中與觀賞風景有著不同的心情和期待。
在游客鏡頭的美感下,一幢傾斜欲倒的老屋在夕照樹影的河邊,是一首詩的美麗,但游客眼中的風景透不出老房內生活的急促。
江南的建築是磚木結構,除大廳華屋外,大多民居占地局促、室內空間狹小,坡頂結構之下冬涼夏熱。記得兒時三伏夏天,總是要提上幾桶冰涼的井水潑在底屋,又用拖把將木樓板淋個透濕,以期待給漫長的炎熱之夜帶來一絲清涼。對所有至今住在老房子裡的人們來說,居住質量的提高遠比屋外裝飾紅燈籠更為迫切和實在。西柵的保護與開發,一個重要的理念是不僅管“皮”而且及“裡”,即不僅要修復歷史建築的外觀立面,更要徹底改善歷史建築內部設施,提升現代舒適生活的標准。在這個理念指導之下,西柵街區按照“老房子不僅給人看,更是給人住” 的目標,從污水處理、廚房、廁所、淋浴間改造,管道煤氣、寬帶、直飲水、電氣線路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改造入手,按照現代小區居住的標准,從根本上改善老房子的居住質量,這種“再利用”的保護方式在中國古鎮的保護中,烏鎮可算是第一個作了真正的嘗試。
作為一個歷史街區的游覽景區,當然不可回避地要考慮滿足現代社會游客的需求。在西柵的保護工程展開之時,經多次探討,我們決定將咖啡館、酒吧等現代娛樂場所集中布局在西柵老街盡頭的小環湖島區域。同時,強調所有咖啡店、酒吧及餐飲概念店的主入口必須放在老街背後,並不得張揚。這種做法雖屬無奈,但至少可以讓這些表現強勢的現代消費符號光芒不再蓋過古鎮的靜謐優雅。
江南歷史街區的靈魂是樸素,粉牆黛瓦是平直的江南語言,蘊含了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紅燈籠是一個傳統景觀符號,但用多用濫,反削弱了這歷史街區的的厚重。“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鮮;千金之弩,不可以中鼷鼠。”紅燈籠如此,任何景觀建築設計都如此。在布局功能的同時,新舊對比、視覺焦點的形成,必須考慮是否構成對原有歷史街區氛圍的協調。
烏鎮,很少紅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