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黔眼開(2)侗鄉小黃

作者: 棠棠2004

導讀見黔眼開(2)侗鄉小黃 小黃,這個聽上去像人名的地名,在我為數不多的黔東南功課中,數次映入眼簾。小黃是深在山中,少人問津的一個去處,但就是這個去處,是侗族大歌的發源地,也是自詡為驢友的我,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一定要到達的目的地之一。 小黃距從江縣城只20幾公裡,可是一路上要開兩個多小時,盤旋向上的山路彎彎繞繞,先到高增鄉,再到小黃村。傳說 ...

見黔眼開(2)侗鄉小黃

小黃,這個聽上去像人名的地名,在我為數不多的黔東南功課中,數次映入眼簾。小黃是深在山中,少人問津的一個去處,但就是這個去處,是侗族大歌的發源地,也是自詡為驢友的我,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一定要到達的目的地之一。

小黃距從江縣城只20幾公裡,可是一路上要開兩個多小時,盤旋向上的山路彎彎繞繞,先到高增鄉,再到小黃村。傳說中高增有美女,小黃有大歌。可惜坐的是班車,只是途經高增,沒辦法驗證原生態的美女是什麼模樣,我估計和我們平常認為的美女肯定也是大有不同的了——畢竟生養美女的地方很重要,而美女存在的環境也很重要,車過高增時,感覺是個比較破舊的村落,所以對於美女的期望也是自然而然的熄滅了。

車子到了小黃,我們很狼狽地把自己所有的包拿下來,並不是因為包重所以狼狽,而是坐在後排的我們穿越層層人浪,翻過一台機器,在近乎無處下腳的小巴中終於連人帶包一起挪下來後感覺到的狼狽——車上的少數民族同胞都非常好心,幫我們遞包,主動讓出位置,當然那兩個一路上在用香煙熏我的兩位不算在其中。

下了車以後,一座高大的鼓樓出現在眼前,忙碌的人們正在建造一個木制的廊亭,很多人在上面敲敲打打,還有女人在搬運磚頭,近與遠都是木制結構的房子,來去的人穿著都是藍黑色有些發亮的衣裳……這些情景讓偶撲騰撲騰還沒緩過神的心,繼續發抖:我這是到了電影布景了嗎?

因為早就計劃在小黃住一晚,我們繼續發揚快速+不挑剔的找房方針,很快就在離下車地點五步之遙,離鼓樓不到十米的一處人家安頓好了,住了他家三樓的侗族木板房,10元一人。把包放好,站在陽台上眺望,下午的陽光灑在勞作的人們頭上,帶一點點昏黃的金色,安靜的閉塞的小黃,在離開許久後的今天想來,都不知該用什麼樣的詞彙形容你:說你貧窮落後,可孩子們臉上的燦爛笑容遠比我們多;說你異域風情與眾不同,可在你們眼中,我們才是闖入者;說你隱藏在大山之中,自給自足,可現代文明的色彩又時不時的能提醒我,這畢竟是21世紀,哪可能還有生存在上個世紀的民族?



結束遲疑的觀望,我和KK下樓去隨意地走走看看,在我們獵奇的眼光看來,這裡一切都是新鮮的,曬好的棉花,高高的糯米,放學後歡快的孩子們,還有屋門裡面因面龐瘦弱而顯得眼窩深陷的老人,想起行前在游記中看到的描述,似乎與眼前一般無二。那位旅友是三年前來的,而這一千個日月輪回的時光,沒有讓小黃有太多的改變,它依舊如此。

旅行是一場視覺、聽覺、嗅覺三重感官的體驗,盡管眼睛裡已經有了這麼多的內容,所以我們還是同時間聞到了燒著木柴的味道,想像著忙碌一天的主婦正架起鍋子,准備燒飯,耳邊傳來規律的咚咚聲,那是兩個女人面對面而坐,對著一匹布敲敲打打的聲音——這讓我很詩意地想起那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當然小黃並不是長安,也不可能有萬戶搗衣的壯觀,但是那聲音、那情境搭配得天衣無縫。

好了,煽情時段結束,有獎競猜時間到:請大家試著將以下幾樣東西聯系起來:植物、缸、衣服。好了已知條件只有這三個,請盡情發揮你的想像,移動用戶發送到2383(愛猜不猜),聯通用戶發送到3838(猜吧猜吧),小靈通和固定用戶可撥打聲訊電話到16833088(猜猜您發發)告訴我們您的答案。



嘿嘿在小黃的時候,我和KK也為此做過很多的設想,基本都能想到染色這個環節,但理解的還遠遠不夠透徹,回來之後又看了其他人的游記,這才搞明白,在此感謝lisa ms寫的《小黃村記》裡頭提供的正確答案:侗裝首先是用本地的一種植物根中提取的顏料上色,顏色主要是植物原色以深藍為主,將上色後的布料再放到盛滿蛋清的缽內浸泡數日,使蛋清充分滲透到布料的表裡面,在避風處陰干,隨後取出在平整的大青石上著力去皺,壓實,往返數次,直到衣料透亮平直,最後才是縫制。衣服制成後可以保暖,防潮甚至防水,而且也具防污的功能。用木炊敲打是為了著力去皺,而依照自古的風俗,但凡在此步驟未結束前,木棰是不能停的,這和最終服裝的使用壽命也有著直接關系。一旦縫衣制成穿上身後,在2-3年的時間裡是不會脫下換洗的,這恐怕是侗裝制作周期較長的主要緣故。


來侗寨怎能不聽侗歌,雖然幾百塊的表演我們是請不起的,但是誘惑三兩個小孩開個小型演唱會還是可以的吧。逛完了小黃,我和KK回到鼓樓前頭准備拉個小孩讓她給我們唱歌。事情當然進行得並不順利,倒不是沒有找到人,而是我們拉到的那個小姑娘有些扭捏,說這裡不好唱,太吵了之類雲雲,我們提議:可以去我們住的地方唱,離這也不遠,小姑娘也不願意。我本來也就不太有耐心,看她有點溫吞水的樣子,有點發急,幾乎已經放棄了。不過KK同學還是一口一個妹妹的在周旋,終於在我上樓去拿“誘惑物品”零食和頭花的時候,小妹妹終於答應給我們唱了,但是要去她家那裡。我們樂得跟她去看看,就跟在她後頭,見她招呼了另外三個小朋友,二女一男,加上她正好是三女一男的組合,讓我一不留神想到The Corrs。板凳坐好,相機備好,我們期待的侗歌就要開始了。由於都是侗語演唱,我們也聽太懂什麼,只是從很多的像聲詞和小姑娘的介紹當中知道,這首是《青蛙歌》,那首是《小羊謝歌》,雖然沒有侗族大歌四聲部、八聲部的復雜華麗,但是稚嫩的童聲一樣有如天籟。跟小朋友們的交談更是愉快,讓我真心的熱愛上這個民族,這個小姑娘後來告訴了我們她的名字:高銀仙,她說:這裡的小孩子打從小,會說話就會唱歌。讓我印像深刻的倒不是她這句話,而是她說這話時候的表情,那麼的理所應當和自然,還透露著小小的自信。問她歌曲都是誰教的,她告訴我們都是老師和媽媽教的。高銀仙和她的小朋友們都非常懂禮貌,當我們把禮物送給她們時,都會真誠地表示感謝,給她們回放剛才錄下的唱歌片段時間,都帶著好奇又害羞的表情,兀自笑個不停。看著她們我想我明白:世界上的確有種真心的快樂,是用錢買不來的。離開時我們答應把照片寄給她們,並留下了地址,也許很多年以後她們已經不記得我們了,但是照片會為她們記錄那一刻的快樂,我想她們會為收藏了自己的笑臉而高興的。回家後,我找了些侗歌來聽:《小米歌》、《正月立春歌》、《蟬之歌》、《山裡草莓》等等,這種無伴奏多聲部的人聲合音,真是有它無以倫比的神奇和美妙,由於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侗歌就是傳承這個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侗人雲“飯養身,歌養心”就是此意。告別了小姑娘以後,暮色漸深,我們的肚子也餓了,跟我們居住的14號歌堂的老板說想在這裡吃個飯,溝通了半天,決定吃:米粉、肉和荷包蛋。差點連肉也沒的吃,老板說是:好像殺豬的還沒推攤子出來。哎,在小黃能深刻感覺到人民幣也不是那麼好使的。後來總算殺豬的人出攤子了,可老板家做菜的手藝不敢恭維,雖然我很餓,可是吃完了米粉和荷包蛋,那個嘗過幾口的肉,我是一口都不想吃了。半飢半飽的上了樓,仰天長嘯這個長夜漫漫啊!確實很無聊,屋子裡昏暗的燈光,看不了書;不太穩定的電壓,讓我連手機的電都不敢充,剛過七點,這麼早就上床,生物鐘又不干。後來還是KK同學貢獻出她的PSP給我,看了部挺好看的電影《料理鼠王》,把我樂得不行,電影真好看。而KK同學借著昏暗的燈光繼續看她的哈七,兩個上海女人最終還是無法適應鄉村生活,不得不拿出城市裡那一套來消磨時光。看完電影我也有了睡意,迷迷糊糊剛睡著一會,突然感覺有人把我搖醒,KK很激動地說:“有人唱歌有人唱歌。”我純粹是下意識地趴在窗戶邊上,眼睛根本睜不開,看到鼓樓那裡有光,但一看就是燈光,絕不會是開了什麼火塘歌會的。但是歌聲在耳邊又千真萬確,於是只能抱著跟老蔣一樣“寧可錯殺三千,不能放走一個”的僥幸想法,匆匆穿衣下樓,循著聲音走過去,竟然發現聲音就來自我們住的那家的廚房!在定睛一看,確實有四個半大的侗家姑娘正在唱歌敬酒,桌子邊上坐著幾個中年委瑣男——這已經是我跟KK一路上心照不宣的名詞之一了。何謂“委瑣男”?不夠光明磊落,猥褻不堪的男人,而這樣的男人中又以中年委瑣男最為不堪。一路上看著他們拿著公款吃喝,專愛調戲年輕姑娘,表情那叫一個淫蕩。哎呀我都不愛繼續往下說了。偏偏這幫委瑣男們精力旺盛得要命,在我們老老實實回到房間後,還能聽見隔了三層還是兩層的他們,在扯著破嗓子跟著吼的聲音,真是噩夢啊噩夢。反正這一夜睡得不怎麼塌實,夜裡還能感覺有小冷風順著木板縫颼颼地吹進來。因為算好了早上的班車是9點,所以我們趁著離開前的一段空檔時間又去了趟小黃的學校。



學校過去不遠,走了兩三分鐘就到了,進門前發現很多小孩在吃面,就在學校旁邊的小賣部裡。進了門看見有幾十個學生在操場上活動,男生在玩球,女孩子們不知道在干嗎,壁壘分明的樣子。上課鈴響了,孩子們紛紛跑進教室。學校一共有四層樓,在小黃來說算是最好、最結實的一幢建築了。想起各個人家破舊的木板房,應該說孩子們能有這樣一個環境,還是幸運的,只是這裡只有小學,而沒有中學,六年紀畢業後他們就要坐幾個小時車到從江縣讀初中了,也可以說初中就是獨立生活的起點了。從一樓到四樓隨意走了走,能聽見孩子們讀書的聲音,似乎又不像讀書,不知道是不是在唱歌?聽語音語調也不像是漢語,呵呵,也許是在唱歌吧。樓層越高,年級越高。我們下來的時候從窗子裡偷看了眼一年級的小孩子,一個個小臉黑黑的,襯得牙齒雪白,個子都小小的,照我的形容:可愛的像個小蹦豆。看見裝束奇特的我們,好奇心的低年級小孩更是一窩蜂跑出教室,笑啊鬧啊,還朝著我們做鬼臉。有個班級好像老師還沒有來,所以孩子們都嘿嘿哈哈的玩鬧,全然不守規矩,果然學生到哪裡都一樣的,我們那時候也差不多哈哈!離開學校我們才開始尋覓我們的早飯,想想就吃孩子們早上吃的方便面吧。跟老板娘要了兩碗面,五毛錢一碗,煮法也很特別:老板娘把方便面打開後,拿出調味料,把面繼續留在包裝袋裡,然後倒好熱水,在捏住袋口。說這樣比較容易熟,我們入鄉隨俗,吃了一碗用口袋泡的面。因為水不太熱,所以面有點硬硬的,不過我還滿喜歡吃的,大概昨天沒吃飽吧,哈哈,一口氣吃完了,回去拿包,在歌堂門口曬太陽等車。這次沒有等到班車,而是一位本地的小伙子載我們下去的。離開的時候,請他在高增停一停,補拍了高增那裡壯觀的糯米垛的照片,然後一直沿山路往下,開向從江。

補充:孩子們唱侗歌的視頻:http://www.56.com/u77/v_MjM2MjA4NTA.html看更多照片可移步到我的博客:http://kiwi2007.blog.***/


精選遊記: 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