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節日還真多,一會兒這個復活,一會兒那個升天。在沒有任何心理准備的情況下,昨天,就到了聖母瑪麗亞她老人家升天的日子。整個南部德國放假一天。
就像天氣預報說的一樣,昨天天氣還真好,23-25度,藍天白雲哦!俺想想,好長時間才有一個這樣的好日子,不能辜負了。要出去轉一下。就來到了附近一個很有名的露天博物館:“Freilicht Museum".
轉悠一圈下來才發覺,這個博物館的創意真牛。他把整個拜恩州的最典型,最具有保護意義的農民房子都拆到這裡一大片空地上重新裝起來了。有1636年建造的農民的住房,也有19世紀牧民的山上棚屋,還有二十世紀30年代左右的農民的家居陳設。盡情地展示了幾百年來這一片山區農民生活的變遷。博物館開始的地方有一系列老照片,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六十年代。我的感覺是,這期間,風土人情變化甚少。每一棟房子上都標明了年代和用途,房子裡面的陳設盡量保持著原樣。廚房,臥室,牲口棚和農具,甚至喂牲口的草料,無不像模像樣的擺在哪裡。
感觸最深的是17世紀,也就是1636年左右的那幾棟房子。那真是差不多400年以前了。那時的人們一定非常矮小。因為每棟房子的門都非常低。有一個門,連俺都要彎腰低頭才不至於撞出一個包。19世紀的房子,門框高大了一些,但是沒有現在的那麼高。可見400年來,尤其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的身高有了長足的進展。17世紀的房子,主人臥室都是粘著廚房的。原因是,只有這樣才暖和。歐洲冬天的嚴寒古時候應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吧?而那時候沒有供暖的系統,所以,人們就只有靠著燒火的地方近一點睡覺。最奇特的是他們的床鋪有點像我們的壁櫥,是一個封閉的狹小空間,有兩扇門可以開關的。睡覺的時候,把門一關,據說這樣一來為了暖和,這麼小的空間,用自己的體溫加熱也就夠了;二來為了防御野獸的襲擊。就算虎豹豺狼聞到人味兒了,無奈打不開床上的門,也吃不著。由此又可以看見,古時候的人民生活還是蠻艱難的。
此間還展出了幾百年來,德國南部山區人們農耕活動的變遷。從種植的糧食,到耕地的用具再到農民們的穿衣打扮,甚至農民們的日常飲食規律都有詳盡的介紹。記憶很深的有二個:
1.男農民在農忙的時節,早上3,4點鐘就要起床出門勞作了。女農民和孩子們最遲在5點就要起床,然後給爸爸送早餐,然後也參加農耕勞動。
2.在農民的工具房裡看到一台1933年農民們用的拖拉機。我的記憶當中,中國人民是在解放以後,可能50年代才用上的拖拉機吧?我小時候見過的拖拉機沒有比這台1933年的拖拉機看上去性能優良的。現代的德國拖拉機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兩個巨大無比,直追我們大卡車的體型。不過,我又一想,這可能也是地理條件不同造成的。歐洲多平原,就算南部山區,大部分的耕地也是非常平緩的,適於大型機器的操作。不像中國南部山區,許多耕地在丘陵和陡坡之上。機器大了就只有嘀哩咕嚕滾下去的份兒了。
這裡每年的4月到9月,牧民們就要趕著牛羊上山吃草長膘。順便在山上做點奶酪,下山以後就好發點小財了。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叫‘海蒂’的電影。海蒂的爺爺就是在山上放牛的吧。電影拍得很美,腦海裡現在還有小海蒂,那個殘疾女孩兒克拉拉和一個小男孩子在開滿鮮花的山坡上嬉鬧的場景。南部德國的阿爾卑斯山和黑森林就有很多這樣美麗的高山坡。我爬山的時候見過一些這種放牧人的住房,都是遠遠的看去。房子都很大,而且都是獨立在一片肥美的草坡之上,令人覺得那無異於就是‘夏宮’啊!直到見到這些真正的‘牧房’才知道,原來大大的房子的絕大一半都是給牲口住的。放牧人只住著前面一小間房子。看過的3棟不同風格的‘牧房’,放牧人住的面積都只有10-15平方米,而且是廚房,餐廳,臥室一體化的。廁所在門外,也是用木頭搭成的,半米多寬,不到2米高。從其寬度看來,早前的德國人也沒有現在這麼胖。
這個露天博物館實在是太大了,光房子都有好幾十棟。可是走到哪裡,都有不少游客,大多是帶著孩子的父母親。由此也很感嘆。德國的節假日,所有的商店都不開門,這樣就逼迫國民有事沒事都要去各個博物館走動一下,尤其是這些有孩子的國民。以前覺得他們好可憐。而今,自己多走了幾家博物館以後,就覺得,其實這樣挺好的!現在的兒童和青少年,已經完全不能從日常生活當中感知祖宗們是怎麼樣生活的;也很難知道自己的國家,別人的國家有些什麼悠久的文化傳統風俗。光靠課堂的講授未免太枯燥。這樣自己走走看看,甚至摸一摸,對於知識的接受和記憶是多有幫助啊!在那裡,我就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養蜂人的住房和工作流程,看到了真正的蜂巢;第一次走進一個碾石粉的大熔爐;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得接近綿羊,甚至還和身邊抱在媽媽懷裡的孩子們一起第一次親手摸了摸綿羊的鼻子。他們是那麼溫順,馴服,讓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一股憐愛,我想,善待動物的心就是這樣從小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吧。
走得頭暈眼花也沒有看到一半,就撤退去了我的蛋糕定點基地吃蛋糕了。看了很多,想了很多,相機又是一如既往的忘記帶了。所思所想也不能一一寫下來。就只有這樣草草地寫一點隨想,也算對得起聖母瑪麗亞帶給我的這一天美好的假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