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去拉薩?

作者: nj老菜

導讀怎樣去拉薩?拉薩,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聖地,是很多人期望去的地方。前往拉薩,有多條線路,也有多種方式。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拉薩?這是一個選擇。當然也能從中得到不同的體驗,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可能會影響你對於西藏的認知。你喜歡什麼,你選擇怎樣去拉薩?一、騰雲駕霧半日至舒適的坐著,有可口的飲料,有美味的食物,周圍乘客衣冠楚楚,空中小姐漂亮周到 ...

怎樣去拉薩?拉薩,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聖地,是很多人期望去的地方。前往拉薩,有多條線路,也有多種方式。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拉薩?這是一個選擇。當然也能從中得到不同的體驗,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可能會影響你對於西藏的認知。你喜歡什麼,你選擇怎樣去拉薩?一、騰雲駕霧半日至舒適的坐著,有可口的飲料,有美味的食物,周圍乘客衣冠楚楚,空中小姐漂亮周到。白雲在下,看不到它的飄動,因為是你乘坐的飛機將它很快的拋在後面。山川在下,顯得很小,跋山涉水變成了一掠而過。高高在上,俯視蒼生,倒有了些當領導的氣概。進藏易如反掌,只要掏出鈔票。舒適快捷矣,只是全無了真實的感受,總覺得太淺吧。二、鐵輪滾滾過高原世界屋脊通鐵軌,將少數人值得誇耀的進藏,變成了大眾化的行為。如同平原的氧氣充塞了車廂,要體驗高原反應,那得等到了拉薩才知道。隔著大窗近看高原草甸,連綿昆侖,感受經歷天路的過程,比起飛機那囚籠般的小窗自然是親切了許多。人性化的設計還可以讓你下到站台,來得及擺個POSE,留下足踏天路的形像。君不見八廓街上盡游客,布宮腳下排長隊,旺季時一票難求,人多時天地變小。塞滿列車的大眾蜂擁而來,聖地如今已經是勝地。進藏不再辛苦,只要跟隨大眾,可惜只能青藏,視覺顯得單調。便利易行矣,只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感受會差些吧。三、四輪驅動越山川為了體驗征服的快感,為了展示四驅的強悍,自駕車成了當今的時尚。進藏的新、青、滇、川南、川北幾條線上,有越來越多的車子奔向拉薩。並且在車輛的大軍中,已經是品種多多,除了傳統的主力越野外,包括普通轎車、小面也比比皆是,甚至連嬌小的QQ一族也參與了進來。這樣的過程,有著最大的自由,想去哪裡,手上一轉,路遇美景,腳下一踩。不過,無論自家的車,還是包租的車,總需要不菲的花銷。有錢與有時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個相反的擁有。縱然萬般美景,也得屈服於時間的不允許逗留。車子上路,翻山過水,一路蹉跎,自然辛苦,可還是端坐在車內,身份自然有了些不同,與真切總有些隔膜吧。


四、囊中羞澀逐站行要體驗真實的旅行,不願有過多的花費,那麼,你就與那裡的大多數人一樣,你就與他們同行。買票,上車,擠坐著一路顛簸,可以聞著也許是濃重的氣味,可以談說他們普通的生活。短途到站,下車,背著你的行囊,找尋非賓館的客棧,小店裡吃些尋常飯菜,高興時喝瓶啤酒。既然不急著趕路,就可以慢慢地游走,觀美景可以不計時間的發呆,無聊時可以隨便找藏民聊大天,可以用腳與經過的大地有盡可能多的接觸,可以與生存在這裡的人有盡可能多的交往。路邊招手,無論客貨,搭車上路,這一路的過程可就得看著辦了。好去處無法停留,路旁的美景只能用眼很快的掃描,努力與司機套瓷,期望能在需要時討點方便。這由不得自己可就少了些眼福吧。

五、踏動二輪經風雨雙手握把,籠頭指向了拉薩的方向;腳踏後輪,雙腿提供了驅動的力量;後架載包,漫漫旅途生存的物質;身心凝聚,向往聖地堅強的意志。他們在漫長的山路上騎行,他們在高海拔的山路上推行,太陽暴射著他們,風雨侵襲著他們。經歷了在最接近太陽的高原上的過程,就有了無例外的曬黑,以及不乏脫皮的斑駁。他們前進的速度是慢的,他們耗費的體力是多的,他們意志的磨練是苦的,他們膚色的變化是大的,這樣的過程是刻骨銘心的。他們有更多的的時間來經歷這片大地,他們有更多的交往與生存在這裡的人們。他們沒有前者那些方式肉體的享受,但誰知道心靈享受的差異。我由衷的敬佩他們,相對前面的幾種,他們沒有缺少,卻更多了可以攜帶一生的感受。

六、信仰力量屬無窮外來者用他們的方式前往,因為他們沒有在這片大地生長。磕等身長頭是藏傳佛教中最虔誠、最艱苦的朝拜方式之一。長磕者一般先取立正姿勢,口中念誦經文,雙手合十舉過頭頂,然後前行一步;繼續雙手合十,移至胸前,再走一步;邁第三步時膝蓋著地,然後雙手撐地,額頭輕叩地面,如此反復地用身體丈量著大地,在漫漫長路上風餐露宿、風雨兼程。若遇到涉水或者渡船,就先在岸邊磕足河寬,再行過河。休息時在地上劃線為記,決不取巧偷懶。他們雖手、膝和胸前都有護具,但額頭上仍會磨起一個厚厚的血色大繭。他們無論多遠,都會從自己的家鄉出發,這樣三步一拜的磕向心中的聖地。如此的經歷和磨礪,是為了什麼?不是要去看風景,不是要去看名勝。

只是為了一個願,一個今生今世的願,就將自己的身軀與他屬於的大地親吻。

路長,身體可以丈量,日長,佛珠可以數過。

他們是這片大地的擁有者,有著與生俱來的相連。

高原的壯闊,哪是我們能體會到的萬一。我們沒有在那裡生,怎能體驗自然的真實。我們沒有在那裡長,怎能感受天地的神聖。高原是親切的,高原是嚴酷的,信仰是純真的。在這樣環境下的生存,在這樣天地下的民族,是否就應該有溶入血中的信仰,是否就必須有與生俱來的宗教,是否就有了磕長頭的許願。我們可以不理解,但是不可以不尊重。也許我們可以矯情的說著些感受啊、感悟啊,只是心中少了些什麼。

那是信仰,一個早已忘卻的詞。曾經所謂的有過,卻已被那信仰的制造者們糟蹋,成了荒唐的歷史,苦澀的鬧劇,黑色的幽默。而今只是在無盡的各種誘惑中,不斷的進行著選擇、享用、放棄的輪回。



七、方式不同有差異

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前往心中的聖地,有什麼不同?

坐飛機是享受的,

坐火車是大眾的,

自駕車是自在的,

跟班車是真實的,

自行車是辛苦的,

長磕頭是最用心的。



八、只要你是真誠的

其實,去拉薩的方式還有許多,就如同去拉薩的道路那樣多。

用什麼方式,只能根據各自的能力和條件。

不過,只要你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帶著尊重去,就可以了。

你選擇了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不妨高頌:唵、嘛、呢、叭、咪、吽。別忘記說:扎西德勒。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