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 初遇瀘沽湖※主要花費:專線車費(70×2),午飯24,大門票(39×2),劃船費(30×2),晚飯70~80,裡格住宿100。
這一天,我們起得挺早,目標就是盡快趕到古城停車場,在開往瀘沽湖的專線車上盡量坐到稍微靠前的位置。在很多人的游記攻略裡都提到過這點:前往瀘沽湖的路很顛簸,如果坐的太靠後就會很不爽。專線車不是對票入座,而是座位先到先得,因此多睡5分鐘的懶覺可能就會郁悶5個多小時。
古城停車場的位置不是很明顯,客棧幫我們訂完車票以後告訴我們就在大水車附近(去瀘沽湖的車票基本上客棧都可以幫訂,單程每人70元,往返則是每人120元(往返票是指今天走,明天上午回,強烈不推薦),幸好3號晚上吃完晚飯後在BF的提議下,我們提前去熟悉了一下路線,才發現所謂的“大水車附近”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它是在大水車西北面200米處。
到了停車場發現我們是第一名,坐的車是依維柯(好像是17人座的)。我們很幸福地選了第三排坐下。慢慢地,人都貌似到齊了,也到了預定發車的時間,但是司機還是遲遲不肯行動,大家正在抱怨,才知道有一老外迷路了,找不到停車場的位置。最後在車輛負責人的多方努力下,終於一位高大又有著靦腆笑容的外國小伙子上了車,光榮地獨占了最後一排的位置。(竟然沒坐滿,有點意外)
雖然BF和我都沒有暈車的“前科”,但是保險起見,還是都吃了暈車藥。畢竟沿途風景據說也是很美好的,面對美景犯暈是多麼的暴殄天物呀。
天一開始有些薄薄的雲層,隨著太陽越升越高,雲層也由大片的薄紗變成了一片一片大小不一的棉花團,藍天時不時地在白色中露出一抹明艷。遠處的山仍然在霧靄裡,可以看見灰藍色山峰的雲霧繚繞,近山是蒼翠的深綠色,樹木郁郁蔥蔥。公路蜿蜒狹窄,司機師傅的車開得卻很快很熟練,一路趕超眾多大車。
很快就可以看到了著名的麗寧十八彎,張藝謀的《千裡走單騎》就在這裡取過景。眾多的旅游車都在這處山腰停了下來,可以居高臨下的俯瞰十八彎全景。棕褐色的狹長彎路緞帶一樣在一片墨綠山體中彎曲又伸展,彷佛隨時都可以隨著風飄浮抖動起來。小小的彩色的方塊在上面緩慢移動,那就是汽車了。
過了十八彎,路面變成了小石子鋪成,車開在上面,那是相當的顛呀,司機師傅放的音樂光碟已經開始結巴,一個字要唱好幾遍。不過因為事先對路況已經有了心理准備,因此反而沒覺得有預想中那樣的折磨。
真正讓我們擔心了一下的,是半路遇到了一次塌方的善後清理。應該是前一天山體發生了一次不小的塌方,留下很多大石塊小石頭堵住了山路。我們開到的時候,正是鏟土機在清理碎石。很多車排隊堵在這裡,等待清理出一條小路可以通過。雖然現在沒有塌方症狀,可是大家的心裡都不安地懸掛著。好在車窗外有綻放得熱烈奔放的簇簇野花,能讓人賞心悅目一下。
感謝鏟土機,感謝各位司機,我們在停車約一刻鐘後終於又上路了 。沿途路過一些人家,有的是遠遠橫亙在山腰或山底的村舍和梯田,遠離塵囂般的祥和,又與自然如此相依相偎的依存;有的則是離我們很近,可以看見純樸的木頭牆和懸掛在牆壁或者堆放在屋檐的玉米,金澄澄地在陽光下閃耀。
我們在寧蒗吃了午飯,加上大大小小的堵車時間(因為山路很窄,兩車相會時總是很郁悶),一共花費了5個多小時到達了瀘沽湖。在一路中耳朵可以感受到氣壓的變化,尤其是進了瀘沽湖大門之後,要翻過一座山,司機師傅說,曾經有游客測量過,此山海拔大概有4000多米。
在瀘沽湖,幾乎所有旅游車都先把游客帶到一個觀景台上去,從那裡可以俯瞰到瀘沽湖較多的水域。我不太喜歡這個觀景台,因為人太多了。BF也不喜歡,因為從這裡看過去,瀘沽湖一點也沒有他心目中設想的美麗和清澈。(雖然老媽後來按時間順序瀏覽相片時,看到這裡已經睜大了眼睛:這是哪裡啊?很美嘛。)
從觀景台撤退,一車人經過商量,前進到了大落水,從那裡劃船去裡務比島,大概六個人一艘船。上船的岸邊一片綠色、金色夾雜的蘆葦,陽光從雲縫裡灑到上面時,和飄蕩的木舟就構成一副靜靜又絢麗的油畫。這時已經開始有些風,湖面藍波蕩漾,白雲連綿而成的雲山緩緩地移過,在水裡碎成片片的白影,和藍色模糊成一片,讓一心追尋清晰倒影的BF有點失望。不過泛舟於湖,清風裊裊,已經是十分的心曠神怡。此時的瀘沽湖,比觀景台上看見的要美麗許多。湖水真是澄澈,凝視
著木槳有節奏地深埋進水,又嘩啦抬出,形成晶瑩的小水簾和圈圈漣漪,那純粹的藍那麼深,像是可以把人的心神吸進去。
瀘沽湖有一種特殊的海藻花,當地人喚它作“水性楊花”,純白纖細,朝開暮謝,枝蔓輕軟招搖,隨水波舞蹈,一根花莖上只開一朵花。湖水據說能見度達到水深14米,可以一覽無余地看見花的柔長花莖。但要近看才能品出它們的素婉清秀,遠看反而會有種一大片“不明物體”的不潔感。
不過真正的“不潔”還是來源於人。船家在裡務比島邊靠岸停船,在近岸水中我們看見一個飲料塑料包裝盒很刺眼地飄浮著,我們一船的人都試圖把它撈起來,遺憾的是胳膊都不夠長。為什麼總是有人這麼自私呢?為了自己一順手的方便,從不顧忌對環境的破壞。
裡務比島最主要的就是它的裡務比寺,建於1587-1646年,在上世紀年代,有羅桑益世活佛主持重建裡務比寺喇嘛寺。船家給了我們20分鐘的時間游玩。我們爬到寺前(唉,高海拔爬台階真累呀),圍著轉經筒順時針走了一圈,還在寺前的寬闊平台上拍了一會兒湖景,不過視角並不是十分好。有一黑一白的大狗狗兩只,在眾人的鏡頭前保持安詳投入的睡姿。
返回落水碼頭的一程,陽光從一大片翻滾的雲後面,利劍針芒一樣地披灑下幾大道光束,像聖潔天光一樣正好點亮了遠處山下的一片村落(也許是大落水村),在青灰色的山影下,那片明亮的金色村子格外地好看。
沒有拍到心目中倒影的我們,倒是在上碼頭後,蘆葦叢中捕捉到一汪碧藍和純白的倒影,靜止如畫一般,當時確實是小小驚艷了一下(雖然要等到第二天才知道這只是小品級的景色)。上車前我們禁不住農家大媽大姐的“央求“攻勢,買了一兜3元的紅蘋果和一兜4元的綠蘋果,BF品嘗後的結論是:“果然是一分價錢一分貨。”
據司機師傅說,大落水是比較富裕的,很早就開始了旅游業接待。它的住宿現在比裡格便宜,並且條件要更好一些,不過篝火晚會要98元一人,裡格則是10元一人。(但是後來據裡格客棧老板娘介紹,裡格現在已經在建一個投資百萬元的篝火晚會場地,明年春節時投入使用,擬收費98元每人。)因為之前看了很多游記,大部分人都推薦住裡格,風景會更好,因此全車人很有默契地都表示繼續向裡格前進。
在快到裡格的山路上,可以在微藍的暮色下,看見沉謐的湖水中遙遙靜臥的裡格半島。裡格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外圍的臨水村落,另一個則是伸入湖面的半島。司機師傅在車上就開始給裡格他熟悉的一個客棧打電話,因為還是黃金周旺季,客棧老板要價標間180元。我們在裡格村裡下了車,先進了司機聯系好的客棧看了看,店家一開始不知道我們是司機師傅介紹來的,開價要200元,後來知道後說給司機一個面子,180元。我們抱著再看看的心態繼續向村裡走去,第二家
就變為了150元每標間。當時我們幾乎已經打算就住下了,不過BF仍然想看看更裡面幾家網上有名的客棧的價格,於是我們又繼續向前。
剛經過第三家客棧的門,就被一個阿媽叫住,主動問我們是否要住宿,帶我們去看房間。這家店主要以餐飲為主,兼做客棧生意。當時店裡只剩下一間房了,朝向不是很好,窗戶外面是客棧後院,正好背對瀘沽湖。但據店家說,她們家很干淨,被子每天都會消毒。一問價格也算是比較便宜,120元。我們也懶得再問再找了,BF就去辦理入住手續。回來之後,BF說房價從120又變成了100元,原來是招呼我們的阿媽和負責收賬的老板娘之間沒溝通清楚,老板娘以為阿媽和我們達成一致的價格是100元,後來發現錯了也就很爽快地將錯就錯了。
天很快地就黑了下來。我們開始夜探裡格。整個裡格,無論是村子還是半島上,幾乎都是墨一樣的釅黑,只有客棧、酒吧透出來的燈光和偶爾路人射來的手電光束。
習慣了之前的麗江燈火,還真有點不適應。不過依靠手電走夜路也挺有種新鮮的野趣,就是要提防別一不留神走到湖裡去。有人在聚餐燒烤,香氣誘人。大部分的店透過大玻璃窗看進去,都裝修得很小資、也很藝術。相比之下,我們住的卓瑪家園就比較樸實無華,但是感覺倒也很實在。
因為太黑,對半島的布局是殘片斷章的模糊了解,想起在卓瑪家園看房間的時候,遇見兩個來旅游、住在半島的女孩兒,一臉黯淡地的抱怨半島的住宿價格比較貴、並且沒有標間,我們就隨便找了一家網上評價還可以的客棧進去看了看,發現當時價格確實不太便宜,衛生間是公用的。本來還想去看看傳說中即使淡季也保持180元一晚的彼岸客棧,卻轉了半天愣是沒有找到進去的大門。
回來在客棧吃完晚飯,因為沒啥夜景可拍,我們就決定去實施BF設想已久的拍星空圖的計劃。觀察了一下,似乎去田裡拍夜幕會更加的濃,星星也更加的明亮密集,但是田間小路剛走了一段,發現手電開始苟延殘喘,嚇得我們趕快往回走,以免在徹底的漆黑裡“淪陷”,最後只好在兩個客棧間一處空地上拍,不過折騰了一個小時後,發現這事還是挺困難的。拍星空的時候,能看到不遠處隱隱綽綽黑乎乎的山上,半山腰時有光束打來,那是開夜路的車,而且速度還都不慢,真是佩服這些司機師傅的膽量和技術。
===========================================
圖1、清晨漫步在野花從中,裡格半島仿佛還在沉睡

圖3、格姆女神山若隱若現

圖5、祥雲籠罩著,格姆女神山更顯巍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