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的永嘉楠溪三溪源

作者: 耕讀楠溪江

導讀山清水秀的永嘉楠溪三溪源邊走邊看http://www.17u.com/blog/87555 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城名勝區的楠溪江,山清水秀,天下聞名。她有眾多的支流,各支流流經地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自然風光豐富多彩,奇山秀水一應俱全且四季變換無窮,每一條支流都演繹著山水耕讀畫卷。大楠溪、小楠溪、西楠溪(西溪)是三大主要支流,移用“三江源”的說法,就稱為楠溪三溪源吧� ...

山清水秀的永嘉楠溪三溪源邊走邊看http://www.17u.com/blog/87555



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城名勝區的楠溪江,山清水秀,天下聞名。她有眾多的支流,各支流流經地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自然風光豐富多彩,奇山秀水一應俱全且四季變換無窮,每一條支流都演繹著山水耕讀畫卷。大楠溪、小楠溪、西楠溪(西溪)是三大主要支流,移用“三江源”的說法,就稱為楠溪三溪源吧。2007年10月1日至5日,永嘉縣登山協會組織44人挑戰楠溪三溪源。


古村“流水階除靜,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曉,雨過夜如秋。遠憶荷花浦,誰吟杜若洲。良宵恐無夢,有夢即俱游。”(宋朝徐璣《夏日懷友》)夜宿依偎在青山綠水懷抱中的古村落,聽著潺潺流水和昆蟲鳴叫聲,真的是一種享受。

次日醒來,先看看岩龍古村。該村始建於宋淳佑年間,為季姓聚居繁衍之地。據明萬歷五年(1577年)孟冬,直隸南京國子監太學生東城兵馬司兵馬張世揚撰寫的《贈岩川季氏宗譜序》言,“岩寮(岩龍)季氏,永嘉巨族也,先世本處之龍泉,自宋建炎年間,戶部侍郎陵公為溫州刺史,遂家焉。至元三年以建言不用,淳佑間遂逃跡於鄉之清通岩川之地,至今已及三百余載矣。

石拱橋村口,古石拱橋帶我們走入了古色古香的村落,該橋是清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所建,為榫式匠石砌築而成,橋體長約30米,寬3米,橋孔約10米,離溪水高約15米。橋石已被歲月磨礪得油光潤黃,一叢叢綠色藤灌纏繞著橋身,有一番“翠色戀古橋”的景致。橋依山坡,凌架於溪水之上,掩映於蒼翠蒙絡之間。一泓碧水,汩汩地從其身下流走。古橋,就像古村的守望者,印證著古村千年的興衰。從村口往裡走100米,就是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建築——季氏宗祠。

季氏祠堂《季氏祠堂碑記》:“岩川季之,溫之著姓也,其先來自雁渠奕葉重光,凡幾世矣,到侍郎孟道公、陽州太守孟遠公、常州通判孟通公、巡檢孟達公皆各顯一時,雄才為眾所推,稱為岩寮洞主。當宋末對遼金兵事,聲勢南逼,義不服元,相與效忠者十有二人,俱投岩下而死,宋封忠烈大夫……祠建宅東,地臨水面山,正堂峻翼,應以曹門,兩廡廊軒,四周垣牆而通衢繞之,蓋捐已資,勞己力……追遠之心不可忘也……今季氏立祠追祭其亦也忘其本者乎,於此明其昭穆,謹其節度,有人心者油然而起孝敬,將見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幼其幼,藹然有恩,燦然有文,遂成禮讓之俗,親睦敦而風化善矣。然此祠之興其所關者,豈不小小哉,予樂風移而美俗者也,因有所感以識其成焉。”落款為“明萬歷五年(1577年)丁醜遂仲冬,賜進士中憲大夫黃州府事台州養虛應撰。”宗祠現尚存二腳門台一座、石獅一對、石鼓一對、匾額二塊(分別為“宋封忠烈大夫”匾和“望重賓筵”匾)、石碑一塊。閱千年往事,唯有村裡的名木古樹。

糙葉樹和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糙葉樹(皮果樹)、銀杏、楓香、樟樹,默默無語地伴著溪水東流。

銀杏最大的三棵為公元1225年京賜栽植的,分別為周徑11米樟樹、周徑7米銀杏樹、周徑9米的糙葉樹各一棵,高均約30米。2007年6月,岩龍村被命名為溫州市第一批市級歷史文化村鎮。

一路走來,山野中不時鑲嵌著古村落。羅垟古村,村中收藏了一塊“吏部尚書”的匾額。《高峰麻氏宗譜》中記載著:元朝天龍年間的麻九疇公,賢良正直,耿介無私,奸佞誣陷,自盡其忠,皇上特憫其忠理,加贈為吏部尚書,全禮歸葬。後世又還出閩南布政使司、監察御史、節度使等高官。有一位溫公,宋天禧年間太子中允,直集賢時諫天書忤旨謫官,選麻坡雙溪口居住。源遠流長的家族史是一筆可觀的精神財富。2007年5月,“山水有情娛永日,古今無盡寄長年。”大名鼎鼎的清朝大書法家劉墉手跡在甌渠發現。甌渠古村,初建於南宋淳佑二年(1242),素有“武術之鄉”稱譽,這裡山環水繞,鐘靈毓秀,風光旖旎,歷代名家輩出,簪纓不絕,素為藏龍臥虎之地。甌渠村內石器古物眾多,有雕花石箱、雕花石鼓、石腳盂、石水缸、練武端石、石鎖、槽盆石磨、蛟龍石磉……漫步村內小巷,處處可感受到濃厚的石頭文化,“石頭棟柱石頭梁,石頭洞橋石頭牆。

茗嶴鄉底嶴村古井滿山滿眼皆怪石,一路石頭萬裡長。”高坎石牆的茗嶴鄉石坑村,有紅十三軍戰鬥過的山洞,村莊被五六株三百多年的南方紅豆杉呵護;茗嶴鄉底嶴村有胸徑近2米的風水樹柳杉在村兩頭站崗,村內古井、古石槽至今還在使用著……



底嶴村柳杉碧潭過了岩龍古村,花2個小時就到達周坑口,開始百丈坑之行。百丈坑長10余公裡,上下落差400多米。

石門檻由於自然落差和水流的“刻鑿”,形成了70多個大小有別,形狀各異的石潭。如三角潭、搗臼潭、酒缸潭、瓜瓢潭、天井潭等。周坑口上游大約1.5公裡處,有一名曰“石門檻”的奇觀,短短一段溪流竟變幻出五道門檻、四疊瀑布、三口深潭,其中第二道門檻下的大石潭,廣近半畝,深不可測,人在此處,仿佛置身於一個碧綠的天然泳池裡。從石門檻往上,雖兩側山峰高聳,但水流略顯平緩,可沿溪流左右邊緣逶迤或溯溪前行。

坐石潭經過1.5小時、近3公裡的跋涉,一個面積約1畝余,當地人稱作“坐石潭”的大碧潭呈現在我們面前。坐在坐石潭邊,就像坐在四合院的天井裡,但見四面蒼山圍合,卻難以辨認出口的路徑。溪水經過莽林的層層過濾,清澈甘洌,即便是七八米以上的深潭,潭底的石頭仍歷歷可數。

絕瀑楠溪三溪源之行,最叫絕的數數不清的瀑布了。百丈坑一帶,就有形形色色的瀑布四五十條。從坐石潭左側繞道翻山,登上近登上近100米的高度後,一條長長的白練閃現在眼前,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羅垟百丈漈,也有人稱其為龍鳳大瀑布。

龍鳳大瀑布瀑分上下兩段,長度相當,並形成一上一下兩口深潭。上潭嵌在石壁中,廣約畝許,碧綠如翡翠,右方有一神秘幽深的石洞,晨間或雨天,常有白霧從洞中飄出,籠罩潭面。嚴冬時節,潭面常凍結成冰,有時厚達數釐米。石壁倒懸根根冰柱,陽光照射,晶瑩剔透。潭右上方,岩峰為壁,石紋疑是神工刻鑿,酷似光芒四射的太陽,成為太陽崖(玄武岩)。如遇大雨,龍鳳二瀑連成一線,瀑從180米的高崖上急瀉直下,猶如巨龍咆哮,野馬奔騰。瀑風襲來,寒氣逼人,站在百米之外,衣襟盡濕。一路走來,從百丈漈直到上游的羅垟村長4公裡多的峽谷中,一連串大大小小的瀑布,也不失秀麗多姿;一路走來,西楠溪的婁川漈高近70米,水源充沛,氣度不凡;


巽宅鎮往石坑村路上的無名瀑布一路走來,沿途的不知名瀑布不時吸引著驢友的眼球。

婁川一漈還有,由於線路安排及時間的關系,西楠溪的高近80米的吊坦漈和高近80米紅岩漈、高近10米的搗臼漈,無法一睹芳容。



婁(川)坑漈奇石

石板岩來到小楠溪上游的石板岩景區,你才知道大自然的魅力,你能想像出什麼樣的石頭,山野中就能找得到。

太陽崖(玄武岩)石板岩如同一座巨型石板縱貫山谷中間,岩高200多米,長300-400米,背寬僅10余米。其西端與山體相連,有小徑可攀登其上,東端岩壁如削,令人望而生畏。人立遠處,從側面觀之,似一艘正欲啟航的巨輪,從正面觀之,卻變成一根巨型石柱。

夜色中的石板岩

岩背建有胡公殿,殿後有高6米,長4.5米的獅岩,殿旁有一泓清泉,澇時不溢,旱時不涸,人稱“聖水奇泉”。崖背林木茂盛,野花芳馨,人在其上,有驚無險,如登天庭。

棒拄岩站在石板岩上,面朝金溪水庫往右側看,對面有一柱狀岩石從山腰拔地而起,伸向蒼穹,岩高70-80米,腰圍直徑10多米,形如砍柴人使用的棒拄,稱之為棒拄岩。



石板岩附近,有岩高50多米,岩腳周長30余米,上粗下細,似一把巨傘撐於廣宇,岩腳可供百余人躲雨的雨傘岩。雨傘岩西側100多米處山梁上有三座巨石,排列有序,略呈犬牙交錯狀,岩高40米到70米不等,叫隱師岩。從北側遠眺,雨傘岩與隱師岩渾然一體,酷似一駱駝負薪而行。

雨傘岩與隱師岩


馬岩

還有狀如一匹脫韁烈馬的馬岩、雄踞山谷中間高約50米桶狀的骨盆岩。變幻莫測的戒刀岩、尖刀岩、翠峰岩等等。經過4天4夜的挑戰,徒步走遍了大半個永嘉,領略了古村、碧潭、絕瀑,奇石,見證了楠溪江的天然野趣和原始風貌。

美女驢友

頒獎


精選遊記: 楠溪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