潿洲島的閑暇時光我以為,游覽海島的最大樂趣,就是可以安全地與大海親密接觸,享受蓬萊仙子們被大海擁抱的悠然。可我有時甚至無法將海南當作一個島嶼,因為它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使我產生“不識海南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島中”的錯覺;但是,如果將你置身於一塊巴掌大的礁石上,讓你時時擔心被波濤吞噬,那更是毫無樂趣可言。從這個角度看,潿洲島25平方公裡的大小確實很適合感受島嶼游的樂趣。它的知名度雖然無法與海南相比(也許因而在中國最美麗島嶼的排名中屈居第二),可潿洲島能與附近的斜陽島並稱“大小蓬萊”,想來海洋景觀也絕不會遜色,更值得稱道的是它自身鮮明的特色:中國最大最年輕的火山島,有著極為豐富的海蝕和火山遺跡景觀,因而旅游資源也更加豐富。【丹屏下的滴水】我們住在島西部僻靜的小漁村裡,因為是在滴水丹屏附近,所以就叫滴水村。我幾乎是立刻就喜歡上了滴水丹屏這個名字,猜測它一定是經過哪位高人詩意化的想像而打造的;可走到近前才發現,原來這個景點名稱竟然是如此寫實:在奇岩遍布的島岸,樹立著一道險峻的巨崖,立面非常清晰,真正像一面巨大的屏風拔海偉立,崖頂之上藤樹纏繞,繁茂的綠葉倒掛崖頭,展現出生命眷顧的力量。裸露的暗紅色岩層紋理異常清晰,給人極佳的視覺享受(後來在火山博物館了解到,這崖是由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在地質學上稱為層狀韻律構造的粉砂岩);更為奇特的是,走近巨崖,能明顯地看到岩層間有水滲出,不斷地向崖下滴落,退遠些看,仿佛一道珠線錯落的水簾。如此清新與厚重和諧交織的景觀,恐怕也只能用美輪美奐來形容了。 晚間,和房東黃師傅聊起這奇異水滴的源頭,證實了我的判斷:這水來自崖頂植物根系蓄積的雨水和山泉。我更得知,雖然現在島上家家戶戶都已用上了自來水,可這微小的水滴,竟然是許多居民長久以來的生命之水;那時,島上淡水有限(可能也沒有多少地下水來源,所以水井也很少),自黃師傅年少記事起,每日裡就挑水桶下到崖邊,等待那水滴不緊不慢地將桶蓄滿,然後再上幾十級台階,將水倒入自家水缸,供全家生活所需。黃師傅用手指比劃說:“那時我十四歲,每天要這麼挑六趟呢!”到後來,這樣的過程居然被小伙伴們升華為比賽速度的游戲!我望著他憨厚的笑容,突然有種別樣的滋味湧上心頭:在這樣一個被似乎是取之不盡的浩瀚所包圍的地方,人們竟然要去岩壁下渴求生命的延續!這固然表現了人類求生意志的頑強,可這種極大豐富和極端微弱的矛盾組合,不也再次證明了人類的脆弱和渺小嗎?【海灘邊的黃昏】黃昏漸近,潮水戀戀不舍地退去,為我們留出一片難得的空曠。潛水教練們正合力將沉重的氧氣瓶抬上岸。白日裡,他們不厭其煩地向即將入海的游客反復強調著安全和注意事項,嚴肅的表情詮釋著呵護生命的敬業精神。現在,忙碌的一天又要結束,可在他們臉上,似乎並沒有寫著多少疲憊,也許,是被責任暫時卸去後的輕松掩蓋了吧。我午間暢游的地方,一群男孩正赤著腳,在臨時足球場上興奮的鏖戰著,不時有“隊員”奮勇地倒地鏟球,伴著周圍快樂的笑聲,在被海水浸潤了一天的沙泥上留下畫家潑墨寫意一般的圖案。海灘的另一側,那棟為拍攝電視劇而特意搭建的小竹樓向著海的方向傾斜著,似乎隨時都會散架(可至少它經受住了我們來之前的那次台風的影響)。竹樓旁一艘小舢板因台風而閑置,光亮的船身像是剛上了桐油,樓與船在夕陽的余暉裡成就了一副完美的剪影。竹樓後面的銀白色沙灘是宿營者的天堂,五顏六色的帳篷都已經支起,主人們正三三兩兩的坐在旁邊欣賞落日,憧憬著頭枕波濤的甜美夢鄉。漁家們都回了嗎?哦,還沒有。你看近海,依舊有辛勤的漁老大搖著舢板,緩緩在夕陽的光暈裡劃過;只是可惜,少了些歌聲,無法成全漁舟唱晚的曼妙巧合。他們從自家錨定的漁船裡卸下當天的“戰利品”,運到岸邊,原來,海邊就近的漁市馬上就要開張了!“商品”不多,就一個小竹筐,可種類還算豐富,而且絕對新鮮,很快就吸引了不少的游人將它圍成一圈。照例是挑挑揀揀、討價還價,彌漫著商品交易的熱鬧氣息。戀著這些生動的畫面,淡淡喜悅著的我,已經完全在享受這自由自在的閑暇時光了。海浪並沒有走遠,只是更加溫柔了,溫柔地拍打著我的雙腳,頑皮地將細沙留在趾間,然後再帶走;我急切地撥通家裡的電話,想讓遠在千裡之外的家人也聽聽這呢喃般輕柔的濤聲。“兒子,聽見海浪聲了嗎?”“我聽見了,爸爸,我想你!”那一刻,豆豆的呼喚令我激動不已,眼淚幾欲奪眶而出。濤聲依舊,可太陽卻終於支撐不住,天色也完全地黑了下來,遠方的海上,只剩下數盞航標燈在閃爍。精明的商家,在與海浪近在咫尺的地方,支起一張餐桌,用蓄電池延續著光明,為三口之家營造起溫馨浪漫的就餐氛圍。是啊,大自然的瑰麗實在令人感動,然而,更令人感動的,是能夠和家人、摯友分享這份瑰麗,珍惜那人世間彌足珍貴的親情、友情!【奇特的火山石】潿洲島是國家地質公園,火山遺跡在島上很普遍,這也是它最大的特色。我不了解火山,好在,島上已經設立了火山博物館,讓我這樣的外行能夠多了解些這方面的知識,不至於面對那些姿態奇異、色彩特別的石頭,只是看看熱鬧而已。博物館不大,可介紹卻很詳盡,使我了解到不少與火山地質有關的專業知識,比如火山遺跡按地質構造可以分為:層狀構造、岩漿流動構造等等。(當然,要能夠將那些詳細的種類介紹都細細讀完,是需要相當的耐性的!)島上專門為游客開辟了火山口遺跡公園,將大量海蝕遺跡保護起來,呈現在游客面前。沿著木階梯下到海邊,眼前的景觀令人咋舌:數十尺高的懸崖下,千瘡百孔的赭紅色的火山岩交疊在一起,其間有許多火山洞穴,遠遠望去像是在海邊架起的一座巨大的迷宮,迷宮下就是更加謎一般的大海。在這樣的山岩上行走,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好比在拆遷後的瓦礫中穿行,你既要留意不錯過眼前的美景,又得當心不要掉入那深深淺淺、大小不一的洞穴;有時,道路狹窄到只能側著身子從崖壁下通過,到近前才發現,一株生命力極強的仙人掌由崖上伸向天空,“逼迫”得我們只能再低著頭小心通過。在過後的一片沙灘上停下來,從腳底傳遞而來的卻不是松軟的感覺,而是可以帶來更多理性的穩健。我望著大海,望著那些山岩,忍不住又走到崖邊,或是蹲下身子,撫摸這些粗糙的地表皮膚,這似乎是此時我能想到的、親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它們曾經是那樣的火熱、滾燙,可現在也都被歲月帶走了內在的溫度,只剩下太陽照射下表面的一點溫暖了。你可以嘲笑它們是沒有任何生命力的一堆石頭,然而,三萬年後,它們依舊還在這裡,經受住了歲月的洗禮;在這其間,又有多少曾經無比鮮活的生命了無塵跡了呢?【別遺漏了它們】芝麻灘顧名思義,因了灘上細如芝麻的黑砂石而得名。沙灘兩側突出、植被豐茂的火山岩遺跡如喇叭口狀向海中延展開去,視野卻也是不錯的。芝麻灘雖並比不得北海銀灘開闊,也就百來米長,可也少了銀灘的煩雜喧囂(它不在旅行社一日游線路中),我們去時,發現整個海灘了無他人,成了我們幾個的專享海灘;吹著海風,聽著海浪敲擊山石的聲音,捧起一把“黑芝麻”輕輕地相互揮灑,恣意地、無所顧忌地談笑,再次為休閑二字添上了有力的注腳。潿洲天主堂是座由法國傳教士出資建造的教堂,用透氣性很好的珊瑚石作主要材料,可謂是就地取材,同時輔之以瓦漿,也保證它的牢固性。如今,百余年過去了,雖然外牆已經斑駁的寫滿歲月的滄桑,石頭欄杆上的裝飾物也早已殘破不全,可它依舊聳立在小島的東北面,成為潿洲島上最重要的人文歷史陳跡。看了正門前的記事,知道原來當年島上居民來此避難,受到教會的幫助,才得以在茫茫大海中覓得這處居所,享受著難得的太平生活,後來,附近村民紛紛加入教會,信仰世代相傳,並且恪守著每周禮拜等最樸素的教會禮儀。不信,你看那教堂內一塵不染的禮拜長椅和禱告台就是見證,同時,它們也見證著近代以來潿洲百姓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中國究竟還有多少風光旖旎的島嶼藏在深閨?當潿洲島從視野中慢慢消失的時候,這個問號也在我的腦海裡逐漸清晰起來。如果沒有《國家地理》去年對於中國美景的評價體系,恐怕崳山島、潿洲島這些名字也只是在少數資深旅游愛好者的圈子裡流傳。現在,它們已漸漸為大眾所了解,然而,我更相信,在中國九百萬平方公裡的海洋領土和十一萬個內陸湖泊上,一定還有許多連《國家地理》都還無暇關注的美麗島嶼,寂寞地顧盼流連於周圍日日歸去來兮的波浪,有朝一日能為她帶來遠方青睞的目光呢!【小貼士:1、去潿洲島的交通受天氣影響較大,出行前請及時關注;在北海國際客運碼頭,一般四、五號售票窗口散客票出的較多。2、潿洲島由南至北長65公裡,由東至西寬6公裡,且道路起伏較大,所以個人以為步行和自行車都不算特別好的主意(體力超好的朋友出外);島上有許多邊三輪摩托車,一般50元左右就可以帶你逛遍島上六、七個景點。 3、想吃海鮮的朋友,可以早晨去碼頭邊的菜場自己選購,還是相當便宜的;回到住處加工,加工費一般5元/菜。我們就嘗試了一次,買了五只螃蟹,許多扇貝和蛤蠣,外加兩個素菜,連加工費才80元錢。(見下圖)4、潿洲島盛產香蕉,小米蕉非常便宜,一元錢一大串,而且很甜。5、住宿可以考慮住在離碼頭遠些的地方,可以更加安靜地休閑。】

(黃昏)

(黃昏2)

(倒垂)

(滴水丹屏)

(豐盛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