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況
地理位置:距無錫市區17公裡,約40分鐘路程,有旅游專線公路相通,位於滬寧高速公路與京滬大動脈之上,交通十分便利。近來開通的高速游艇將靈山勝境與黿頭渚、三國城、水滸城等新老景點在15分鐘內聯成一體,並有游船與蘇州、湖州、杭州相通。
交通:火車站坐88、89、91路至終點站下
門票價格:散客88元,旅行社預約團隊價50元,未簽約單位團隊價60元/人。
2、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矗立在無錫太湖之濱小靈山上,反映了華東這一福澤寶地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安定祥和,也是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體現,並像征和平與生命如青銅一樣,亙古長青。
靈山大佛通高88米,加上三層裙樓基座,總高達101.5米;佛體79米,蓮花瓣9米。 靈山大佛比聳立於紐約赫德森河口“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雙的巨像”還高42米,用銅量是自由女神的三倍。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再高17米。由此可見,靈山大佛是世界之最。
大佛的腳趾前端高80釐米,趾甲寬有60釐米。靈山大佛佛體(不含蓮花瓣)由1560塊6-8毫米厚的銅壁板構成,焊縫長達30余公裡。
靈山大佛鑄銅約700噸,投資超億元,銅板面積達九千多平方米,約一個半足球場大小。
由於高科技的運用,靈山大佛能抵御14級台風和8級地震的侵襲。
靈山大佛的建成,形成東有江蘇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雲崗大佛,中有河南洛陽龍門大佛的五方五佛特立聳峙而相呼應的格局。
1994年10月20日,大佛奠基典禮在小靈山上隆重舉行。1994年7月3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在北京審定靈山大佛1米小樣時,題詩一首:
太湖三萬六千頃,八功德水繞靈山。
如來百福莊嚴相,無量光明照世間。
3、靈山大照壁
靈山大照壁位於靈山大佛廣場南側,是勝境廣場上的主建築,於1997年4月3日落成。照壁北倚靈山,南望太湖。長39.8米,高7米,厚1.3米,為目前中國石雕照壁之最,可謂“華夏第一照壁”。
大照壁南立面是題為“靈山勝會”的大型石刻組雕。中間部位描繪佛祖釋迦牟尼法架光臨天際說法,北立面正中為石刻浮雕“唐僧賜禪小靈山圖”,畫石上方,左右分別雕刻趙樸初的詩詞。
4、天下第一掌
這只大手的外形輪廓和尺寸與後面靈山大佛的右手完全一樣。它高11.7米,寬5.5米,手指直徑達1米,掌心***直徑為2米,此手的重量為13噸,稱其為“天下第一掌”並不過分。
5、百子戲彌勒
彌勒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臥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
6、放生池
那個馱石碑的就是霸下,有人說“王八馱石碑”,那是不確切的,說龜也不對,因為王八和龜都沒有霸下個子大和力氣大。霸下喜文好負重,被置於碑亭之內,負馱謚號碑,(又說“功德碑”。)它狀如烏龜,所以俗稱“馱碑龜”。其實它還是龍種,是“龍生九子”中的長子。傳說:“霸下”力大無窮,善負重,又喜歡揚名,常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以為這樣人們便會知道它的威名。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霸下”在大禹的指揮下,推山挖溝,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後,大禹擔心“霸下”舊病復發,便搬來一塊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這正合“霸下”的心願,但同時叫“霸下”馱著,使它不能隨便行走。從此“霸下負碑”一直流傳至今。
這裡的放生池上一字排開三座橋,中間一座叫“大覺橋”,左為“普渡橋”,右為“慈恩橋”。三橋的橋名都由方丈茗山法師題寫。大覺橋上飾蓮花,蓮花像征聖潔,宋代散文家周敦頤的《愛蓮說》雲:“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中國人還把蓮花喻為君子,給其以“一塵不染”的聖潔形像。佛教中多用蓮花,是作為佛教淨土的像征。
普渡橋和慈恩橋上飾***,***原是佛祖說法的像征物。在1950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成立時,決定以***為佛教教徽。
7、天王殿
天王殿是一座仿唐歇山式建築,氣魄雄偉,格調高邁。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鬥拱比例較大,柱子粗壯,板門朱柱,整體風格莊重樸實。
正中懸有“祥符禪寺”一匾,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題。步入天王殿,第一個遇到的就是袒胸露腹、笑臉相迎的彌勒佛。他一掃諸佛的莊嚴、肅穆、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開口常笑,給人一種幽默詼諧的樂趣,令人一見頓生親切感、歡喜心。彌勒佛的兩側,布置有威武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本來是古印度神話中的人物,後來被佛教采用並加以發展。據佛經講:須彌山的半山腰有一山,叫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個山峰,四大天王就分別住在這四個山頭上,掌握著東勝神、南贍部、西牛賀、北俱羅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和人類社會,任務是“各護一方天下”,所以又稱為“護世四天王”。
四大天王在民間被說成是鎮守佛門的“四大金剛”。在《封神演義》中說四大天王本是中國武將“佳夢關魔家四將”,死後經姜子牙開封神榜,派去西方作四大天王,四大金剛的法器也通過漢語雙關式改造。
增長天王魔禮青,握青光寶劍,寶劍生“風”;
持國天王魔禮紅,握碧玉琵琶,諧音要“調”;
多聞天王魔禮海,握混元珠傘,傘能遮“雨”;
廣目天王魔禮壽,握紫金天龍,降服歸“順”。
這“風調雨順”四字,表達了人們對“國泰民安”和美好年景的向往。
8、江南第一鐘
從祥符禪寺山門進寺,右側鐘樓內懸掛著一口大銅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江南第一鐘”。所謂“第一鐘”,是指銅鐘的重量為12.8噸和直徑為2.5米,總高度3.5米,命名為“祥符禪鐘”,鐘聲一響,可綿延三分鐘之久,是迄今為止江南一帶最大的青銅大鐘。
9、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座重檐歇山式建築,重建於1995年。規模宏大,氣宇軒昂,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大雄寶殿,也稱“正殿”,俗稱“大殿”,是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殿。大雄,即筏馱摩耶,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說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能降伏“五陰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此“大雄寶殿”一匾,為趙樸初居士所題,下面“大圓滿覺”一匾是已故的真禪法師在八十歲時所書。殿內有一抱柱聯:
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
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
這是祥符寺現任方丈茗山法師於1995年初夏時撰書的。
9、古銀杏
相傳為“小靈山剎”修建時所植。歷經千年,數遭雷擊而形神不壞,入秋滿掛白果。樹老中空,曾腹匿巨蟒,寺典有每歲中秋青蟒巡寺之說。
10、佛教文化博覽館
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位於靈山大佛基座內,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是一座專門展示佛教文化藝術的專業博覽館。博覽館以神州五方五佛、中華四大佛山、藏傳南傳漢傳三大佛教語系、佛教文化藝術及中外交流為展覽主線,分過廳、序廳、五方五佛廳、八大殿館、多功能廳等幾大部分,利用詳盡的文字介紹、圖片、實物、多媒體等各種陳展形式,全面展示了佛教的歷史起源、傳播、演變以及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深刻影響,營造出一個意蘊空靈、禪境獨具的佛教文化空間。
11、神州第一鼎
在大佛腳下的佛前廣場上,安放著一座又高又大的三足寶鼎,那就是“神州第一鼎”。這座寶鼎總高度為8.8米,使用錫青銅鑄造而成,總重量12.8噸。茗山老法師為之題名“萬年寶鼎”。
12、靈山萬佛殿
位於靈山大佛蓮座下,殿內供奉著靈山大佛之真身,佛像及靈山小金佛共萬余尊,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13、平安抱佛腳
自佛教文化博覽館乘電梯往上,游客還可以登上蓮座,親抱佛足,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心中常有佛,祈佛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