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嘗謂泰山之勢,蓋齊魯之屏障,登天之階級,而帝王之所資也。 昔始皇游而封禪於茲,祭山川之神;酬四海之主。祈千秋永享之業;禱萬世不盡之福。群臣無不為之而歌功頌德;百姓無不為之而欣喜雀躍。及始皇暴政即施,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百姓勞而萬家苦。公憤不可遏,遂有陳勝吳廣大澤鄉首難,天下烽煙,連郭而起,四海揭竿,臣民倒戈,布衣之舉,一呼而應者雲;九五之尊,雖令而和者寡。春秋大夢兀自未覺,窮途末路之勢依然成矣。眾叛親離,蕭牆禍起,於是始皇斃而秦遂滅焉。 此兩千三百年前事也,人雲泰山可主天下之興衰,以始皇之事觀之,豈不謬哉! 今人鄒城高巍者,孟子鄉人也,三尺微命,一介書生,而形骸放浪之狂徒也。攜友數人,同游泰山,一路歡歌,取道紅門。道旁溪流淙淙,聞其聲而不見其流;兩側青松翠柏,而時有歌者引吭其間,山幽景雅,相得益彰。 及至玉皇峰頂,駐足一方聖土,置身茫茫雲海,游目蒼穹之際,騁懷四野之外。胸襟為之而豁然開朗,塊壘因之而一掃無余。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遺世獨立,方知天地之博;曲高和寡,始覺孤芳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