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散記飛機過了武夷山,弦窗外就看不見茫茫雲海了,就著偏西太陽的光芒,看到的是閩南綠油油的大地,一改北方冬季那光禿禿的模樣,頓時心情也生動起來。不知為什麼,已經飛到廈門了,飛機卻不急著著陸,而是飛過了市區,在廈門南拐了個大彎,從西南方向朝東北方向腑衝而下徐徐降落在高崎機場。在飛機拐大彎的時候,我在弦窗外貪婪地看廈門城外那海島錯落的風景,心裡就知道,廈門之行一定會有什麼收獲。鄭成功遺跡廈門最有名的風景是鼓浪嶼。想到三百多年前,鼓浪嶼還看不到一棟洋樓,有的只是鄭成功的兵營。現如今,登上鼓浪嶼,僅有島嶼東海岸上迎風而立的鄭成功塑像和日光岩下的鄭成功紀念館,還向人述說著那個年代的金戈鐵馬。是誓死不降清的民族氣節,還是忠於明王朝的信念,讓他為中國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台灣。當我隨著擁擠的人流登上日光岩,縱目望去,廈門城的高樓大廈一個勁兒地往上躥,就像中國正在崛起一樣,相比之下,殖民者在鼓浪嶼留下的各式小洋樓,再也抖不了它的威風了,人們只是拿它們做玩具一樣消遣。於是心裡就想,國家的強大才是國人抬起頭的先決條件。如果鄭成功地下有知,也會得到些許安慰吧。鄭成功和他的子孫們經營台灣數十年,最後在施琅大將軍的強大攻勢下,鄭氏集團終於放棄了“誓死作孤臣”的打算,回歸了祖國的懷抱。現今佇立在海邊的鄭成功塑像,正翹首望著台灣,當今台灣的統治者,能像鄭氏後人那樣做出流芳百世的偉大行動嗎?安業民墓現在中國人當中,知道安業民的人恐怕廖廖無幾了。我到廈門住宿的地方位於萬石山植物園下的科技賓館,賓館西門外是烈士陵園。清晨步入陵園,只見一座二十多米高的烈士碑聳立著,上面是陳毅元帥手書的“先烈雄風永鎮海疆”八個大字。在最北面的一堵大壁上,又有一行大字:共產主義戰士安業民永垂不朽。居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元帥所題。
安業民,遼寧開原人。1957年3月應征入伍,任海軍某部海岸炮瞄准手。1958年8月23日,在福建前線與占據金門島的國民黨軍炮戰中,一顆炮彈在他們的炮位上空爆炸,彈片擊中火炮後面堆放的彈藥包,燃起熊熊烈火,火舌撲向炮位左側的數百顆彈頭,嚴重威脅著火炮和整個陣地的安全。危急時刻,他不顧個人安危,堅守戰位,機敏地把炮身向隱蔽壕轉動。熾烈的火舌燒著了他的衣服,傷及脊背和胳臂,他全然不顧,以堅強的意志,忍受著烈火的燎燒,奮力轉動方向盤,直到炮身轉回隱蔽壕中,才跳下炮盤,滾滅身上的火焰。由於周身嚴重燒傷,陷入昏迷狀態。但是蘇醒後他堅持不下火線,再次登上炮位,准確地完成指揮員下達的每一個戰鬥口令,連續向國民黨軍陣地發射炮彈,頑強戰鬥40分鐘,直至炮戰結束。入院後,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於9月9日犧牲。根據他生前的意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追記一等功。
現在,血戰金門的硝煙已經散盡,兩岸炮聲也銷聲匿跡。留下的只是安業民等烈士墓還默默地守衛著這座美麗的城市。
金門菜刀漫步廈門小巷中,偶然碰到一位中年婦女操著我聽不太懂的閩南話向我兜售台灣香煙。見我不想買,又從包裡掏出幾個長方形紙盒,裡面裝的是菜刀。原來這是金門人用炮彈皮打制的,鋒利無比,據說三年不用磨。
金門菜刀,是萬炮齊轟金門島的意外產物。 1958年8月23日,毛澤東一聲令下,萬炮齊轟金門島,聲勢浩大,並且直接造成國民黨軍三名將官陣亡。歸來後我在查找金門炮戰的資料時,發現我們從1958年到1978年20年間炮轟金門,打出了上百萬發炮彈。如今這些炮彈成了金門的一項支柱產業——金門菜刀—— 的絕好原材料。為此,金門出了一家最有名的制刀公司“金合利”,它的產品竟名揚海內海外。制造炮彈的鋼鐵質量極佳,用它打制出來的菜刀也特別鋒利、耐用,剛中帶韌的特性,即使切割硬物也不易變形。早年到金門當兵的台灣青年,返鄉時一定帶上幾把作為紀念,金門炮彈菜刀因此聞名全台,只要掛上“金門”二字,幾乎就是菜刀質量的保證。隨著兩岸關系的緩和,福建和台灣居民可以互相走動,金門菜刀也成了台灣人到閩南走親訪友的好禮物。到今天,福州和廈門的商店還有專門的金門菜刀專櫃,這在幾十年前兩岸關系緊張時是無法想像的事情。金合利用炮彈制成了名牌菜刀後,便開始大規模收購炮彈。於是金門居民都知道撿到炮彈可以拿來賣錢,就在全金門出現了一股找炮彈的熱潮。“最早一顆炮彈收購價是二十元,現在炮彈越來越少,只有建房挖土時才會大量發現。物以稀為貴,現在收購價提高到每顆一千多元”,金合利的老板吳增棟說。“一枚炮彈可以打制四十至六十把菜刀,而金門近百萬枚的炮彈還可讓制刀業做幾十年而無匱乏之虞。”我打開了一個紙盒,拿出了那婦女賣的菜刀看了一下,果然制做得很精細,刀刃也鋒利無比。用手彈一個,聲音響亮,清脆悅耳,真是一件廚房中的好用品!這同時,也讓我看見了中國歷史上“賣劍買犁”、“化干戈為玉帛”又在當代重現了。
不過細想一下,說不上哪把菜刀就是安業民當年打出去的炮彈制作的呢,心中竟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那賣刀女人一個勁地鼓動我買一把,要不是飛機上不許帶,我真的就買了一把回家做紀念品了。離開那女人走在路上我又想到,要是現今世界各國也能像用炮彈打菜刀一樣,把原子彈都拆了用於發電,那造福於人類可是比菜刀強上萬倍啊。
兩個大牌扁花100元錢坐船看金門,是廈門游的一個重要節目,我也沒能免俗。其實所謂的“金門”只是導游的鼓說詞,去後才知道那不是金門島而是大擔島。因為此島一直為台灣當局占據,所以能近距離親眼到那裡看一看,對我這個北方人來說還是一種極大的誘感。
從廈門港坐游船向東進發,好像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目的地。距小島不到100米游船停了下來,人們紛紛擠上最頂層的甲板上朝大擔島望去,那島上的情景就看得一清二楚。
但見島上面朝大陸的方向建了一堵大牆壁,上面寫著一行大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充滿了政治色彩。在大壁下面有幾個雕堡,雕堡的槍眼都可以看到。大擔島的岸邊還停著兩艘台灣兵的小巡邏艇,有幾個士兵坐在上面無精打采的樣子看著大陸游船上的游客。這時,我們船上的人就向那些台灣兵高喊起來:“回來吧,孩子們!”還有的喊:“辛苦啦!”真想像不出,聽到這些話,這些士兵的心裡此刻會有什麼感受。
導游說,大擔島上沒有老百姓在上面上生活,只有守島官兵。到大擔島邊上觀光是得到守島官兵同意的——不知道台灣當局同意不同意?
其實在與廈門人交談中我就知道了,在兩岸當局默許下金門早已對福建人開放了。金門人到廈門做生意的、讀書的、走親戚的、觀光游玩的早已習以為常了。而大陸到金門旅游的人更多。
導游說,從大擔島到廈門最近的海岸直線距離只有1700多米。在廈門海岸上我們也立了一字一扁的八塊大扁,寫著的是“一國兩制統一中國”,也是政治色彩很強的口號。
從大擔島回來後,我又找機會到廈門市東面那個寫著“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口號的海灘邊去看了看。那裡除了大扁外,還有個大雕塑——緊握著的雙手。看來,藝術家的品位到底還是強過政治家,人性和親情作為兩岸關系的紐帶,任是一千年一萬年都是可以永存的。
鼓浪嶼的琴聲登上鼓浪嶼碼頭,就見那碼頭的售票房是一個鋼琴的造形,因此,人們都稱它為“鋼琴碼頭”。碼頭前廣場上,正有一位藝人在那裡旁若無人地彈奏著電子琴。那樂曲聲十分悅耳動聽,引得游人駐足下來不肯離去,似乎忘記了時空。對於街頭賣藝,經常出游的我看的多了,可廈門鼓浪嶼的藝人和以前我見到的那些街頭賣藝人不能同日而語——那可是真正的藝術家,說不上還是哪個藝術院校的教授或演藝界的名人。這些藝術家不收游人錢,只陶醉在音樂的快樂中,同時,也把這種陶醉和快樂傳染給了游人。
在鼓浪嶼上還有一處鋼琴博物館,它是目前我國唯一的一家專門展示古鋼琴的專業博物館。最初是由澳大利亞籍華人胡友義窮畢生精力收集的中外二百余年的各種鋼琴40架,現在已經達到百余架了,其中有一架是胡先生在鼓浪嶼收集到的,是已故著名鋼琴家許斐平從小彈到大、留在鼓浪嶼家中的鋼琴。
人們都爭著在那裡觀看排照留念。原來,廈門從清後期就是一個開放城市,素有“廈門,廈門,華夏之門”的美譽。那些西方來的商人、冒險家們在島上蓋起了豪華別墅的同時,也把鋼琴帶到了島上,從此,廈門不再僅是物欲橫流,還有音樂相隨了。因此,人們又把鼓浪嶼叫成了“音樂島”。
回到市裡,我到廈門大學去看一位同學,同學帶我游了一次廈大,讓我吃驚的是,這所大學居然有山有湖,還有海灘。到了廈大南門不遠的海邊,在馬路邊上我看到了一道長長的矮牆,上面刻著五線譜,是著名作曲家鐘立民譜寫、張藜和紅曙作詞的《鼓浪嶼之波》。記得在1984年的春節晚會上,我們吉林省的歌手張暴默演唱了這首歌,使它傳唱全國,並成了廈門的名片。至今我還能記起它那美妙的旋律和動情的歌詞: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台灣島,台灣是我家鄉。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母親生我在台灣島,基隆港把我滋養。我緊緊偎依著老水手,聽他講海龍王。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他娓娓的話語刻心上。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鼓浪嶼海波在日夜唱,唱不盡骨肉情長,舀不干海峽的思鄉水,思鄉水鼓動波浪。思鄉思鄉啊思鄉,鼓浪鼓浪啊鼓浪,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走近大擔島)

(廈門海灘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牌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