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蘇北的高郵麼?要是沒聽過那麼高郵雙黃鹹蛋,你嘗過吧。當朋友告訴我要去蘇北高郵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高郵鹹蛋!你可別笑話我,對高郵我知道的就這麼多。
懷著品嘗高郵鹹蛋的期待我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有趣的是呆在高郵的那段時間我根本就沒吃到所謂的高郵雙黃鹹鴨蛋,可能也是屬於名聲在外的一類吧。沒有嘗到地道的鹹鴨蛋似乎是遺憾,好在我們此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幾只鴨蛋,我們的目的說白了就是找個冷門的地方玩!
玩的第一站是高郵驛站。
驛站,顧名思義就是古時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其實簡單點說就是郵局。據歷史記載,秦王贏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在此處搭築高台,設立郵亭,到漢朝又在此地建縣,於是歷史就莊重地把這塊土地正式命名為高郵。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把自已的名字與郵傳聯系在一起的唯有高郵,高郵也因“郵”而生,因“郵”而興,一支“郵”字歌,從古唱到了今。
高郵驛站位於高郵城南門外館驛巷內,是全國保存較好的古驛站,經過修復,現在是全國唯一的“郵驛博物館”,又稱古盂城驛(郵驛博物館)。
對於這些七七八八的歷史我實在不感興趣,聽多了就會犯暈,所以也就了解這麼多,我感興趣的倒是這裡的建築,只覺得此處民風樸實,古建築特有味道。尤其是郵驛博物館的建築,整片建築雖歷經蒼桑,但古風猶存, 怪不得許多專家學者稱此地為“稀世遺珍”!我認為在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中值得一提的是鼓樓。
鼓樓在1994年前後修復,其結構為十字脊重兩層的樓閣式古建築,是驛站值更守夜,站崗瞭望,傳鼓報訊的至高點,亦是今天盂城驛的形像標志性建築物。鼓樓頂層飛檐下懸掛著建築設計者:東南大學教授潘谷西先生題寫的“鼓樓”匾額,二層飛檐下懸掛著國家外交部副部長姜恩柱題寫的“飛”,其含義就是快捷的意思了。登上鼓樓極目遠眺,萬千景像盡收眼底。西可覽河湖,漁帆點點,應塔聳立;東可觀平疇,禾稼蔥蔥,綠野無邊;南可看通衢,車輪濃濃,晝夜不息;北可見堂皇古城,高樓處處,日新月弄,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於是一介都市時尚女子如我,此時平添了幾分古人的閑情雅致了。
在這種閑情雅致的驅使下,我和大伙來到博物館對面的郵局買了一張信封,並讓工作人員為我敲上了郵戳,然後小心的把它藏在包裡,我要親自把信帶回上海!
和驛站遙遙相望的是當地頗為著名的寺廟:鎮國寺。鎮國寺裡有座鎮國塔,又稱西塔。寺廟裡有這麼一段記載“唐舉直禪師,懿宗子僖宗弟也,行腳至高郵,得太平倉基地,亟請於朝。詔以其地為鎮國禪院,居之,仍賜號舉直禪師。”我把這段字理解為一個故事,故事講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雲游至此,並在此禮佛,直至圓寂,在這期間呢,朝廷賜了個好名字:鎮國寺,至於鎮國塔麼我猜測大概為存放皇帝弟弟舍利子之類而建的吧。走進寺廟我發現香火好像很旺,我們去的時候很多人擠在大殿裡做法事,平生第一次見到了一位又年輕又俊俏的帥哥方丈,只見他披著一件光鮮的袈裟在佛祖前念念有詞,好奇如我實在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心裡忍不住嘀咕:好帥氣的方丈,要是能合個影該多有意思啊。
與年輕帥氣的方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鎮國塔,鎮國塔矗立在寺廟後院的運河邊,滄桑斑駁,甚至可以說破舊不堪,塔身為方形,屬於樓閣式,共有七層。因為年久失修,塔頂塔檐都有零星的雜草和長不大的小樹,雖然破敗倒也原汁原味,從斑駁的底層一直看到雜草叢生的塔頂,腦子裡閃過一句:歲月無痕!我想鎮國塔告訴了我歲月是有痕的。
在高郵我們玩的最後一處是古文游台,雖說是文游台,大門口卻掛著高郵博物館的牌匾,我尋思著是兩者兼而有之吧,果然,此處是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與本地先哲孫覺、秦觀、寓賢王鞏聚會載酒論文的地方,後因“四賢聚會”成為佳話,所以“文游台”成為了一處景點。今天當游客一踏進大門就可見秦觀的雕塑。在雕塑兩側有很多展覽館,展覽館內介紹著高郵從古至今所出的文人雅士和高郵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參觀文游台時天下起了漂泊大雨,為了沾點祖師爺的學者才氣,同時也為了彌補一下個不能和俊美方丈合影的遺憾,我冒雨和雨中的秦觀合影留念然後就和大伙匆匆離開了。
高郵是一座很小的城市,這裡可能出產著名的鹹鴨蛋,但決不是旅游的勝地。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平靜的生活著,卻在不經意間留下了歷史的足跡,或許高郵曾經一度繁榮過,或許如今的高郵破敗不堪,但我們在這裡確實看到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人文景觀,感受到信步走來的古老滄桑的歷史文化……

(高郵鼓樓)

(鎮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