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驅車到達紹興時已是下午三點多了,七月的驕陽實在熱情得叫人難以忍受,於是我們躲在賓館裡舒舒服服地洗澡睡覺。
一陣鈴聲把我從酣睡中叫醒:“五點了,怎麼樣?該出去吃晚飯,順便逛一圈?”
“奧,等一下,我馬上下來,你在大廳裡等吧!”掛上電話我從床上一躍而起,對著鏡子簡單整理一下儀容,去大廳找我的同事,准備外出祭拜我們的五髒廟。
紹興對我而言是一座比較熟悉的城市,早在91年還是孩子的我就曾來紹興寫生,直到今天我還清晰地記得當年我們在鑒湖,東湖,東浦寫生的情境,古色古香的魯迅故裡,熱鬧喧嘩的解放路……工作後我又多次來過紹興,氣勢磅礡的大禹陵,彌散著書香味的青藤書屋,綠樹掩映的會稽山,凄美幽靜的沈園都曾留下我的身影。
有了這麼點經歷我忍不住擺出一副老克勒的架勢來,不想走上大街,一下子沒有了方向,同事狠狠地把我取笑了一番,哎——我只有感嘆城市的變化太快太快了……
沒走上幾步一輛人力車來到我們面前,問是不是要租車,簡單交流了一番決定租車去魯迅故裡看看,順便再去倉橋直街瞧瞧。
坐在人力車上,接近黃昏的太陽依然猛烈毒辣,車子順著車主的動作緩慢的晃晃悠悠的前行著,不一會兒車主的衣服就濕透了,大顆大顆的汗珠順著黝黑的臉龐流下來,坐在車上的我於心不忍,中途下車買了一瓶冰紅茶給他,就這樣坐著人力車卻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來到魯迅故裡,下車付了錢,發誓以後再也不坐人力車!
魯迅故裡似乎是紹興的招牌,多少人認識紹興是從魯迅文學作品開始的,這裡有魯迅的三味書屋,有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有小說中反復描寫的鹹亨酒店,更有魯迅的故居,一景一物無不打上了魯迅的烙印。再次站在這條老街上,看到的是一條打造一新的老街,所有的古建築都已被拆除改建,雖然是模仿古建築模樣重建,牆面粉刷潔淨平整,房頂的瓦礫整齊劃一,一切井然有序,然而歷史變更的印記已蕩然無存,斑駁裸露的矮牆,滄桑破敗的舊式門簾都已拆除,我們也只有在記憶裡尋覓故裡的風貌了。
見多了這種改裝過的古街,我們也沒太多的遺憾欣然接受之後前往倉橋直街,寄希望於在那裡能尋覓到一段古時紹興的風情。來到直街我慶幸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這裡果然保存完好。稱其為直街是因為步行20分鐘的街道沒有一處拐角一通到底,在街道的盡頭架有一拱橋,名叫倉橋,倉橋直街由此而來。在倉橋一旁樹了一塊石碑,大意是說這是紹興保存良好的最古老的弄堂,頒此殊榮的是聯合國,我真不知道它的可信度有多少。於是好像為了要證實什麼似的,我回過頭來仔細端詳這條小街,深邃的小巷,酒旗飄溢,兩旁緊密相連著的老房子一家挨著一家,多少年來他們就是這樣緊緊的連在一起,你挨著我,我依靠著你,老屋的主人代代相傳,建立起的是怎樣的情意?也許這就是大城市中難得感受的街坊情意。
離開古街時無意中瞥見街心花園中有一座古塔(大善塔),塔身異常古樸,就是這麼一座古塔,矗立在一片現代化的街心花園中,襯著不遠處洛可可式新穎的高層建築,刻意的安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我真說不出是什麼味道,唯一感受到的是時代的落差,感受到時間這條長河的流淌,也許一切都存在於變遷之中……
天色漸暗,我們臨時決定不去所謂的大酒店,而找一家弄堂裡的小酒店或者大排檔之類的地方吃晚飯,說實話我長這麼大還沒在排檔這類地方吃過東西,於是我無比期待,期待著這將會是一頓有趣的晚餐。
七拐八拐我們來到一處不知名的小巷,找了一家比較干淨的小飯店,說干淨是相對而言的,在我眼裡它也是髒兮兮,只是和旁邊的幾家比起來似乎干淨些而且還有空調,於是決定就這家,我不知可否,只是從眾而已。坐定下來上菜倒是很快,紹興的酒是很有名的,自然我們像征性的要了一斤黃酒。有人說三個女人一台戲,今天我們四個清一色都是女的,少了男人在旁邊我們似乎膽子大了很多(呵呵),吃喝中我們肆無忌憚的聊著,興高采烈,眉飛色舞的樣子引來不少旁人的眼光,我們繼續高談闊論,時不時爆發出一陣陣的笑聲,這小小的飯館幾乎成了我們獨立的包房!正吃著我突然問“有沒有點臭豆腐啊?”同事說沒有,於是叫來小二要了一份臭豆腐,我的舉動引來了鄰座男子的注意,他竟然端著一盆臭豆腐來到我身邊建議我嘗嘗,面對突如其來的男子我一下傻了,我一時尷尬極了,嘗也不是,不嘗又不是,猶豫不決時那男子不由分說的從我手裡接過筷子夾了一塊豆腐放在我碗裡,接著走向我另一位同事,就這樣我們每人都嘗了他的紹興臭豆腐,完了之後他還為我們介紹另一味地方菜,一番交流之後,七八個人居然舉杯暢飲起來,而我呢舉起相機把這一切拍了下來。
這是一頓特殊的晚飯,在紹興我們只是游客,然而我們卻在一家不上檔次的小飯店裡感受到了紹興人的熱情,這是在任何一家豪華的酒店裡不會發生的事情,也許這就應了那句“四海之內皆兄弟”。
紹興我游過很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而這次又在游歷景物時增加了對人的感受,我似乎又聽到了同事的那句:“大哥,我敬你一杯!”多麼豪爽多麼親切,這種感覺已經離開我們很遠很遠了,它將成為我這次在紹興的一個亮點,我想以後只要回憶起這一幕,我都會會心一笑……

(孔乙己)

(倉橋直街的婦女)

(水鄉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