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險踩腳下

作者: 虛雪道人

導讀素來登山,從不懼海拔高,也不畏落差大。 佇立華山腳下,頓感“十裡五千仞,一石也!” 北方的山見過很多,花崗岩體的山也游歷不少。但,像華山這樣壁如刀削、直衝雲霄的確實頭一遭見識。 仰望勢飛天外的華山,腿有點打顫。咋辦?自古華山一條路,鼓足勇氣奮力攀!這時聽到有人說:去不去坐索道? “驢”友去華山,感“險”當第一。 放棄舒適的“索道”,我 ...

素來登山,從不懼海拔高,也不畏落差大。

佇立華山腳下,頓感“十裡五千仞,一石也!”

北方的山見過很多,花崗岩體的山也游歷不少。但,像華山這樣壁如刀削、直衝雲霄的確實頭一遭見識。

仰望勢飛天外的華山,腿有點打顫。咋辦?自古華山一條路,鼓足勇氣奮力攀!這時聽到有人說:去不去坐索道?

“驢”友去華山,感“險”當第一。

放棄舒適的“索道”,我乖乖地從西山門那爬起。

“太華咽喉”千尺幢

一轉眼,便來到了“回心石”前的“千尺幢”。

兩眼望去,零星點綴些蒼松翠柏的絕壁上,宛如放下一條懸垂的軟梯,游人若隱若現的像蝸牛在輕晃。

這就是華山第一道險關——“千尺幢”:在山崖極陡處劈鑿出的一條蹬石小路,370多級。游人只能附身在僅容一人過往的石階上,順著兩旁的鐵索一步一步往上登。抬頭,一線天開;瞰視,如臨深井;手觸,冰涼巨石。爬到一半,腿沉、口渴,咽喉緊鎖冒煙。難怪,誰叫你穿行在華山的咽喉中。

古人有詩雲:“險光一線開,窄縫夾青天。躡足先妨膝,扳崖側用肩。”

真是:上有青天召喚,下有陰風催促。我只好微目半閉,調勻呼吸,大汗淋漓地繼續爬行。不久,睜眼一看,幢口已到。竄出井外,瞬間超塵脫俗,心靈身輕。

老君犁溝石竇槽

從“千尺幢”越過險道、險關百尺峽和二仙橋,我來到了華山第三道險關——“老君犁溝”。

只見青崖碧樹相間中,潛藏著一條蜿蜒曲折的石級槽路。六、七十度的陡坡,500多個台階。一路走走歇歇,滿目綠黛,峰回路轉。景觀比“千尺幢”清秀,也沒那累。

謝謝您啦,太上老君!

原來,犁溝本無路,古代的游人只能靠石竇而攀,艱險異常。相傳華山腳下有一農夫因生活貧苦而想上山求神賜福,可華山無路可攀。於是,他獨自一人身背鐵斧鋼钎到此鑿山開道。不久,左鄰右舍也加入相助。可是,一年下來,巨石壁上還沒有幾個“腳窩”。一天,太上老君駕馭青牛路過此地,有感農夫心誠,慈悲之情油然而生,便化作一老翁手扶鐵犁,口吆青牛,順坡犁出了一條山路後,掛犁飄然而去。農夫們見此情景,齊跪磕頭,謝神靈相助,並為此段山道起名“老君犁溝”。

當然,現在的石階是明清時期開鑿的,還是人定勝天啰!

擦擦汗,想起清朝有首詩:“犁溝斷絕壁,直上無回藏。熊徑復魚貫,誰得相扶將。”

出溝,我身輕如燕。背倚猢猻愁,確實感到紅塵瑣事,萬慮皆休。

去哪?

一鼓作氣上北峰~~

信步“蒼龍”莫顧盼

從四面懸絕、巍然凝秀的北峰下來,沿擦耳崖而上,即開始“蒼龍嶺”的信步險行。

“蒼龍嶺”,聳入雲霄,兩邊俱是千丈絕壁,深不見底。嶺背蜿蜒起伏,似蒼龍飛騰華山上空。遠遠望去,“人蟻游其中”。

沿著寬不過一尺、長達246級台階的嶺脊前行,我如履刀刃,腳下生風,背涼透骨,人身飄忽欲墜。

可不是,唐朝大文豪韓愈當年曾在此投書求救。

傳說韓愈游覽華山,鼓足勇氣,歷盡艱險爬上“蒼龍嶺”後,兩眼環視盡皆絕壁,頓時大驚失色,雙腿發軟,寸步難移,癱坐嶺上嚎嚎大哭。想到悲絕處,唯恐回不去,見不到家裡的親人,便書寫一封訣別信擲下山澗。後被游人拾到報官,縣令方派農夫把他從“蒼龍嶺”抬下山。

不管韓愈是害怕路險,還是憐惜生命。“蒼龍嶺”的奇險,肯定是凡人庸筆無法狀寫。

正如明朝王履所贊:“嶺上望嶺下,夭矯蜿蜒飛。背無一仞闊,旁有萬丈垂。”

“長空棧道”唯自憐

越過“蒼龍嶺”,一出“金鎖關”,華山蓮瓣盡收眼底。

游罷峭壁翠雲的西峰和松檜蔥郁的南峰,我獨自摸索來到了“朝元洞”。只見一段臨崖而開的棧道曲徑通幽。

走到盡頭,三面臨空,深壑無底。有“驢”友四男兩女正在那評判、挪諭,其中一位說:“我只爬了六步,一百塊絕對值。”立時,趕緊湊了過去。望著我這位不速之客,一位美眉善意的提醒:“膽子小千萬別下去哦!”

探頭往下看了看,我頭暈目眩,倒吸一口涼氣。

垂危的絕壁上有一狹小的溝壑,幾十根鋼筋錯落有致橫穿在兩邊的崖石上,宛若天梯。崖壁上,還裝有鐵索和系安全扣的纜繩。

有險不趟非“驢”友。橫下一條心,花三十元租了一付保險帶套在身上,按照要領,把安全扣搭緊纜繩,開始往下爬。

提著膽,小心翼翼。腳踩細紋鋼梯,一步一步往下挪;手取安全扣,一節一節往細繩上鎖緊下滑;心中忐忑不安,頭冒虛汗。下了十來步,心虛,問上層棧道的工作人員:“到頭要多長時間?我來得及嗎?”腳若踏棉,真想趕緊上去。看著絕壁下面左邊一條條擱在鐵鏈上的木板路,我又心有不甘,好想在上面走走,體驗一下空中飛人的感覺。

屏息,繼續用手在細繩上交替安全扣。終於下到底,經一次兩個安全扣同時脫繩的驚心動魄大轉換後,我果敢地踏上了號稱“一日椽”的“長空棧道”。

鐵鏈飄浮,木板吱吱,顧目驚恐。

走到盡頭,參拜“賀老洞”,仰凝“全真崖”。即興占詩一首:“雲棧復天塹,御風渾如綿。欲罷覓憐處,撒身了無言。”

“雲梯”翹首“天梯”垂

好運。從“長空棧道”上來,在玉女淡妝的中峰遇到三位素不相識的“驢”友。相約,同上仙掌迎陽的東峰。

過引鳳亭不遠,突有“雲梯”擋路。

一塊與地面夾角達90度以上的巨岩上,鑿有幾十步極窄的石階,左中右各懸一條鐵索。我試著先上,因岩石中上部外突呈倒坎之勢,身體總在空中隨索搖擺,根本無法貼近崖壁,也就無法控制自己的身姿。

想必難看,但不能退縮堵路。隨著體力下降,手腳有點不聽使喚。咬緊牙關,每蹬上一步,心旌飄蕩,真想騰雲駕霧。

終於,四個人同甘共苦,順利登頂。

因天色已晚,急需趕坐下山的“索道”,華山第二險的“鷂子翻身”這次未能去體驗。

一路小跑,在下山的路上,我在日月崖旁找到了“天梯”。

俯看:此處東臨深淵,西傍危崖。在垂直的岩壁上,僅留三指寬的石階梯。我只好扶著鐵索,用足尖一點點往下挪。

到了梯底平台,晃若夢中回旋:階不容足,我怎麼回來的啊~~

在返西安的車上,我一直想著:“鷂子翻身”,何日結緣?

華山的奇險,我還會再去踩踩!


精選遊記: 華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