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吳哥窟:柬埔寨文化顛峰之作

作者: 高古玉痴

導讀這是我在網上搜集的一篇介紹吳哥窟的文章,我把它轉帖在這裡,以表達我對吳哥窟的敬仰之情,希望今後有機會再次前往領略其神韻。(我添加了一部分自拍的圖片)吳哥是柬埔寨的古都和游覽勝地,位於洞裡薩湖北面,距暹粒市6公裡。公元9~15世紀為高棉王國都城。最早始建於8世紀,13世紀建成,占地15平方公裡。吳哥古跡主要包括大、小吳哥兩地的通王城和吳哥窟;各種建 ...

這是我在網上搜集的一篇介紹吳哥窟的文章,我把它轉帖在這裡,以表達我對吳哥窟的敬仰之情,希望今後有機會再次前往領略其神韻。(我添加了一部分自拍的圖片)吳哥是柬埔寨的古都和游覽勝地,位於洞裡薩湖北面,距暹粒市6公裡。公元9~15世紀為高棉王國都城。最早始建於8世紀,13世紀建成,占地15平方公裡。吳哥古跡主要包括大、小吳哥兩地的通王城和吳哥窟;各種建築約600座。有5座宏偉的寶塔和精美的浮雕,是聞名於世的高棉文化古跡,也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建築。柬埔寨王國國旗上的圖案就是吳哥窟的聖塔。吳哥古跡曾被叢林所掩蓋,19世紀後期才被重新發現。

吳哥窟

吳哥窟又名吳哥寺,是柬埔寨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古寺,也是保存最好的名剎。吳哥窟分為“大吳哥”與“小吳哥”兩處地方,其中小吳哥的建築群較為宏偉。現時的吳哥遺跡,占地面積達310平方公裡,包括四座神廟建築。所殘留的一牆一柱,仍可窺見當年精美的雕刻工藝。鬼斧神工的技術,的確令人贊嘆,難怪吳哥窟有“雕刻出來的王城”這個美譽。它和中國萬裡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列為東方四大奇跡。據說,建築時所征召的民工達1,500萬以上。寺廟全部用巨大的沙岩石塊重疊砌成。最重的石塊重量超過8噸,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合物。

寺院周圍有寬190米的壕溝,四周共長5.6公裡。主殿上有5座尖塔,中央塔頂離庭院地面65米,底層廊壁上布滿石刻浮雕。這些浮雕內容有反映當時人民生活的,如打獵、捕魚、送別、戰爭等;有重現古代傳說的,如“乳海翻騰”、“天神制魔”等神話故事;有跌坐的佛陀,有跳舞的女神,還有人頭、鳥獸、蟲魚的雕刻,姿態萬千,栩栩如生。寶塔外面的石塊上刻著各種姿態的佛像,有的高達幾十米,形像非常生動。

15世紀上半葉,吳哥故都廢棄,此寺院亦荒蕪冷落。19世紀中葉後重新修整,成為世界聞名的古跡。整個建築宏偉精美、鬼斧神工,充分反映了柬埔寨古代工匠們的驚人智慧和高度藝術才能。

“大吳哥”又稱吳哥城,用了二十年時間建造,特別的地方是城牆以巨石砌成,外有護城河保衛國土。五座城門之中,以南門最完整,城門入口兩旁,並列了兩排石雕,左邊是天神,右邊是魔鬼。巴戎寺是大吳哥城內最重要的建築,寺廟在城的中央,台階上有54座如群山起伏的古塔,環抱著一座高達40米的圓塔;每座石塔的頂部四邊,又刻有一尊巨大人面像,場面壯觀。另外,旁邊內外兩層的回廊及大型浮雕,都手工精細,極具欣賞價值。

小吳哥與大吳哥只是相距十分鐘車程。五座蓮花蓓蕾形的聖塔,活像五支巨型粟米,直指天空。五座聖塔中,以中央的一座較大,每層台階四邊均有長廊,刻有佛教故事中的人物。經過陡峭的石級,走到最高處,是以前帝王祭神的地方。

浮雕藝術

吳哥窟的圓雕並不出色。台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卻極為精致且富有真實感。在回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干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1層台基的回廊被稱為“浮雕回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余,壁面滿布浮雕。東壁的攪乳海圖,北壁的毗濕奴與天魔交戰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圖等,均描繪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像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復雜,人物姿態生動,形像逼真,且已采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從裡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像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除了牆外的仙女引人側目,走在神廟裡,處處可見精美細膩的刻畫,有時是在柱子上,有時是在牆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兩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難發現。就連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柵欄,當陽光透過窗子灑入長廊,更融合出一種人文與自然交錯的美感。

建築特點

台基、回廊、蹬道、寶塔構成吳哥寺錯綜復雜的建築群。其布局規模宏大,比例勻稱、設計簡單莊嚴,細部裝飾瑰麗精致。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粘合劑,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當時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術,所以吳哥寺沒有大的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

吳哥窟之謎

吳哥窟是由—個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東南亞民族所建,時間大概從公元802年起,那時闊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輝煌的高棉帝國,繁榮昌盛達6百年之久。

在12世紀時,吳哥建築達到了藝術上的高潮。當時建造的吳哥廟,所有的牆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個平台的周圍都有面向四方的長廊,連接著神殿、角塔和階梯,即使長廊的牆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話故事的浮雕。吳哥廟不僅本身規模宏大無比,廟宇的外面還有一條將近10米寬的堤路。直通廟宇的大門,堤路的兩邊也都豎立著巨大威嚴的那伽蛇神像。—般說來,世界各國所有的廟宇都是坐西朝東,而唯獨吳哥廟大門朝西,這使後來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學家百思不解。此後,吳哥王朝的歷代國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

吳哥文明的建築之精美令人望之興嘆,然而卻在15世紀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吳哥地區又變成了樹木和雜草叢生的林莽與荒原,只有—座曾經輝煌的古城隱藏在其中。直到19世紀穆奧發現這個遺跡以前,連柬埔寨當地的居民對此都—無所知。

按說任何—個民族的文化都應有它的延續性,何況吳哥是—個曾經繁榮過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斷、忽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有人把這歸於外敵的入侵,但外敵入侵可能導致王朝的改朝換代,卻無法使—個民族的人民統統消失。據考察,在吳哥地區過去曾有一百萬人口以上居住,這個民族和這些人們到底到哪兒去了呢?這真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



(11)



(12)



(13)



(14)



(15)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