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泰山石刻文化”8月25日,享受過盤山翠屏湖水之樂,可身體仍有些不適,便決定駕車返回。途徑京滬高速公路之時,突發奇想,近年工作繁忙,曾三過泰山而未能攬勝,實為遺憾。不如就此休閑之際,再度前往逍遙一番,也算是作為西行珠峰前的一次拉練吧。於是,驅車南下,直奔泰山。行止滄州,因為交通事故,高速公路被迫中止前行,只好沿著正在整修中的104國道前往德州。經過幾個小時的艱難行走,好容易才回到京滬高速公路上,卻又遇到遙遙無期的堵塞等待。因為身體感冒沒有痊愈,加上一路奔波,趕到泰山腳下身體疲憊不堪,匆忙吃些藥後就倒床入睡了。
次日醒來,身體舒緩一些,本想休息恢復一下體力,可經不住泰山美景的誘惑,還是“朝山”去了。剛到泰山腳下就被十個刻有龍圖騰的巨柱所震懾,拾級而上,漸入佳境。在中天門乘坐纜車,很快就到了“天門一長嘯,萬裡清風來”的南天門。這裡雲飄霧繞,如同仙境,可以體驗“天人感應”的道教理念,閉目淨思,能夠忘掉時空的概念,可以充分享受“天地人渾然一體”的感受。泰山不愧是中國的名山、神山。自然山體的宏偉,一草一木都是美不勝收的景觀;歷史文化的悠久,一碑一文可以展現歷代文明的內涵。泰山是我國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從“泰山封禪”到“歷代祭祀”,從“帝王朝拜”到“百姓游覽”,從“大汶口文化”到“齊魯文明”,從“道教獨尊”到“三教合一”等文化在泰山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隨著“石刻崖文”的觀光與瀏覽,不知不覺到了玉皇頂,這裡的歷史文化遺跡更是不勝枚舉。泰山的石刻,風格獨特,自成體系,光輝璀璨。自古以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視泰山至高無上。歷代文化名人都寫下了贊頌泰山的傳世名作。歷代書法藝術家都在這裡留下稀世珍寶。孔孟的儒學,老莊的道學,釋家的佛學,都在這裡彙總升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寫寶庫。本已疲憊的身體,在泰山石頭文化的感染下,逐漸忘卻疼痛。我攀上爬下,在“露天書法博物館”裡,尋覓“石文”的所在,用相機記錄了三百多張石刻照片。
莊子曾說,“七十二君登封泰山留石刻一千八百處”,我試圖尋找這些墨寶的真跡。因為這些“石文”,不管是撰文,還是楹聯;不管是石經墓銘,還是頌岱詩文,或篆、或隸、或楷、或草、或行等,無不出自當代名家之手,有帝王御筆,也有詩人大家,其造詣之深,足以代表那個時代的水平。泰山石刻主要有碑刻和崖刻兩種,碑刻集中在岱廟,而崖刻則多分布在登山的中路與岱頂。泰山石刻自秦至今,代代相繼,各有佳作,基本上囊括了中華民族的成長過程,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發展歷史,所以,泰山“石文”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石頭史書”。
泰山“石文”大致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歷代帝王封禪祭告聖文、寺廟創建重修記、題景楹聯、石經墓銘、頌岱詩文等,現存石刻約有一千余處。為了滿足我對“石文”的熱衷,我不顧身體的虛弱,又從瞻魯台、拱北石、玉皇頂、唐摩崖、碧霞祠、南天門徒步而下,經過升仙坊、對松亭、朝陽洞、五松亭、望人松、雲步橋回到中天門,竭力尋找這些“石文”的蹤跡。
“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現存最早的石刻,相傳為李斯用“小篆”所書,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刻”,是研究中國文字演變不可多得的文字,也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書同文”的具體表現。因此,石刻對後世的篆、隸、行、草、真等都有較大的影響。泰山極頂的“無字碑”更是千古絕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衡方碑”、“張遷碑”都以體豐骨狀的隸屬聞名,筆畫端正穩重,筆意粗壯古樸,“外方內圓”、“蠶頭燕尾”、“蠶不重臥、燕不雙飛”開創了了隸書的規範,也是歷代書法家臨摹的範本。“經石峪摩崖刻石”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上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其經刻書法以隸書為主,兼有篆、行、楷、草的意態,結構宏闊自然,筆法蒼勁古樸、神采飄逸灑脫,豐潤雄渾。其結構之大、規模之巨,堪稱“天下第一”,歷來被視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為歷代書法愛好者所推崇。“宋大觀聖作碑”上刻李時雍摹寫宋徽宗《八行詔》,此碑書法筆法極瘦,被稱之為“瘦金書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泰山刻石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從書法角度看,書體眾多,風格各異,無論篆、隸,還是行、草等,不難發現書法的自古至今的發展規律,可以說泰山的刻石文化就是一部生動的書法教材。從歷史的角度,又不難看出銘文所記載的事件與歷史考證可以相互補充與印證,而且大多與泰山歷史有關,因此,泰山的刻石文化又是泰山歷史的教材。泰山刻石的內涵,又可以反應出歷代達官貴人的心境,更承載著泰山巍峨穩定、剛健雄厚、挺拔崇高和博大深邃的精神,古往今來,莫不如此。如,“五岳獨尊”、“拔地通天”、“昂首天外”、“與國鹹寧,體乾萬物”、“從善如登”等至高境界。
泰山,巨石林立,林茂泉飛,殿宇輝煌,故跡遍布,石文薈萃。從有記載的兩千多年的來看,泰山受到72個帝王的朝拜、封禪;從“穩如泰山”、“重於泰山”、“有眼不識泰山”人人皆知的成語來看,泰山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一點也不過分。泰山的石刻文學就像一個導游老人,它用歷代文化來講解泰山的精神,除可以歷練一個人的心志外,更能引導你仰觀俯察古今泰山過客的心態。
“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風塵奔走,歷盡艱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積成功德敢朝山”、“置身霄漢凌絕頂,昂首天外笑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