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玩有文化 -- 我這樣玩轉杭州(之四)
柳岸居士
2007年11月15日杭州歸來,先後寫了“奔花而去”、“玩有據點”和“玩有數碼”,今天想寫一寫“玩有文化”。
文化,是個大詞,就旅游而言,文化絕非大而空,而是小而實。抑或,文化,有時還含“功利性”呢。
游湖遇雨,豈不掃興?且慢,“望裡南宮潑墨山”的詩句(譚貞宏 《南屏歸艇遇雨》),會讓你在雨中琢磨“墨山”的意境;“山色空蒙雨亦奇”,會令你在煙雨中咀嚼“亦奇”的情趣。
春亦好,夏亦好,秋亦好,冬亦好,一年四季,都有佳句名言伴你游湖,有名言陪你登高!
陽春來到西湖,“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可與“亂花”產生共鳴;
盛夏來到西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能對“映日”反復咀嚼!
金秋來到西湖,“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慨嘆“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李漁語)
隆冬來到西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凜冽寒風中的你精神一抖!
文化,審美的催化劑。
兒時讀張岱(1597-1679年)的短文《湖心亭看雪》。心存此文,每每來到湖心亭,就會對它的一草一木,另眼相看;對它的一閣一亭,流連忘返。
宋代整修西湖,以湖泥堆成小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此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環水,綠水盈盈,青山蒼蒼,湖色山光,盡收眼底!
圖一 游人如蟻的湖心亭
【欲見圖文並茂版,請看官到我之博克串門喲 - http://***/rgmao181898】
湖心亭看雪 / 清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橈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美哉,張文!
且不說,“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中的“與雲”、“與山”、“與水”何等開闊, “推演”成功;
且不說,“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中的“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何等有味,“白描”精彩!
就連“舟子”之言 - “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也何其幽默!
曾在湖心聽聞游客對話如下:
-- 湖心亭原來就是個小島呀!
-- 既然游了三潭印月,何必再游湖心亭?
聞之,我想若是兩位游客讀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也許就不會有此議論。
金華有雙龍洞,洞外樹立著巨碑,上刻葉聖陶散文《記金華的兩個岩洞》;
三潭印月新近立一新碑,上鐫毛澤東手書的康有為所寫的楹聯。
杭州的有關部門何不在湖心亭樹一石碑,鐫刻《湖心亭看雪》於上?此乃點睛之筆哦。
圖二 毛澤東書康有為楹聯
全文:島中有島,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畫橋,食蓴菜香,如此園林,四洲游遍未嘗見,霸業銷煙,禪心止水,歷盡千年陳跡,飲山水綠,坐忘人世,萬方同慨欲何之。
泰山,多摩崖石刻!- 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摩崖石刻多達千余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
杭州,則多楹聯!- 無亭不見楹,無楹不見楹聯!樓台亭閣上的楹聯累計起來,恐怕不少於千處吧。
三潭印月的印像較深的楹聯有:
九面煙鬟楊柳外,四圍山色雨晴中
波湧湖光遠,山催水色深
一片清光浮水國,十分明月到湖心
四圍軒窗宜小坐,一湖風月此平分
著名的“我心相印”亭前有石欄,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於眼前。亭柱上懸掛周而復寫的一副楹聯:
山光靜對煙波際,塔影清涵水月間。
湖心亭也多楹聯,其中最精彩的要算是:疑是玉人臨鏡坐,恍從銀漢泛搓來!
圖三疑是玉人臨鏡坐
對仗,何其工整!
疑 → 恍 / 是 → 從 / 玉人 → 銀漢 / 臨 → 泛 / 鏡 → 搓 / 坐 → 來。
下聯之眼乃“搓”字。漢語相對英語而言,是一種意境語言。所謂意境語言,往往很少邏輯,寓意朦朧,難以言傳,比如詩經中的“楊柳依依”,“依依”二字,乃典型意境遣詞。上聯中的一個“搓”字,原本動詞,在此挪作名詞,好一個動感名詞!細浪層層,全在意念中;波光粼粼,卻在想像裡。
當然,最是過目不忘的楹聯,在蘇堤盡頭的岳廟裡。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知識,旅游的助興酒。
在三潭印月,曾親歷如此一幕:一位農婦模樣的年輕母親,手持一張紙幣,對著水中三座石塔,在和兒子對話。
-- 你看,這一元錢上的圖畫是什麼?
-- (仔細比對之後)就是這裡的三座小塔呀!
對了!第五套人民幣的一元紙幣的背面風景不就是被稱為“三潭”的三個小石塔嗎?如此“教子”!充滿敬意,我朝這位了不起的母親看了一眼。
文化和知識,指點“游”津!
“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一位杭州遠親,曾經跟我說起這個“繞口令”。
經驗之談。果然,雨湖之景,雪湖之趣,遠勝晴湖也!
圖四 雪湖
遺憾的是,至今尚無緣“雪湖”!
我想,所謂“雪湖”,應能領略到“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之趣;應能觀賞到“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之景?
名山勝水,乃文人墨客造就;
美文佳句,為游山玩水添趣!
其時,飲食,本乃文化,更屬一種旅游文化。
西湖醋魚何處美,獨數杭州樓外樓。- 杭州人這麼說。
步入杭州的樓外樓飯店,你一半品嘗佳肴,一半就是品嘗這裡的文化風景了!
樓外樓,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坐孤山而面西湖,既借得一片山光水色,更兼有一批名廚名菜。
圖五 樓外樓迎客廳
(門外、窗外即西湖。“客中客入畫中畫,樓外樓看山外山”)
天下酒館之盛未有如杭城也。-- 蘇東坡
今日之杭州,也是一座美食城。河坊老街有“狀元樓”,八元一碗的面條,也能讓你成為“回頭客”!
距斷橋一箭之遙有家“新白鹿飯店”,大排檔的價格,“僅次樓外樓”的菜肴 - 永遠“食”客盈門;
解放路上的“江南面王”奎元館 (建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 到杭州不吃奎元館的面,等於沒有游過杭州。- 沒錯。
臨湖的“知味觀”,環境經典,可惜只適合“公款吃喝”,價高質不高。西湖醋魚,居然用鱖魚烹飪! - “知味觀”不知味也! - 醋魚味美,盡在草魚。
游有文化,不僅在游前,游中,而且在游後。
游也樂,歸也樂,在外,則游興勃勃,歸則余味悠悠。
2007年9月下旬,杭州賞桂歸來,已是國慶佳期。除了整發照片之外,給友人寫了一郵件。郵件主題:西湖,你盛滿了一湖的文化喲!
部分內容如下:
管城的杭州官兒,必為能人也!與女兒去日本旅游,處處感受“精致”,西湖之旅,亦隨處品嘗“精致”。
- 楹聯之安排、花壇之設計、景點之音樂、廁所之清潔、湖水之清澈、交通之便捷、游船之舒適、木道之鋪設,名菜之價廉,路燈之別致,等等。
-- 上海也有不乏休閑地。- 衡山路酒吧一條街、茂名南路酒吧街的1931’s酒吧、汾陽路的酒吧式德國餐廳、金茂大廈87層的九重天酒廊、徐家彙的香樟花園、紹興路的漢源書屋,等等。
千種風情,萬般氛圍!獨缺湖光山色,獨缺文化底蘊。
-- 9月27日清晨,我從斷橋步行至西泠橋,沿白堤款款而行,湖光山景,已美不勝收,而一路的文化馨香,一路的歷史勝跡,宛如一軸徐徐鋪展的畫卷。
乾隆書寫的“斷橋殘雪”,其中的“斷”、“殘”二字,就耐人咀嚼。喜歡越劇者,耳畔還能響起白素珍催人淚下的唱段 – “西湖山水還依舊……”;站在斷橋,遙看寶石山的保俶塔,你會驚嘆,當年此塔的設計者簡直是美學大家!平湖秋月,行不足10分鐘即到,那不大不小的親水平台,古樟掩映,亭閣錯落,讓你不忍匆匆走過;再前行,就是中山公園,孫中山手書的“孤山”兩個大字,穩重透出秀美;略懂古詩的,會穿過“孤山”二字,聯想到北宋詩人林和靖的詠梅絕唱 -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剛出孤山,樓外樓就在向你招手了。假如評選全國飯店位置十佳,此樓必占其首。餓養三日而後烹的“西湖醋魚”味絕天下!哦。與樓外樓毗鄰的竟然是飲譽全國的“西泠印社”,書香與魚香,交融於此! 白堤走到這裡,便進入高潮! - 革命者秋瑾那高潔的雕塑,風塵女子蘇小小的墳亭,還有壯士武松之墓地,居然集合於在西泠橋畔!
圖六:中山公園
(夾道柿樹掛滿了紅柿,紅漆的“孤山”大字在望。)
略知上世紀初葉我國文人的逸事,從白堤放眼一湖之隔的北山街,你會遐思綿綿!那兒至今坐落著 – 蔣碧薇的抱青別墅、錢鐘書的省廬、張靜江的靜逸別墅、史量才的秋水山莊、蔣經國的湖畔別墅,還有郁達夫和王映霞的風雨茅廬……。
名人亦常人,自古名人多悲情!
人去樓空,那兒的每一扇門上,還刻寫著當年的悲歡離合;
人去樓在,那兒的每一扇窗裡,還飄逸出當年的喜怒哀樂!
游玩杭州,走馬看花,是一種浪費;
游玩杭州,胸無點墨,是一種遺憾;
9月28日清晨,游花港觀魚。那兒有林徽因的鏤空銅像。正巧,來了一群游客。於是,我聽到了游客與導游之間的對話:
-- 誰是林徽因?
-- 就是梁思成的妻子,建築學家,參與解放初期天安門廣場設計。
-- 梁思成是誰?
-- 梁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
-- 梁啟超是誰?
-- 導游雙眼翻白,一聲嘆息。
望著晨霧中的蘇堤,我想,要是知道一點林徽因英和徐志摩之間的“緋聞”,要是知道一點冰心曾出於嫉妒寫過影射林徽因的文章,站立於林徽因的鏤空銅像前,就不至於傻問傻站,一定味道更好。
當然,上海也有親近大自然的去處,比如遠郊的森林公園,比如市中心的延中綠地,但
是,那些景點,與城市呈割裂狀、散布狀和零星狀,而西湖與杭城,則渾然一體!尤其是杭州的湖濱路、楊公堤、北山路、南山路……那是城中有湖,湖中有城!
唉,杭州,人間之天堂也。-- 老年人可頤養天年、青年可談情說愛、中年可減壓減
負。
唉,上海,創業者之天堂也。- 尤其是年輕人。上海這個廣闊的人生舞台、事業舞台,
又非小杭州所能比也。
-- (友人曾問)你既然如此喜歡杭州,咋就不再杭州購置一屋呢?
-- (我作答)不行。人性有弱點,審美易疲勞。距離即美。
即使在毛澤東頭戴“四個偉大”的光環的年代,我內心敬重的老人家,仍是一個文人。老人家的接班人們,鮮有像他那樣愛讀書,有才情,會書法者。
老人家生前十分喜愛杭州,先後竟40余次來到杭州。他在杭州生活工作了800多天,足跡遍布這裡的山水。1953年、1954年、1955年,曾三次登臨北高峰,並寫下《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美人。一片飄飖下,歡迎有晚鶯。
圖七 杭州一望空
(2007年7月25日在北高峰茶室飲茶讀書一日,是日下午有此照)
玩有文化,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有“硬件”相扶。
在“玩有據點”中,我寫道:“據點”者,景點之茶室也。
稱之為“據點”,因為,你可在茶室內讀書、看報、聽音樂、喝茶、用餐,可以時不時“離席”,去看景、去散步、去運動、去拍照……
其實,在諸項活動中,有一項不可不提也!- 那就是收發短信。
“黑發年代”,我在外地工作,每年回家,先去郵電局給家中父母發一個電報,每個字三分錢,表達自然摳字摳眼。一次給家中發電四字如下:16號回家。-- 父母接電報,一時犯難:到底是16號回到家中,還是16號出發?省錢省出了麻煩!
想不到,到了“白發歲月”,能手拿手機,用拇指,收發短信!
在杭州各處“據點”,咬文嚼字,收發七絕短信,樂在其中。
2007年11月13日在雲棲竹徑,構思《旅游美學》一書之框架。置身綠竹環抱、鳥雀啁啾的仙境,文思汩汩如瀑。小憩時,給友人發送短信,既寫景,又抒情。
圖八 短信之一
雲棲品茶出真味,
旅游美學靈感飛,
搭框搭架借綠竹,
忽聞噗噗見畫眉。
2007年11月15日一大早,與驢友在平海街乘坐27路公交車(2元),經盤山公路,來到龍井。茶室服務員見到我們這些“老面孔”,樂呵呵地招呼:好早啊,今天你們喝的是第一壺龍井茶喲!
是日,山繞薄霧。很快,雲開霧散,四合的楓樹、銀杏樹先後露出斑斕。此刻,林間又傳來潺潺水聲,更有唧唧鳥鳴。心情之好,環境之美,何似在人間!興致所至,借服務員“第一壺”,給北京友人發送短信如下。
圖九 短信之二
飲茶龍井第一壺,
樹影朦朧飄晨霧,
溪淌鳥鳴疑天籟,
日出雲開紅葉露。
2007年7月曾來杭州小住,觀荷。兩個月後,又來杭州賞桂。來到著名的滿覺隴,在石屋洞外品茶,桂香陣陣,桂雨紛紛。有時,桂花竟然落到茶盞內,就連同桂花一起飲下。
此時,馥郁花香,沁人心脾。此時,花香可聞,似也可見。於是,乘興,寫下了“花香如煙”四字,頗玩味了一陣。
圖十 短信之三
才在曲院賞風荷,
又來滿隴看桂雨,
石屋有仙成靈洞,
花香如煙客自娛。
手機響起,接北京友人短信。哦,也是步我七絕之韻的短詩!讀之,有夜不能寐之感。
圖十一 短信之四
西子湖心泛輕舟,
誤把京華當杭州;
游園驚夢見故人,
聞得手機一聲啾。
玩有文化,此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