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天堂享用周末

作者: slowlycool

導讀 喜歡走路,一個人,一個包,去陌生的城市看別樣的風景。 初到蘇州已然傍晚,南車站卻著實給了個下馬威,這樣小小的城市居然和北京一樣擁堵。攔不到出租便登上開往市中心的公交。一切都與想像中不太相同,繁華絢麗的夜色,霓虹閃爍,人潮如織。在最繁華地段下車,一路打聽溜達著尋找預訂好的酒店。熱情的三輪大叔招呼我上車,來之前看網上有人說千萬不能坐三 ...


喜歡走路,一個人,一個包,去陌生的城市看別樣的風景。

初到蘇州已然傍晚,南車站卻著實給了個下馬威,這樣小小的城市居然和北京一樣擁堵。攔不到出租便登上開往市中心的公交。一切都與想像中不太相同,繁華絢麗的夜色,霓虹閃爍,人潮如織。在最繁華地段下車,一路打聽溜達著尋找預訂好的酒店。熱情的三輪大叔招呼我上車,來之前看網上有人說千萬不能坐三輪,宰客得厲害。但那友好的笑容實在讓人無法拒絕,更何況本身就是一片茫然的異鄉客。坐上三輪,看著他賣力登車的背影忽然有點心酸。一路聊天,穿過兩個路口三條街,拐進一條安靜的巷子,千呼萬喚,如家獅子林店的招牌終於在小巷深處緩緩展露。順利check in,前台小哥便開始熱情的為我建議行程。進房簡單收拾了一下,QQ發現吳媽在線,趕緊詢問這個老蘇州哪裡有好吃的,他推薦了觀前街。

出來發現店鋪都已打烊,幽靜的小巷兩旁法國梧桐整齊列隊。對面獅子林高高的灰色圍牆,凝重而神秘。迎面來了一個姑娘,拿著地圖向我問路。哈哈,我怎麼就這麼不像外地人呢,只是我的地圖裝在包裡而已。臨頓路上小巧的綠化帶、精制的車站亭無不透出江南的細膩與秀麗。走上觀前街的一剎那,聯想到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廈門的中山路、武漢的江漢路、深圳的大東門,幾個地點突然就那樣生生的重合在一起,讓人迷惑和錯亂。觀前街因玄妙觀聞名,這是一座有著1300年歷史的恢宏道教建築群,主殿是九開間的重檐歇山頂的三清殿,還存有其它十多座殿宇。古典與人文氣息烘托於商業文化的氛圍之上,這確是它不同於別處的絕妙。兩旁仿古建築的商店,到處都是刺繡真絲的店鋪,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似乎江浙都應該擺弄這些東西,說著吳儂軟語。從一家茶樓裡傳出蘇州評彈悠揚的唱腔,聽不懂,卻感覺格外舒服。特別留意著街上的美女,她們的皮膚很好。但誰知道步行街上有多少美女是真正的蘇州人呢。

落座在太監弄的一家小吃店,點了小籠、肉粽和紅豆湯,味道相當不錯!給姐帶了些話梅、給如意帶了雙虎頭棉鞋。步行回如家,在那條寂靜的街上,突然月色變得朦朧,燈光變得朦朧,於是眼睛也朦朧起來。看不清楚這個地方,像一片霧,美的靜的不太真切了。

次日

決定首先前往蘇東坡那句千古名言“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中傳說到的地方。出租司機是位中年大姐,對於我的獨自出游頗感詫異。她一路熱情介紹,哪個園林不容錯過、哪個環節要特別留心。正聊著,便到達山腳。臨了還囑咐注意安全、小心防盜。呵呵,真是倍感親切。

虎丘,原名海湧山,位於蘇州西北角,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素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據《史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占地僅三百余畝,山高僅三十多米,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範,絕岩聳壑,氣像萬千,並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雲岩寺塔、劍池和千人石。高聳入雲的雲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劍池幽奇神秘,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千人石氣勢磅礡,留下了“生公講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話。

正巧趕上民俗廟會,紅火熱鬧的舞龍舞獅隊,精彩紛呈的武術、雜技、舞蹈、戲曲表演。跟著人潮一路向上走,途經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千人石、劍池,不多久就到了雲岩寺塔前。轉到後山,又是另一派寧靜的景致。攬月榭獨守一潭碧水,萬景山莊恬美如畫。

虎丘出來,便是享有“姑蘇第一名街”稱譽的七裡山塘。它始建於唐代寶歷年間,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蘇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轎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後,立即找來有關官吏商量,決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築路,並著手開鑿一條山塘河。它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河塘旁築堤,即形成了今天的山塘街。這一舉措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使這一帶成了熱鬧繁華的市井。蘇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離任後,百姓即把山塘街稱之為白公堤,還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紀念。在這樣一個寂靜的上午,沿山塘街緩步而行,河邊或綠樹成蔭、芳草依依,或蒹葭蒼蒼、村舍野艇,沒有都市的喧鬧,一派江南水鄉的恬靜與悠然。

第二站來到素有“吳下名園之冠”之稱的留園,留園建於明萬歷年間,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莊,俗稱劉園。同治年間盛旭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的諧音改名留園。全園分為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東部以庭院取勝、北部為田園風光、西部具山林野趣。留園內的冠雲峰乃太湖石中絕品,其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於一身,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小小的留園人聲鼎沸,惟有水池中成群的錦鯉悠哉游哉。

乘車返回市中心解決中飯。自來到蘇州就惦記著大閘蟹,終於此刻得以實現。老板娘得意的向我展示“青背白肚金爪子”純正陽澄湖出品。另點了金針梅菜和香芋酪。片刻,螃蟹登場,男左女右依次排開,手機留影,然後卷起袖子開動。這就是一個人的妙處,在沒有人認識的地方可以豪放的大快朵頤。香芋酪是當地的糕點,味道很好。美美的解決了中餐,走出來,似乎陽光都變得更燦爛。

在拙政園前的步行街溜達了一陣,許多特色小店,絲綢、珍珠、貝殼掛件、景泰藍的手機繩一個都不能少,還挑了把桃花塢的折扇。鬧出一點笑話,老板說扇子很香,我便舉起來聞了聞,殊不知在蘇州“香”指暢銷的含義。疏朗淡泊的牌坊前聚集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拙政園作為蘇州最大的古典園林和中國四大名園之一,魅力自然不可小覷。為了將最好的留在最後,決定先去獅子林一探究竟。

獅子林距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元至正二年,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所建,又因中峰得道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取佛書“獅子吼”之意,故名為獅子林。獅子林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深宅,曲廊環抱。以中部水池為中心,疊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橋設亭,富有“咫足山林”意境。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等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獅子林的湖石假山群峰起伏,氣勢雄渾,洞壑宛轉,玲瓏剔透,曲折盤旋,有“桃源十八景”之稱。洞頂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獅子起舞之狀。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獅子峰為諸峰之首。

行至假山群如入迷陣,迂回曲折,起伏盤旋,時而登峰巔,時而沉落谷底,仰觀滿目迭嶂,俯視四面坡差,如入深山峻嶺。洞穴詭譎,忽而開朗,忽而幽深,蹬道參差,或平緩,或險隘,男女老幼都滿懷樂趣的探究這座恍惚迷離的洞穴迷宮。思緒突然定格在二十年前的一個片斷,當年的蘇杭游已全無印像,唯獨記得歡快的穿梭於大片石林山洞中。現在看,居然是如此精致緊湊的一個小園。正所謂“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

與獅子林一牆之隔的民俗博物館,從“婚俗”、“節俗”、“食俗”多方面展示了當地特色。

聽取前台小哥的建議,晚上“環城水上風情游”,7:30趕往碼頭買好船票,等船的空當來了碗米粉,真不是蓋的,怎麼蘇州隨便一個小吃都那麼好味道。登上仿古畫舫的時候夜幕已降臨,船上一群學生正在唱歌。寂靜的夜晚,平靜的水面,只有這艘畫舫透出明亮的燈光和歡聲笑語。船徐徐開動,打開窗子,涼涼的夜風挾雜著些許微腥的水氣一起湧進來。每個碼頭都有一段歷史,每座橋梁都有一個故事,這就是水鄉,傍水而生,也因為水一切變得溫柔和生動。獨坐船尾,細細體會內心升起的別樣的溫暖風情。

第三日一大清早,趕往拙政園第一批進場。拙政園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始建此園,以後屢次易主,經過多次改建。四百余年間滄桑變遷,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

東園以明朝王心一所設計的“歸園田居”為主,重要的景點有秫香館、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東側為面積曠闊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構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峰,臨水建有水榭、曲橋。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楓楊成林,林西為秫香館。再西有一道依牆的復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處與中園相通。

西園以池水為中心,曲折水面和中區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建築以鴛鴦廳最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佗羅花館”,北部名“三十六鴛鴦館”。池北有扇面亭“與誰同坐軒”,東北為倒影樓,同東南隅的宜兩亭互為對景。

中園為全園精華之所在,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布置堂、榭、亭、軒。中區水面占三分之一。水面有分有聚,臨水建有形體各不相同,位置參差錯落的多處樓台亭榭。主廳遠香堂為原園主宴飲賓客之所,面水而築,四面長窗通透,可環覽園中景色。堂內陳設非常精雅,正中的匾額“遠香堂”三字為明代文征明所書;廳北有臨池平台,隔水可欣賞島山和遠處亭榭;南側為小潭、曲橋和黃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滄浪廊橋和水院;東經圓洞門入枇杷園,園中以軒廊小院數區自成天地,外繞波形雲牆和復廊,內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池中有兩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亭子正對遠香堂的兩根柱子上掛有文征明手書“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亭的中央是元代倪雲林所書“山花野鳥之間”的題額。東山上有待霜亭。兩座山之間以溪橋相連接。遠香堂的東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綠綺亭”,這裡還有“枇杷園”、“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梧竹幽居”等諸多景點。從梧竹幽居向西遠望,能看到聳立雲霄之中的北寺塔。這是蘇州園林在設計建造中“借景”的絕佳體現。水池的中央建有荷風四面亭,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橋通向柳蔭路曲。轉向北方可以見到見山樓。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橋連接著倚玉軒,向西走就到了小飛虹,這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橋的南面有小滄浪水閣,橋的北面是香洲。

在這樣的清晨漫步於拙政園,寧靜、慵懶、安逸、閑適,腳步會越來越慢,心情會越來越靜。欣賞別人的風景,自己也走入那片風景中。當陽光變得耀眼,水面上氤氳的薄霧散去,四面八方的游人彙聚到此,我便悄悄地走出園子。感謝它,給我一個恬美舒適的早晨。

滄浪亭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並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自然不可錯過。 來到三元坊,園外景色因水而起,園門北向而開,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環園南去清晨夕暮,煙水彌漫,極富山島水鄉詩意。園內布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土石相間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機勃勃。建築大多環山,以長廊相接。所謂“山無水則缺媚,水無山則少剛”遂沿池築一復廊,蜿蜒曲折,既將臨池而建的亭榭連成一片,又可通過復廊上一百余圖案各異的漏窗兩面觀景,使園外之水與園內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為一體,可謂借景的典範。

走出滄浪亭,時間尚早,最後一站鎖定網師園。網師園始建於南宋,初名“漁隱”,以小巧精雅著稱,保持著蘇州舊時世家完整的宅、園相連風貌。東宅西園,有序結合,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南部宴樂區、中部環池區、西部內園殿春簃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在月到風來亭憑欄遠眺,環池風光盡收眼底,轉身發現牆上一面鏡子,好一處聰明的設計,又是一片飽滿的風光。最後按照慣例在小小的引靜橋留個腳印,結束這次天堂之旅。

——記錄一個蘇州的周末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