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塔下,驚艷塔下
本文作者:蘇州驢友蝶依塔下是一個小山村。如果說鼓浪嶼是一個優雅迷人的女郎,她的風情需要你慢慢地解讀,那麼塔下就是一名清新自然的村姑,讓你不經意地遇見,眼前一亮,當即愛上。傍晚時分到達塔下,跳下“摩的”,我看了一眼這個依山傍水的村莊,對妙妙說:我們明天不走了,我要在這裡住兩天。在我們的計劃裡,塔下只是一個住宿和中轉的地方,是因為我不想住在據說家家戶戶都改成商鋪和客棧做生意的土樓裡,臨時在網上找了一家離“東倒西歪”樓比較近的樂土客棧。沒想到居然是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我心裡那個驚喜啊,就好像買東西的時候送了一張獎券,卻無意間中了大獎,覺得自己太幸運了!樂土客棧是塔下小學的張校長在經營,自從我聯系上了他,我們就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不時地發來短信,提醒我們出發中轉游覽等方面的注意事項,這是一個熱情誠懇的客家人。他在小河邊等著我們,把我們迎進了我們要住宿的“永興樓”。這是一幢小小的土樓,有一個小天井,種著很多的蘭花,院子裡收拾得頗為干淨。張校長的太太也是小學老師,在張校長帶著我們在村子裡轉悠一圈的時候,她在家裡給我們做飯,做了很好吃的牛骨頭湯,我們把湯也喝的干干淨淨。塔下其實並不大,一條小河在村裡蜿蜒而過,兩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土樓,水聲潺潺,更顯村莊的安謐。張校長介紹說,有人把塔下稱為“閩南周莊”,我心裡閃過周莊滿街揮舞的導游旗,肥膩膩的萬三蹄,心裡想千萬不要有太多的人知道塔下,千萬別把塔下淪落為另一個周莊。塔下的土樓都是不設門票的,隨意走進一家,都有人熱情地招呼我們從哪裡來,邀請我們去喝功夫茶。正是秋茶飄香的季節,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炒制茶葉,空氣裡都是清香的味道。張校長帶領我們繞過一座龐大的圓形土樓,就來到了村莊後面的張氏祠堂德遠堂。一眼看到門前佇立的二十幾根高高的石旗杆,恍如一片石林,心裡便很震撼。我很難用文字來描摹我當時看到的景像,夕陽西下,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院落依山而坐,門前是半月形的池塘,那些雕刻著獅子和毛筆像征文武的旗杆刺向蒼穹,像一首無言的詩,卻是最美的絕唱。張老師介紹說,塔下村民全部姓張,都是一個家族衍生的後代,這些旗杆大多是為族裡中舉以上的祖先而立,但也有一些例外,他帶著我們走到一座新建的旗杆前介紹說,這是由同宗的南澳村村民共同出資為華僑張榮汀先生建立的,張先生在海外勤勞致富,不忘鄉親,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運回了十萬多斤的面粉,糧油,救了很多人的命,並出資在家鄉辦起了茶葉廠,開設了學校,並對家鄉的教師每年補助150元港幣(前幾年調整為180元人民幣);對考上高中、中專、大學的學子每年補助1000元的學費,就這一個善舉,張先生一家就堅持了28年。我和妙妙對望一眼,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一件好事能夠堅持做28年,真是不容易啊,難怪家鄉的村民要自發地在這裡為他立起一座豐碑。作為著名的僑鄉,像張先生這樣回報桑梓的愛國華僑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在塔下的周邊村落修起了柏油路,建起了小學校,還整治了穿村而過的那條溪流,每次回來,都會給村裡的老人發放紅包,在他們一心向善的風氣的帶動下,這裡的老人都能得到很好的贍養,所以塔下也是著名的長壽村。走進張氏祠堂,只見楹聯上寫著朱子家訓:祖宗雖遠,祭祀不得不誠;子孫雖愚,家書不可不讀,難怪藏在深山裡的小小的一個塔下村能夠人才輩出,綿延興旺,很多後人漂洋過海,在世界各地發家致富,回來又搭橋修路,出資辦學,所以塔下現在的年輕人考取北大清華的也為數不少,正是一個家族的文化傳承,才有了今日深山不寂寞的塔下。夜晚的塔下,空氣清新得醉人,一些老人圍在客棧門口打牌,很多鄉親在圍觀,我走到青磚橋上,聽著河水不息的流淌,看著夜色中的山影,想起晚飯時聽張校長說,路過塔下的一條新路即將開通,屆時到塔下的交通會非常便捷,路好走了,來的人自然也多了,一時之間,我不知道該為塔下歡喜還是憂愁?(待續)秋天到了,柿子紅了在塔下的第二天,我們是這樣度過的:早上懶洋洋地起來,在張校長家喝一碗煮的香香的粥,我們便在村裡四處溜達。今天村裡很熱鬧,村長的母親前兩天過世了,今天正好出殯。由於他們家是村裡的望族,所以路上擺滿了花圈,軍樂隊很賣力地吹吹打打,兩位雇來哭喪的女人邊哭邊舞,淚痕把臉上的胭脂衝出了一條紅色的小溝,主家很滿意,地上扔了不少紅包。我們中午就是在村長家吃的午飯,張校長一家去吊唁,順便把我們帶上了。據說村長家殺了一頭牛,三頭豬,三頭羊,果然酒席很豐盛,滿滿的一桌子都是各類的肉。有一種像小湯團一樣的面點,據說是客家人酒席上必有的,果然,他們當地人很愛吃,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像征意義。還有一道甜燒牛肉,也是我第一次吃到,很甜,不過燒得很香,很酥爛,群眾對於吃,真是有創造性啊,非非也愛吃,吃了不少。塔下是個不大的村莊,從村長家往前走不遠,就到了塔下小學。看到我們,張校長很熱情地邀請我們去他的辦公室喝茶。這是一個五位教師和三十幾位學生的小學校,由於很多學生都隨父母外出打工在外面讀書了,現在的生源一年比一年少了,可是張校長們依然很認真地教著學生。張校長的太太在教學前班,我們走過教室的時候,她邀請我們進去坐坐。非非教小朋友們做了一個手指游戲,都是和非非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們好奇地望著我們,有些羞澀地笑。 村裡的門戶上家家都愛貼上紅紙,上面寫著一些吉祥的話語。最喜歡的是有一家的門上寫著“歡喜就好”,很有超然的味道。從這一戶人家沿著青石板的路往上走,便到了山坡上。遠遠的,便望見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樹,上面結了無數的小小的燈籠一樣的柿子,在秋日的陽光下,閃著紅艷艷的光。之前便聽張校長說過,今年柿子的行情不是很好,每斤的收購價只有兩三毛錢,所以很多農戶情願讓柿子爛在枝頭,也不願去采摘。再者,枝頭熟透的柿子是不收購的,所以在塔下,看到柿子樹可以隨意采摘嘗鮮。我們快樂極了。妙妙拉下枝條,非非像個小猴一樣伸手便采,我們每人手裡拿了兩個,坐在山坡上吃柿子。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柿子,把柄拿掉,輕輕一吸,甜美的果實便滑到了嘴裡,真是妙不可言。一位挑著竹筐來采柿子的山民走了過來,他戴著鬥笠,手裡拿著長長的勾柿子的竹竿,悠然走來,好似神仙。看到我們,他熱情地幫我們用他的竹竿采了好些個柿子,我們一再地謝過他,柿子性寒,我們也不敢多吃,又舍不得扔掉,只好用手捧著,心裡甜甜的往回走。午後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覺,我們決定去爬山。聽張校長說,從祠堂後面的石板路往上走,翻過一座山坡,便能走到和塔下同宗的南歐村。這是一條美麗的山路,路邊長了很多叫做玫瑰蕎的植物,紫紅色的,妖嬈地招展在風裡。路邊不時地遇到柿子樹,我們走得累了,就坐下來吃個柿子歇歇腳,在快近山頂的時候,我們遇到了一大片的柿子林。無數的熟透的柿子掛在枝頭,有一些已經無聲地墜落在地上,我看著它們,心裡有些絕望,一年又一年,柿子在山裡寂寞地終老,卻無法走出大山,充實山民們的錢袋,白白地在這個世界上成長成熟過,最後縱身一躍,也許這是一個柿子的悲哀。張校長的弟弟住在南歐村,他很熱情地邀請我們去他家吃飯。踏著暮色,我還去看了一眼村裡的“進士府”,他們自己花錢修了路,果然土樓裡的氣像很有一些和老百姓家的不同。從塔下到南歐,是一條非常經典的徒步路線,沿途風景優美,一路都是石板路,很適合行走。張校長的弟弟說,因為和塔下村同宗,兩個村子的人來往很多,以前夜間也經常有人打著手電來回,現在通了公路,幾乎家家都買了摩托車,走路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條路也日漸荒蕪。看來我們路過的那片柿子林,以後會更加寂寞了。(全文完)

(太極塔下村)

(閩南水鄉---塔下村)

(塔下村---德遠堂)

(塔下村的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