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揚州,想到的第一句話便是“煙花三月下揚州”,是李白的這首詩膾炙人口、老幼皆知呢,還是因為揚州的歷史文化過於豐富,人們會在潛意識裡將之與風流墨客和詩詞歌賦聯系在一起?
寫揚州的詩詞不計其數,我獨愛“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以及杜牧那首“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無他,只因閉上眼睛,揚州山水風情立現!而後者,似乎更切合我這次到來的時節。
揚州,已是仲秋。但仍然是青山隱隱、青草茵茵,陽光之下,若不是金黃的銀杏樹和碗大的各色秋菊,還以為是春天。
如今這個城市,已經找不到“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感覺,市中心都是現代化建築,六朝以來的粉黛顏色都只能到特定的景點中去尋覓了。
而如果胸無點墨,去和不去便沒有任何區別。園林、寺廟、湖水、亭台,這些景觀雅致得會讓你沒有感覺,除非,你熟知這裡的典故和來歷。
我就是個半吊子,記得的都是依稀、都是仿佛、都是半句唐詩。剩下的就用想像和向往來補足,畢竟,對於四時八節,風晨月夕,古人與今人的感慨都差不多,都是中了孔夫子的毒的。
於是,這一日,閑走揚州。
大明寺,比鄰瘦西湖,背倚蜀岡中峰,環境非常優美。去的公路兩旁,綠化帶時寬時窄,建築物都是仿古建築。我去大明寺,不為這千年古剎也不是想看鑒真和尚曾經的居所,只是為了“遠山來與此堂平”的平山堂。時至今日,平山堂經過反復修復還在,遠山卻再不可能與堂欄相平了,平山堂前遠眺,只可見長江對岸鎮江的某某銀行大廈。真真是煞死了風景。可見,保護古建不該只保護其本身,還應該包括附屬的意境和文化才對。
我對古代墓葬歷來沒有興趣,至今對於最著名的兵馬俑也只是覺得為它的名氣和背後的故事該去看看,對其本身根本就看不懂。所以本來不想去漢廣陵王墓的,可它偏偏有個“黃腸題湊”,實在是不懂這幾個字到底在實體上意味著什麼,還是跑去了。收獲之一就是記住了這四個字,也算不虛此行。揚州的這個墓是個純粹的復制品。
汪氏小院,說是揚州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初大型鹽商住宅之一,房屋布局規整,裝飾雕琢精湛,庭院玲瓏精巧,文化底蘊豐富。目前與揚州剪紙博物館在一起。整個院落只有我們兩個游人。細細地品味來自全國各地的剪紙工藝,回想著小時候看到的春節鄉村裡家家戶戶平添喜氣的窗花,感嘆來源於民間的這種藝術如今只有被提煉和升華才能保存下來了。出了剪紙博物館的樓門,側面小小長廊盡頭的月亮門後才是現今的汪氏小院。建築上的特色我們也不懂,就在那裡慢慢欣賞秋天的陽光、金黃的樹木、古舊的窗欞、幾進幾出又別有洞天的庭院。安靜、所以可以慢慢尋味。
聽說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更是其中翹楚。我心目中的園林已經變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為即使是一座小小的假山,也會留下文人騷客的無數詩篇與畫作,於是園林本身的巧思、建築的技巧和疊石的立意等等,反而被忽略了。
游走在個園的幽密竹林、疊石洞穴之中,即便曾經看過很多,也還是會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巧思,稱奇於小小的地方怎會有如此精巧的設計。小小的園林集中了大量的信息,卻不是短短的時間可以在腦海中復原曾經的人文薈萃之勝景的。
來到揚州,當然不可不去瘦西湖。瘦西湖其實只是揚州蜀岡山的水流入京杭大運河的排洪渠道,原名保障河,後因皇帝下江南而由鹽商爭相修建而成勝景,因其河面瘦長再加上古代文人的西湖情結嚴重,所以有了這個名字。這個地方,浸染了太多的人文色彩,也承載了太多的歲月痕跡,就更成了一個需要講著歷史典故、背著唐詩宋詞去游覽才更有意味的景點。我腦子裡面除了之前提到過的幾首詩詞,就只剩些許殘枝了,連其名稱的來源也是回來網上查得的:“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這日下午,因為還要趕回住所,所以腳步上就有些不從容,從盆景園到南門再到西門,隨走隨看,居然用了兩個多小時。樓台亭閣、曲室回廊、一竹一石,都很有巧思。但是用我們的拙眼看,什麼“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之類的美感都是先從詩裡來,再去看景的。唯一感嘆的就是古人遣詞造句真是精煉傳神,幾十個字就概括出那麼多的意境來,後人怎麼還敢動筆啊?同事說這和北京的北海、頤和園有區別嗎?我說有啊,這是揚州,是瘦西湖。
去一個地方,就是因為它和熟悉的地方不同。有的是風光本身的差異,有的則是其承載的文化的差異。
揚州和瘦西湖,都沒有走完,還要去好好走走,去看看它到底帶著多少美麗的文字詩篇和流傳至今的傳世故事。
2007-11-1323:23
(幾日來無事也忙,居然沒有時間寫字)
附:何為黃腸題湊:
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根據《呂氏春秋·節喪》和《史記·滑稽列傳》,墓葬中的“題湊”結構,至遲在戰國時已經出現。但迄今對戰國墓中題湊的形制和用材均缺乏了解。據已有的漢代考古材料可知:“題湊”在結構上的基本特點,一是層層平鋪、疊壘,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內向”,即題湊四壁所壘築的枋木(或條木)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題湊的名稱便是由這種特定的構築方式衍生出來的。“黃腸”則因題湊用的木料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黃而得名。黃腸題湊皆發現於豎穴木槨墓中,但題湊木的長、寬尺寸及疊壘層數並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