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音戀色石鐘山

作者: 虛雪道人

導讀聆音戀色石鐘山有一座山,一篇名記把它攪得風生水起,流芳百世。一位軍頭讓它情韻叢生山水,風華絕世。公元1084年6月的一天,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攜帶愛子蘇邁深夜泛舟彭蠡之口,親探於水浪拍打的崖壁和岩洞中,成就一篇噲之人口的《石鐘山記》,引無數歷代文“驢”競踊足,目光齊刷刷地投射到江西省湖口縣一座臨湖瞰江、危崖聳立的嬌俏之山——石鐘山。石鐘山分上 ...

聆音戀色石鐘山有一座山,一篇名記把它攪得風生水起,流芳百世。一位軍頭讓它情韻叢生山水,風華絕世。公元1084年6月的一天,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攜帶愛子蘇邁深夜泛舟彭蠡之口,親探於水浪拍打的崖壁和岩洞中,成就一篇噲之人口的《石鐘山記》,引無數歷代文“驢”競踊足,目光齊刷刷地投射到江西省湖口縣一座臨湖瞰江、危崖聳立的嬌俏之山——石鐘山。石鐘山分上、下兩座,相距1公裡。現向游人開放的是滿園芳香、音麗色艷的下石鐘山。清朝湘軍儒將彭玉麟在烽火偃息後,駐守此山。他巧運江南園林手法,把整座山建成閬苑妙境,成了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叩音:函胡清越敲總宜進門“石鐘亭”:一座迸發精靈之音的亭。四周石峰迥廻,亭中央置放兩塊形狀各異、叩之鐘聲綿延的奇石。游人近身親敲,一塊聲音清脆悅耳,“清越”漸遠;一塊聲響低沉似訴,“函胡”回旋。酷似天籟之音,非同凡響。傳說,這兩塊奇石就是當年李渤所尋所考所指的靈異鐘石。唐代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江州刺史李渤慕名探訪石鐘山,巧“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音徐歇”。好一曲美妙二重奏!由此,李渤推認石鐘山“澤滋其山,山涵其英,聯氣凝質,發為至靈”。因其石,音有“銅鐵之異”而名。溯源:相傳大禹疏九江,治彭蠡,開鑿石鐘山時始得鐘石金聲,山名遂流傳於世。“石鐘亭”上楹刻著:“疏鑿巨岩禹王偉績,訪敲雙石李氏遺蹤。”正應此境此聲。別忘了上峰頂“梅花廳”二樓看看,有一位老先生浸數十年之功,搜集山上各種奇形怪狀的岩石集成“響石館”,盡展石鐘山奇石的風姿和麗音。聽聽他的妙述,敲敲他的響石,你必流連忘返。更何況,曾有黃庭堅登臨此山,也禁不住“賴有雙鐘難席卷,袖椎來聽響玲瓏”。山色:天水潤崖恐瓊宇鐘腰“半山亭”:一座歇攬仙宇聖景的亭。從這裡開始,游人將步入“千尺危崖俯碧灣,金仙樓閣異人寰”的美妙勝境。說石鐘山鐘靈毓秀,一點不為過。抬眼盡是碧翠檐飛一串紅,半入江風半入雲。漫步山中,秀林清香撲面,隨處可見翠竹搖弋,紫薇搔首,古榆萌蔭,香樟舒鼻,櫻花漫舞。不經意,突現疊出怪石,瘦透嶙峋,誘人駐足品賞。山上天河縈繞,臨湖藤蔓懸垂,輾轉通幽無盡處。隨便找個地方歇腳,坐下真不願起身。嘆石鐘山仙宮琳宇,一點不為誑。登高瞰望,綠樹碧草中,依山就勢,精巧地布局著“懷蘇亭”、“紫雲廊”、“船廳”、“報慈禪林”、“太平樓”等20余座古樸典雅建築,亭台樓閣,塔榭軒舫,祠堂寺廟,曲廊橫檻,一步一景。尤為讓人驚嘆,山中別有洞天。當游人步入“浣香別墅”,順著“天河”移步“聽濤眺雨軒”,過“芸芍齋”,來到“且閑亭”,突然石岩障前,頓疑陷入絕境。待踱過石板曲橋,一門洞開,“桃源洞口、漁人精舍”立現眼前。絕妙:真假山嵌綴園景,紅牆碧瓦檐欲飛。好一座屹立湖崖、雅致橫生的江南園林,活脫“小蓬萊”。譽石鐘山文化瑰寶,一點不為奇。該山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穴居,而在歷史上更成兵家必爭之地。遙望湖中帆星點點,仿若看到船炮齊鳴,硝煙彌漫。三國時,周瑜操練水兵於鄱陽湖,經石鐘山轉戰赤壁,大敗曹操;元朝末年,朱元璋堅守石鐘山指揮,大戰陳友諒並兵勝於對岸的涇江口;清代,太平天國軍扼守石鐘山五年,鏊戰並多次大敗曾國藩赫赫有名的湘軍水師。烽火早熄,如今山上遺留的不僅是文人墨客的大量詠唱,還有200多處承載歷史的石碑、石刻。它們都在向游人靜靜訴說著石鐘山的過往。石鐘山,是山,是園,是崖。是風,是雲,是霞。探音:水石搏聲如鐘鼓岩下“泛舟亭”:一座細聽微風鼓浪的亭。從“臨湖塔”旁援崖下探,一路曲徑陡險,過“觀瀾”、“月波”二橋,轉繞“聆音台”,便到獨立“泛舟岩”上的“泛舟亭”。游人靜坐其中,凝神屏息,不一會就能身臨浪隨風逐,水石相搏,洪鐘綿旋的韻境。史書記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為《水經》作注時,深信石鐘山“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若洪鐘”。不知他老人家當年是否親聆考究?可自有後來人勇探之。九百多年前的一個和風皎月之夜,蘇東坡獨帶兒子蘇邁駕著一葉扁舟,深入石鐘山的亂石叢中。仔細察看,發現上下岩洞石穴參差密布,深淺不一。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霎時,迸發出的聲音,時如“周景王之無射”,時似“魏獻子之歌鐘”。可謂:“此曲只宜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冬季(公元1854年12月),清朝名臣曾國藩在兵部尚書彭玉麟的陪同下,仿效蘇氏父子,也駕小舟臨崖深入岩洞中。看到各色岩洞臨水逐浪,玲瓏透漏,搏聲不息。他們還探訪到頗具神秘色彩的石鐘洞,遂認定石鐘山“全山皆空,如鐘覆地”。等待這麼多年,確實:“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塵世無人識”。順著古人的幽抒,我曾鬥膽下到崖底,奔躍嶙岩之上,映入眼簾的奇石:“垂者若磬,側者筍茁,缺者藕折,環者璧連”,尤如袖珍“石林”。躬身細探,發現水上水下藏匿著許多大小迥異、深淺不一、寬狹嵯峨的石縫、石隙、石洞。有的洞大口小,有的口大洞小,有的洞洞環扣。因波濤拍擊,浪花翻滾,從岩石、岩洞中時時傳出水湧聲、水拍聲、水滴聲、水融聲等動聽的音符,宛若美妙的石鐘交響曲。聽老人講,進入冬天,水位涸降,鐘聲漸消。遐想:獨笠泛舟岩,蓑釣一湖寒。水色:濁浪自分清浪影懸湖“清濁亭”:一座擁看江湖涇渭的亭。穿過“白雲洞”,便達引無數游客伸頸瞰的“清濁亭”。它聳立危崖上,闊面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和一煙掠水的長江。兩眼望去,美色盡收。遠眺江湖交彙處,黃赤相界,清濁自分。好似一泓清水與一汪洪水相擁相親,極力妄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麼神奇?原來,每當夏秋,水位高,滾滾而來的長江夾含泥沙,鄱陽湖則涵蓄四周青山流溢的碧水,呈現江水濁而湖水清的景像。據說,冬春枯水,鄱陽湖的水位下降過快,長江水趁機滲透,給游人的又是另一番湖水黃江水赤的景色。有幸從“泛舟岩”乘快艇穿越江湖分色的水文線,左手捧清,右手撈濁,奇景耀眼:清澈的湖水中湧動著一旋旋渾濁的江水,渾濁的江水中也激蕩著一團團清澈的湖水。蜿蜒曲折,犬牙交錯,此起彼伏,狀若游龍。沉思:人生何嘗不如此?夕陽西下,湖面扁舟葉葉,白帆點點。傾刻,鵝紅濺水,金箔蕩漾湖滿面。好俊的“彭蠡夕照”,多柔的“漁舟唱晚”。久久陶醉~~和音:編鐘磬聲歸琴瑟雲處“古戲台”:一座悲憫憐愛相惜的台。雲林深處,自有人家。清朝名將彭玉麟在建造“報慈禪林”時,順便在轉彎角也搭了一處戲台,琴瑟瑟,鐘聲聲,弦絲寄幽思。一位翹首顧盼的母親,一位戎裝披身的男兒,母子連心卻天各一方。男兒無法跪膝為母親捶背,老人無法為少兒分憂。天長日久,年復一年。終於,好男兒出征凱旋,回家唯有灑淚遙祭老母親,只得在自己的住宅旁立座禪林,以寄哀思,祈福慰靈。有詩為證:“為報慈恩建佛場,層樓飛閣盡輝煌”。奏一曲《燭光的淚》吧,靈游“報慈禪林”祈福的太夫人聽見了:天下孝為先!一群視死如歸的錚錚鐵漢,兩位惻心仁厚的將帥,他們曾共同欲血奮戰於石鐘山畔的長江、鄱陽湖。金戈鐵船,狼煙彌漫,殺聲嘯天;炮震肉飛,血瀑石壁,殘烈悲壯。倒下的弟兄,只能擠進“昭忠祠”,冥享“祀重春秋,各垂竹帛;光昭日月,氣壯山河”的響譽。奏一曲《滿江紅》吧,“昭忠祠”裡的將士英魂聽見了:天下忠為大!一位柔不露面的梅花姑娘,一位叱吒風雲的將軍,他(她)倆如夢隨影,衷情飄蕩於石鐘山的岩林花草中。離別之苦,離別之愁,離別之遙,各自瀝瀝在心。彭玉麟時時哀嘆:“美人骨傲鐵為心,對雪宜橫膝上琴。最是一生奇絕處,高山流水寄情深。”奏一曲《十八相送》吧,閨藏遠方的梅花小姐聽見了:天下愛為本!眼前:一排編鐘,一架古琴,幾方長凳,幾個游人,鏗鏘婉約還在繼續。曲終人散盡,新貴勿自擾。情色:梅花添香寄思舫峰頂“梅花廳”:一座寄懷千古秋青的廳。從“浣香別墅”出,依“天河”繞行,通幽登頂即至“梅花廳”。有詩贊之:“流水小橋溶月夜,浮欄曲榭繞梅花”。相傳,彭玉麟一直思念青春年少時結識的女伴梅姑娘。為寄自己的眷戀之情,特擇石鐘山最高出,動土興建“六十本梅花寄舫”(即今“梅花廳”)。樓成之時,圍舫四周親植梅花六十株。俯瞰“梅花廳”,狀似一朵綻放的紅梅,楚楚動人。據說,寒冬腊月,雪花飄舞,梅花盛開,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潔樓流紅。風中似幻梅花姑娘倩影,景色十分嬌情迷人。彭玉麟,這位歷盡戰火錘煉的男人卻柔情似水,自號“梅花使者”、“梅花外子”。他把“梅花廳”當作“臥雪吟香之館”,連詠梅花詩一百首。最能映照其心扉的是:“一生知己是梅花,魂夢相依萼綠華。別有閑情牽客思,水窗煙月影橫斜。”“最愛多情小梅樹,頻舒檀口笑春風。幽香醉我濃於酒,對月金樽酌任空。”“相思遠寄故鄉難,雁到衡陽歲已殘。慰語梅花休悵望,主人江上幸平安。”從“梅花廳”憑欄下眺,不遠處桃花洞口的石壁上,浮映著彭玉麟手書的三個筆法各異的“夢”字,似乎隱含著他和梅花姑娘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字烙情神,怎不生輝!悲殤:英雄折腰憂美人,梅影飄香顧自憐。石鐘山,走馬觀花一小時,聆音品色一天整。

甘當:馬夫?花童?音粉?色徒?

選擇由您!


精選遊記: 九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