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風不斷、雨還亂,我們哪兒也沒有去,躑躅在麗江古城裡消遣,盡情享受著難得的慵懶和混沌。如此揮霍了一天的時間,第五天一早,收拾好行李,我們准備往大理出發。晨曦中的麗江古城份外地安詳與沉靜,我們抓緊時間上到古城邊的獅子山上,在山門口前對古城作了致敬性的眺望後,匆匆踏上了去大理的客車,上車前我整了一個大理著名的小吃烤餌塊,味道不錯,以作為向大理預先的致意吧。
經過近4個小時的行程我們來到了大理市區,從車站出來坐上到火車站的汽車,然後在火車站又轉乘到大理古城的8路公交車,這樣一番折騰後我們終於在古城內的某個車站見到了通過電話預訂的“桂苑居”客棧來接站的人。
客棧就在古城內,離車站不遠。一進客棧的大門就能感覺到綠化不錯,庭院雖小但植物很多,與石桌石椅相配顯得整潔而幽靜,很有點小家碧玉的味道。院中有一棵桂花樹,客棧也因此而得名。客棧有各種價位的房間,從30元到50元不等,而且據說名演員濮存昕也在這裡住過,牆上還貼著一張與老板的合影照,以茲證明。我們選了一間40元一天的平房住下,還比較干淨。安頓下來之後飢腸轆轆的我們馬上出門去找吃的。漫步在古城街頭,商鋪雲集,吃的東西比麗江要多得多了。我們先後品嘗了烤餌塊、漾濞米粉、烤乳扇,然後來到網上推薦的益恆飯店,點了大理名菜砂鍋魚、炒螺肉和木瓜雞,前兩道菜很不錯,只是木瓜雞確實太酸,不是很合我們的胃口,不過由此感覺大理確實非常富庶。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現在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據文獻記載,它方圓12裡,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作: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內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這些建築今天多數已蕩然無存,有的還依稀可見,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而城門則新建了南北西三個,東門像是一個牌坊。1982年重修南城門時,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城內主大街縱貫南北,街道兩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聯,一派古樸風貌。與麗江的主要居民為納西族不同,大理的主要居民為白族,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謂“三房一照壁”,即每戶院內均有一正房、兩廂房,正房對面是一面牆壁,每當下午至傍晚陽光照耀在這一牆壁上再反光到院內,把整個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稱照壁。這種情況在風城下關更為明顯,為避偏西大風,那裡正房多坐西朝東。所謂“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個角交接處分別有四個小大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個天井。裝飾是白族民居建築的又一特點,十分注重門樓,飛檐翹角,鬥拱彩畫,頗具特色,門窗、照壁多用劍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繪和水墨畫裝飾,工藝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築中,堪稱一流。我發現很多民居的牆壁上都寫有“風花雪月”四字,開始還驚奇於大理人的浪漫,後來一問才知道自己孤陋寡聞,那是大理最著名的四種風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的簡稱。當地白族人有一首世代傳誦的謎語詩:“蟲入鳳窩不見鳥(風),七人頭上長青草(花);細雨下在橫山上(雪),半個朋友不見了(月)。”即是描繪的此四景。大理古城街道兩旁有很多售賣大理石工藝品的商鋪。大理石又名漢白玉,因產於大理而得名,蒼山十九峰,峰峰皆有大理石。大理石石質細膩,光澤晶瑩,花紋奇異,色彩斑斕,它的開發利用遠在唐代南詔就已經開始了。我們從城北逛到南門,在南門邊乘上去才村碼頭的公交車,不過10幾分鐘就到了。這是一個陰冷天,碼頭上游客很少,眾多的游船整齊地停靠在碼頭兩側,顯得很是冷清。站在碼頭邊上眺望,洱海盡是霧蒙蒙的一片,別說對岸,就算是湖中心也什麼都看不見。不過我還是能清楚地感覺到洱海的宏大,盡管它只是一個湖泊。消遣了半小時左右的光景,我們乘車回到古城,這次我們在西門下車進城,西門因面對蒼山而得名蒼山門。大理的夜生活遠沒有麗江熱鬧,但卻多了一分自在。洋人街應該是夜晚最繁華的地方了,在一家名叫“啞咕嘟”的酒吧裡,我們喝喝酒,聊聊天,享受這難得的愜意。到大理的第二天也是下著細雨,我們乘車來到古城外西北方、蒼山腳下的崇聖三塔。本來想走近路從三塔公園旁邊停車場的側門進去,不巧圍牆正在改造成鋪面,幾個工人在進進出出忙活著。真應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古訓,我們看到圍牆已拆,即靈機一動,左右看看,瞅准四下無人時,幾個健步跨過施工現場,從空隙處就進了公園。直到來到三塔的腳下,我們才敢相信真的進了公園,長長舒了口氣。這一下子每人又節約了121元的門票,那當真是喜上眉梢。說實話,我承認逃票不光彩,但是國內景點的門票確實也太貴了,像三塔公園這種游客不會造成什麼損耗的景點,游覽短短一兩個小時就要收一百多元人民幣,而我們普通國民的收入才多少,真的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言歸正傳,大理三塔確實比我之前想像的要雄偉得多,不愧被稱為古代建築的珍品。三塔中的主塔高69.13米,是一座方形密檐式的16級大磚塔,建於1000多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和主塔鼎立的南北兩塔,均為10層密檐式八角形磚塔,各高42.19米,建於五代十國時期,即當時的大理國開朝之後。三塔雖各具風格,但渾然一體,氣勢雄偉,不僅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而且還把蒼洱風光點綴得更加壯麗。據史料記載,三塔始建於公元836年。在建三塔的主塔即大塔時,唐王朝還派了恭韜、微義兩位著名的建築工匠來南詔,負責塔體的設計、施工,把中原的建築藝術帶到了雲南,所以大理三塔的建築風格和著名的西安大雁塔的建築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游覽三塔時,你不得不為先人的技藝驚嘆。相傳在建大塔時,不用腳手架,建好一層,就在四周堆上泥土變成可供建塔者上下的坡道。塔建成後,逐步將土運走,使塔體從中脫穎而出。因此,在民間有“馬馱磚石到塔尖”的傳聞。據傳,在建塔時的土坡,曾延伸到距離塔體南北兩側數裡之處的地方,至今留下了“七裡橋”和“五裡橋”兩個地名。這些雖只是傳說,但由此可以想見當年建塔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公園裡人很少,在雨中顯得平靜而安詳,使人很容易產生孤單的感覺。我們悠閑地逛到三塔公園的深處崇聖寺,游覽完畢直接理直氣壯地從大門口出了公園,所幸沒人來查票。打了一輛三輪車到北門,其實這兩天我們住的客棧就在進北門後不遠的地方,但是由於古城的北部區不繁華,我們也一直沒有專程在這一帶探訪。從北門很快回到客棧,我們收拾起行裝,出門來到昨天吃過中餐的益恆飯店對面、有名的梅子井餐館中餐。餐館因為後院有一口靠著梅子樹的水井而得名,但最出名的還是餐館自家做的梅子酒,一進門你就能看見一堆整齊堆砌的酒缸,那是招牌。吃完飯買了點大理有名的特產楊氏雕梅,然後乘公交車來到市區長途車站,每人花118元米米選了4點多的沃爾沃車型。這時天空漸漸晴朗起來,久違的陽光從厚厚的雲層後穿射出來,大地頓時生機盎然,不舍間,我們告別了這片上千年來安詳靜臥在雲南腹地富庶的天地,往昆明去了。

(白族建築的照壁)

(大理古城的南門)

(洋人街是大理古城夜晚最熱鬧的地方)

(雄偉的崇聖三塔鼎立在蒼山腳下)

(這是大理到昆明的高快客車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