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五日游第4天-邦迪,歌劇院

作者: rosyhui

導讀今天該去海灘了。悉尼最有名的海灘是Bondi Beach(邦迪)和Manly Beach.Bondi比較近,市中心只有7公裡,是享受陽光和衝浪的好地方。我們還是從Central Station出發,買的是到Bondi Beach的來回票,地鐵+巴士的聯票,每人7.6刀。地鐵往Bondi方向是要坐到底的,仔細觀察,悉尼的地鐵可是我去過的國家中最大的了。首先它有兩層,所以底層的一半是在軌道的下方。其次它的車身很寬,座 ...

今天該去海灘了。悉尼最有名的海灘是Bondi Beach(邦迪)和Manly Beach.Bondi比較近,市中心只有7公裡,是享受陽光和衝浪的好地方。我們還是從Central Station出發,買的是到Bondi Beach的來回票,地鐵+巴士的聯票,每人7.6刀。地鐵往Bondi方向是要坐到底的,仔細觀察,悉尼的地鐵可是我去過的國家中最大的了。首先它有兩層,所以底層的一半是在軌道的下方。其次它的車身很寬,座位的方向是面向前方的,一邊三個座,另一邊兩個座,中間走廊也可以站人。兩層加寬身,整個空間應該有上海的了兩三倍吧,想來是根據悉尼人多地方大、公共交通使用率高而設計的。想想上海地鐵人擠人的情況,不如學它,把車身改改大,大家也可有個座。不過估計這種想法會被否決,座位是多了,承載量變化不大,有關部門投入的成本可要高得多,票價是不敢再加了,大家還是要繼續擠著。

地鐵出站是Bondi Juncontion,很大的中轉站,按照指示牌很容易就找到了去海灘的巴士,一路往下開,沒多久,整個海灘就明晃晃的呈現在眼前了。這裡的海灘沙很細,但個人認為不夠白,好在陽光直射下海水是湛藍色的,如瑪瑙般閃耀著。雖然此時還早,海灘上已有不少人了,有年輕的老外全身塗滿防曬霜帶著墨鏡或躺或趴散布在沙灘上,也小孩子在父母的帶領下在近海的地方游玩。最吸引眼球的要數衝浪的帥哥美女,很酷奧,在海邊有衝浪學校,提供基本課程的學習,只可惜本人連“狗爮”還沒學會,只能望板興嘆了。海風微微,掀起海浪層層,確是個衝浪佳地。在海邊閑逛了一下,又到海邊小鎮看了幾眼,看上去平凡的小鎮可是著名的富人區呢。今天氣溫超高,看到有用藍莓蔓越莓等現做的冰品自然要買一個解解暑(順便解解饞啦)。看阿姨的制作,原來主要還是用的藍莓冰激凌,加入少量冷凍水果一起攪拌成泥再灌入大個的脆皮蛋筒中,像個小火炬,很實沉的一個。在國外用蛋筒和紙盒裝價格沒差,我基本都會要蛋筒裝,又脆又香的,很合我口味。順便提一下,在澳洲超市冷櫃賣的冰激凌超貴的,尤其是和路雪雀巢之類折算成人民幣大概是國內5倍的價格,但冰激凌店或意面館新鮮的冰激凌算下來和國內的同類店家的價格比反而還有便宜。大概是看過海南、東南亞和南澳等地海灘的緣故,對Bondi的評價只能算還可以。我想它之所以有名,離市區較近交通便利加了不少分數,加上悉尼游人如織,能在一天內游覽市區景點又游玩沙灘也是不錯的。而南澳就不同了,盡管有更多沙灘更長的海岸線,離市區很近的距離就有沙灘和山林,但它是個小地方,游人少,就很難出名了。如果要享受自然,還是南澳舒服。

坐巴士回到Bondi樞紐站,先不急坐地鐵,這裡也是相當出名的熱鬧之地,既來之則逛之。OXFORD STREET(牛津街)擁有不少澳洲當地的品牌店,也是同性戀者的聚集地,每年三月份舉辦慶祝活動,體現出澳洲的包容性。WESTFIELD SHOPPING CENTRE是由兩棟塔樓組成的大型購物和餐飲娛樂中心,雖然離聖誕和新年還有一段時間,商場裡已營造出濃濃的節日氣氛,還有聖誕老人(活的)和車子供小朋友合影。和南澳MARION我們常去的WESTFIELD比,這家要更大些,尤其是高檔餐館更多,也有電影院。我們本來不是愛逛街的,感受了一下,就繼續前往下一站的行程——悉尼歌劇院。按照地鐵站點分布圖,回程做到Martin Palace這一站是離歌劇院最近的了。出站一路往北走,沿途看到一棟很別致的老樓,原來是國會大廳。經過安檢進入其中,有有史以來國會議員的照片、介紹,現任組織架構圖等等,整個大廳莊嚴肅穆,下層是開放的,上層則是辦公區了。參觀完畢繼續上路,又路過了州立圖書館,皇家植物園最終到達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是綜合性藝術演出中心,面南背北,三面環海,與皇家植物園遙遙相望,是悉尼乃至整個澳洲的標志性建築之一。歌劇院外觀獨特,純白潔淨,如船帆又似貝殼,在海景的映襯下美麗非凡。一般中國游客到悉尼玩都是不進歌劇院內部的,只在外面拍拍照,大老遠過來,很是遺憾。其實只要參加歌劇院一小時的旅行團就能進去內部參觀了,還有專人帶領和講解,價格在25刀,國人完全可以承受,相當值得的。我們是一點半的團,都是散客,有來自荷蘭,也有法國的,一共就6人,和導游能充分互動。導游是新西蘭女,有點年紀了,很有幽默感,到澳洲也十多年了,簡單介紹後正式進入劇院。

導游講解得很清楚,內容廣泛,涉及歷史、建築和藝術等等,尤其對歌劇院艱難的建造過程和精妙的結構做了重點解說。要說悉尼歌劇院的建成還真不容易。當時歐洲歌劇院在歐洲已經很普遍,很多歐洲移民來到這裡發現悉尼竟沒有一個像樣的演出場所,實在太不相稱。於是,在1954年,當時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開始籌辦此事。不久選定了一處用地,是從岸邊伸向海中的一塊手指狀土地,背襯悉尼大橋,近旁是植物園,離岩石區(最早殖民者登陸澳洲的地點)也很近,區位環境極好。於是在1956年舉辦歌劇院建築設計的國際競標。這次競標收到從世界上32個國家送交的233個建築方案,其中一位是當年很著名的美國建築師埃諾·沙裡寧(Eero Saarinen)。多虧了老沙,正當4人評選團面對一大堆方案挑不出一個滿意之作時,老沙從廢紙簍裡發現了幾張簡單表示平面和立面的草圖,設計雖很不深入,也沒有整個建築物的透視圖,但該方案所表達的歌劇院構想十分富有想像力,如果依此建成將是一座世界級的偉大建築。中選方案的設計者是丹麥建築師Joern Utzon,做悉尼歌劇院方案時,他本人未到過澳洲,沒看見悉尼現場環境,只是看了些港口的照片。Utzon那時38歲,此前他只設計、建造過一些小型住宅,還是個不知名的設計師,老沙可是他的伯樂。可是Utzon的方案實現起來難度遠超一般建築工程。悉尼歌劇院1959年3月破土動工,由於建造成本不斷超過預算,造成政府壓力過大,差點破產。為了籌措經費,澳洲政府還采用了發行彩票的方式。後來改組後的新政府與Utzon失和,使這位建築師於1966年憤而離去,直到現在也未踏上澳洲一步,也未能親眼目睹自己的佳作,想必是傷透心了。之後的工程停頓多年,最終由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澳洲建築師合力完成,於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專程前來剪彩。

走進“貝殼”裡面從內往外看,鋼筋結構類似中國的折扇半張開時的樣子,巨大的混凝土塊是由當時建造在工地旁的工廠澆制後立即運送而來。除混凝土外運用相當多的木條結構,建築的東西太專業我就不詳說了。參觀期間,我們有幸旁觀了一會兒芭蕾舞和交響樂隊的排練,雖然時間不長,卻深刻感受到藝術的吸引力和震撼力。之後導游帶我們來到一處休息地,告訴我們如果遲到了是不被允許進場的,因為會影響到演出者的狀態和其他觀眾的觀看。因遲到而只能在這裡喝酒的還有美國總統布什呢,要在中國恐怕是領導不到不開場吧。從這點上看澳洲算是個民主平等的國家了。

一個小時的行程有超了不少時間,導游很體諒奧。出歌劇院信步走入皇家植物園。這裡其實就是個靠海的大綠地,有兩條主路穿過,有閑逛的戀人也有跑步的鍛煉者。經過草本植物園和玫瑰園就到了另一頭出門的地方了,如果不是烈日炎炎,倒是可以在草地上躺躺,今天就免了吧。再回到地鐵下車的MARTIN PALACE,它和不遠處的PITT ROAD組成了市區最中心的步行購物街,聚集了不少世界頂級品牌專賣店。穿過PITT ROAD來到景點之一的QVB維多利亞皇後大廈。該大廈呈現空中長廊的古典結構,二樓陳列有19世紀英女皇的皇冠、馬佩劍珠寶等展品。二樓頂上還垂吊著幾座大鐘,整點時大鐘裡會又木偶跳出來表演,十分有趣。彩玻,油畫,古典大鏡和掛鐘等,商場還是保留了19世紀英國宮廷氛圍,和時尚融洽的交織在一起,不由讓我聯想到莫斯科紅場旁的古姆百貨,同樣值得品味。

本來還計劃去悉尼塔旁Sky Garden的知名中餐館喝午茶,結果發現晚了些,剛好錯過三點結束的午茶時間,而晚飯又沒開始,看到有必勝客就將就著來一頓先。這裡的必勝客和國內不同,是自助式的,進門處點單,先選餅底,四種餅底,從薄到加厚,還有圍邊加芝士的,然後選餡料品種,價格基本相同。色拉吧是按人頭算,買了匹薩再點色拉的話只要3元一人,不僅國內有的蔬果色拉等都有,還供應湯和冰激凌,全都無限次數奧(國內只能拿一次,湯和冰都要另外點的)。當然差別是在服務啦,這裡除了有人送pizza,可沒多余的人隨時伺候,是隨便吃吃的地方,和肯德雞麥當勞差不多價位的。


精選遊記: 悉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