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門的地鐵站正在施工,這一帶更顯得擁擠。從這裡到清涼門之間也沒有城牆,於是沿虎據路嘈雜的上上下下向清涼門方向走去。稍走一段,便可以向左拐到秦淮河邊,避免了轟鳴的虎踞路。這裡現在已經成為河邊公園,綠樹、草坪延河展開,給河水鑲上了一道綠邊。可以看見城牆了,它突然在居民樓的旁邊拔地而起,結束了它的忍讓。旁邊就是清涼山,南京的山體地形一路從高到低的隆起,由東往西,從紫金山、富貴山、九華山、北極閣、鼓樓、五台山到了清涼山,橫貫了城區的中部,在秦淮河邊停止。這裡的城牆也就依著山體而建,所以曲折變化。山體是紅色的,據地質學研究,這裡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地層,這個地層的岩石以赭紅色的礫岩為主。青灰的城牆鑲嵌在紅色的上方,嚴絲合縫得渾然一體。穿過了清涼門大街就是清涼門,這也是明代的13城門之一,城門十分的不起眼,不大的一個門洞,原有的一個甕城已經不在。清涼門大街高高的從旁邊通向河西,而城門寂寞的沉在路旁的一處窪地裡,稍不注意就會錯過。

城門旁幾個小攤子,也沒有什麼顧客,做糖畫生意的小攤子上只立著一條張牙舞爪的龍,黃澄澄的。濱河的綠地依然,這裡是石頭城公園了。石頭城可是比南京成名得早,那時的此地被稱為秣陵。傳說,三國時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於公元211年將首府由京口(今鎮江)遷移到秣陵,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在此後的數百年間,石頭城的戰事累累,勝敗重重,演出了悲喜幕幕。孫權的後輩在“一片降幡出石頭”後,引得“金陵王氣黯然收”。這番故事又使得唐人劉禹錫在此流連,寫下了《石頭城》一詩,感慨道:“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這一段的城牆,很好的演繹了它的來世今生。如今在南京的城中,天際線被林立的高樓阻斷,再也不見龍蟠的鐘山和虎踞的石頭,只有到東郊的山下和城西的河邊去看見。就在石頭城的牆體中間,突出了一塊橢圓形的岩石,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斑駁脫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有著五官,酷似一副醜陋的鬼臉,使得這裡被百姓們俗稱為“鬼臉城”。
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有一次,清涼山中一個山怪出來害民,正好被一專為百姓除妖的仙人發現,遂緊追不舍,山怪逃至此處,無處藏身,就隱身峭壁。仙人用照妖鏡將其照住,鬼臉才露了出來。為了防止山怪逃脫,仙人又置鏡於崖前,後來變成了一個池塘,人們叫它“鏡子塘”。如今在城河之間又還復出了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又將其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許多的游人,來此看看城牆上的猙獰,看看水中的影像,也不妨將自己也倒影在水中一同欣賞。

圍繞著有鬼臉的池塘,有一些正在寫生的學生,筆墨下描繪出他們的作業。不知有學生能否還原出當年的金戈鐵馬戰石城。石頭城公園內,游人悠閑,再也看不出幾年前這一帶棚戶區的景像。在我的環城過程裡,有城牆的地方已經基本成為了公園,這可是為市民們做的一件好事。城牆後面,一座塔形建築高高矗立,那是跳傘塔,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有了。將降落傘掛好,再提升到高處落下,在那個年代,這可是非常稀罕的事情,常常羨慕的看著那白傘在短短的時間裡飄落。現在的跳傘塔估計已經停用,被更加有趣刺激的娛樂項目拋在身後所取代。 順著石頭城路走向草場門,城牆也在繼續延伸,不過它已經位於居民區的樓房後面,只能從樓房的間隙處看見。城牆在到草場門大街之前消失了,曾經在光緒年間開通的草場門也在五十年代拆除,只有一道土坡在路邊,代替了城牆的走向。過了草場門大街,原先高高的城牆被道路右側更高高的電視塔代替,左側是水木秦淮,一處臨水的休閑小廣場。再往前,就是定淮門大街,當然明代十三分之一的城門也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消失了。秦淮河開始拐向西北,去投奔它的歸宿――長江,而重新出現的城牆 仍然延續著往北。過了定淮門大街,左側是佳盛花園小區,年輕的高樓在俯視著老邁的城牆,城牆下成了停車場,一溜子靚麗的小車在傍著古老的城牆,就沿著這條路走了進去。沒走多遠,就被一道圍牆攔住,遭遇到了繞城以來的第一次“此路不通”。好在此牆不高,於是從事了一次多年來沒有再次進行的勾當――翻牆。牆的這邊,立了些健身的器材,這裡依然是城牆公園,可是搞不懂為何將這道多余的牆還留存著,卻要游人繞行。在朱皇帝高築起了城牆後,隨著城牆內經濟的發達,交通的需要也就一直與時共進,所以在有著皇帝的清朝和沒有皇帝的民國,南京的城牆一直在添加著門洞。可是,在近代的政府發現城牆已經失去了它的原始功能後,就不耐煩再去開什麼洞洞了,而是一勞永逸的拆除了事。不過,近年來在人們發現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還是有價值後,又重新在妨礙交通的城牆上打起了洞洞,由於車輛的越來越多,這新開城門上的洞洞也越來越多了,這新開的華嚴崗門就是一例,它的開通又使南京多了一條東西向的通道。

城牆沿著丁山、八字山蜿蜒,城牆的外面是小桃園,又是一處新落成不久的環城公園。雖然不是陰天,但空氣的不通透,使得不是很遠的閱江樓也模糊不清。

這個環城公園的人氣很旺,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新人們的白紗醒目,孩子們則在沙坑裡進行著我小時候同樣的游戲。挹江門的附近是八字山,城牆又是曲裡拐彎的依附在山邊,這柔柔的彎曲,倒使城牆少了幾分與戰爭的聯想。挹江門於1921年開建,當時只有一個門洞,稱為海陵門,後來在1931年擴建為三拱門,又改名挹江門。城門上建有雙檐翹角敵樓9間,是目前南京較為完好的城樓之一,也是市區交通要道。這個城門,也曾經有大批的軍隊進出。出城的是七十年前,南京的城牆失守,中國軍隊從這裡敗退江邊,導致大量的未能撤到江北的軍人被屠殺在江水邊。而到了1949年的4月23日,不學霸王而要追窮寇的軍隊,又從這個城門進入了南京,宣告了前政權的結束,但卻並沒有沿襲著在此建都,也就此結束了它曾經的首都地位。為了紀念這個歷史,1984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5周年紀念日),在這個城樓裡設立了渡江勝利紀念館。

今天的繞城行在挹江門結束,從城牆外進了城,上到八字山旁的城牆,去俯視城牆外的湖水。時逢星期天,城牆下的公園裡是少不了新人的,他們在例行著拍照的過程,讓幸福記錄在婚紗和笑顏裡。我也當了一次狗仔隊,從城牆的垛口中去瞄准窺視,讓喜氣在相機裡定格。
今天從13:00到15:30。